晨曦初露,微风不燥,漫步在晏坪村,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老年人或唠嗑,或散步,或下棋......怡然自得中,体现出他们幸福的老年生活,也折射出这个山坳里的浓浓孝义情。
仗孝行天下,结义谋发展。近年来,城关镇晏坪村紧扣新时代孝义内涵,以传统文化传承为突破口,以群众道德建设为重点,在做优“银发经济”上下功夫,组建“‘康乐夕阳’志愿服务队”上动真格,倡导“睦邻互助”上做文章,切实打通为老服务“最后一公里”,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安、老有所依,让孝义文化在这片沃土上绽放出幸福之花。
做优“银发经济”实现“老有所养”
“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居住在村里的203人有四分之三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谋划村子振兴、思考如何保障老年人建议去掉年生活的那段时间,我经常失眠,老是唉声叹气。”晏坪村党支部书记薛建波坦言。
为走出这一困境,晏坪村以“庭院经济”为突破口,鼓励留守老人管理好小花园、小果园、小圈舍、小菜园、小作坊,把红薯、魔芋、萝卜、拐枣等充裕的农产品加工成粉条、魔芋豆腐、萝卜干、拐枣酒等,发展特色产业。同时,引进“外婆的礼物”开展养殖合作,免费给老人们发放鸡苗饲养,回收鸡蛋,让山货走出山外,变农产品为商品,提高“外婆”们收入,解决养老难题。目前,该村有15户留守老人发展庭院经济,收入同比增长10%。
“去年近六旬脱贫户屈崇社发展养鸡60只,实现增收4000元,陈和山在自家院子种植露天蔬菜增收了1万余元,刘甲龙养牛5头,收入了4.5万元,”谈及村里“五小”庭院经济成果,晏坪村党支部书记薛建波信心满满。
组建“志愿服务队”实现“老有所安”
“我们村留守老人大都生活拮据、境况窘迫,想着平时多帮寸他们,但个人力量毕竟有限,计划组建一支志愿服务队,情况可能会改善很多。”村级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康乐夕阳”志愿服务队队长佐可平从手机里翻出一张志愿者们为老人们发放防寒用品的照片乐呵呵地说道,“如今服务队扩展到15人了,我们目的就是要让老年人心里‘有底’,实现‘老有所安’。”
“康乐夕阳”志愿服务队坚持“自愿、公益、服务对象优先”原则,以“凝聚民心、服务群众、传播文明”为宗旨,实行队长负责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志愿服务与文化活动、乡村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相结合,不定期开展健康体检、暖心陪伴、生活照料、文艺汇演等系列活动,用爱心传递温情。志愿服务队实行以精神激励为主褒奖机制,制定星级管理制度,对累计服务满一个月的志愿者,颁发志愿者服务证书,根据服务时长及表现评定“星级”,并在“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各类评选表彰中优先考虑并推荐。今年来,服务队开展及时送医服务2次、健康体检服务3次、暖心陪伴服务16次、公益搬运服务31人次、环境整治服务58人次。
倡导“睦邻互助”实现“老有所依”
“这是前两天隔壁朱家托我在网上买的豆腐布,十来块钱,便宜着哩,等快递回来了准备给她送去,方便的很。”晏坪村六组李阿姨边翻着手机里照片边兴致勃勃地说,“今年,农忙时隔壁朱家帮我家割麦子,要不是他们帮忙,我一个人在家不知道要忙到什么时候。”
为调动“邻里资源”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实现“抱团养老”,晏坪村通过每月组织评选身边好人、每季度召开道德评议会等形式,引导村民邻里互助、发扬团结友爱传统美德,闲暇时一起聚会活动,农忙时一起收割播种,生病了相互照顾,有困难出谋划策,推动“陌邻”变“睦邻”,将留守老人“平时有人问,难时有人帮、病时有人管”落到实处,让老年人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据悉,今年来,邻里互助播种玉米、大豆、红薯等农作物400余亩,收割油菜、小麦等200余亩。
百善孝为先,孝老爱亲是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下一步,城关镇晏坪村将继续探索有效载体,创新传播方式,不断延伸孝老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让孝义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让老年生活幸福成色更足。
- 上一篇:棕溪镇:华峡村村史馆激活乡土文化资源 赋能乡村振兴[ 06-21 ]
- 下一篇:棕溪镇:金银花里淘“金银”[ 06-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