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旅游信息> 旅游信息> 正文详情

诗意蜀河的文旅根脉

作者:秦荣涛 发布时间:2024-05-09 08:11 来源:安康日报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蜀河古镇

旬阳市境内四时分明有序、山川锦绣绵延,汉江水系在其腹地内蔓延铺开。春和景明,气象万千,沿太极城与汉江并行东下50余公里,蜀河古镇渐入眼帘。巴山连绵起伏、巍峨雄伟,汉江一碧万顷、烟波浩渺;黄州馆玉宇巍峨、木雕凤凰构思巧妙,杨泗庙雕梁画栋、船帮会馆古香古色;太平灯盛会,舞龙彩船,名吃八大件,闻名遐迩。

回溯历史,悠悠古镇,拥蜀汉二水,何其繁畅;携秦风楚韵,何其靓丽,如人间胜境,穿越千年烟云,依旧芳华不减。着眼今日,蜀河镇立足“千年古镇、诗意蜀河”品牌,坚持以深耕文化底蕴擦亮“金字招牌”、以优化产业结构厚植“绿色家底”,“生态立镇、产业强镇、文旅兴镇”为主旋律的地域价值不断提升,镇域发展交出了一张“经济增长稳中向好、生态环境向清而行、文化事业百花齐放”的亮眼成绩单。展望未来,作为荣获“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等30余项殊荣的古老小镇,蜀河正在打开一扇观其绿色生态美、知其古韵新颜美、感其创新活力美的崭新大门,让越来越多的人感知到蜀河古镇深邃厚重、兼收并蓄的光辉。

文化底蕴绽华彩

“蜀自兴晋始传流,魏兴黄土淯阳楼。又历闾关长岗郡,巴山汉水照春秋。”追溯古镇得名,源于蜀王冢存此,自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设兴晋县以来,历经“2郡6县1个巡检司”的改革变迁,蜀河古镇迄今已跨越了1700余年的光阴。山撑起蜀河的骨架,水成为它的血脉,这片土地伴河而生、依河而建、因河而兴,河流赋予其幽深静谧、古朴典雅的姿影和气质,在历史的演进中成为一颗日益璀璨的汉水明珠。

昔日船泊万里,浩似天上繁星。清嘉庆年间,内河航运崛起兴盛。蜀河镇乃是东达中原、南抵湘鄂、西通川渝、北上关中的交通要冲之地,加之坐拥汉江的水利漕运之便,地理环境成为这座小城的资本,支撑起了百余年的繁荣与鼎盛。城内一核两区、三横九纵的古巷老街中,曾汇集分布了四大客栈、八大商号、八处会馆、十九匠铺,以致有“昔时灯火万家城”“夜照万盏灯明”的说法,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集水陆商贸于一体的“不夜镇”“钱窝子”,更是整个汉江中上游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运输中心。曾任旬阳知县的严如煜,在所编《三省边防备览》一书中就称蜀河镇“商贾云集、帆樯林立”,“小汉口”“汉江小都会”等美誉便是由此得以冠名。

仓廪实而知礼节,经济贸易的蒸蒸日上为文化的昌盛不息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这条响当当的黄金水道,南来北往的船商依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进行商品集散交易的同时,随之一并带来了文化的交流碰撞与广泛传播。于是,在汉水文化的原生基础上,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也在蜀河互补、繁衍,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共同为后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也正得益于此,这里不仅是水陆运输、农耕商贸发展缩影的直接映射,更是多民族交往汇聚、多文化交融互鉴的共生结晶,当之无愧的被称为汉江流域的“文化活标本”。如今的蜀河,依然静矗在汉水之畔的102处古迹故居、5处省级文保单位、9处县级文物保护点,仍能从其精湛技艺和工艺美术的吉光片羽中,窥见旧时的熠熠风采,无声见证着往日的繁华盛景。

古韵今风再创新

古迹是时间的印记,虽静默千年,但却让文化有了跨越时间障碍的载体,是人民伟大创造、卓越智慧和共同记忆的有力见证。对于蜀河而言,以黄州馆为代表的文物遗存是其最鲜明的神与韵,以太平灯为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其最不朽的根与魂。如若说,黄州馆是聆听古代文明呼唤的大门,那么太平灯的盏盏青光,便是辉映蜀河历久弥新的不灭火焰。

太平灯,又名“火狮子”,兴起于明朝嘉靖年间,2015年12月被列入“陕西省第五批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披红挂彩舞翩跹,火树银花不夜天。这是一场“攻”与“守”的博弈,是一场属于光与火的“盛宴”,也是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前期经历了“扎、糊、编、绘、合”五大工序制作而来的狮子活灵活现,静待佳时。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当天色渐晚,人群便如众星捧月似的簇拥着一黑一青两只狮子如约而至。在花灯引路,锣鼓伴乐下,狮队沿着固定的道路走街串巷。每到一户人家,狮子以粗犷的步伐摇头摆尾向主人“示威”或“挑衅”,主家和围观的群众便拿出特制的“花子”对其喷射烟火。狮子在喷出的万道金光中毫无惧色,反而在烈焰腾飞中雀跃欢舞,与火星融为一体,在古镇街区的情境衬托下,塑造出崇尚和谐、敬畏自然的传统底色和恣意纵横、潇洒自由的现代本色。花子烧得越猛烈,呼喊的声浪越高,祈福的心愿也就越强烈,饱含着祈求生活安定、国泰民安的美好寓意,映照着涌动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的澎湃热潮,而这些风韵,也都如同藏在蜀河血脉中的基因密码般,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千年古镇,承自非遗,根茂实遂。根植于历史沃土的文脉遗产是蜀河焕发活力的来源,涵养了开放且包容的风采,同时,也滋养“老树”生发“新芽”。极具蜀河辨识度的毛绒玩偶“红红”“火火”正是由太平灯会中狮子形象提炼而来。以此为窗口,不仅看到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也展现了文化创新实践所迸发出的生命力。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在传统和现代的丰厚润养下,文化载体的种子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植入时代元素的木刻版画、书籍《蜀河口》《古镇词话》声名鹊起,文化产业的果实如芝麻开花般拔节孕穗,毛绒文创年产1000万件以上,远销欧美,产值超过1.5亿元。目前,“红红”“火火”等网红IP已是来蜀游客的必打卡物品,逐步构建起以古镇为核心、文化为纽带、产业为基础的同频共振驱动模式,实现了在延续历史根脉中,绘就蜀河向新求变的宏伟蓝图,也成为当地向更广阔舞台敞开怀抱的最新名片。

文旅携手续华章

小镇韵律悠且远,烟柳粉妆蜀河城。城是一处景,景是一座城,整个蜀河古镇就是一个大景区。近年来,蜀河镇以“兴文强旅”作为主要突破口,在山为骨、水为脉、文为形、旅为体的生态框架中,加大“文旅+保护”“文旅+活动”“文旅+研学”“文旅+美食”的全方位挖掘、全要素打造和全矩阵宣传,形成了“线上营销有流量、线下服务增留量”的战略格局,蓄势铺开蝶变画卷。

文化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蜀河镇立足于“船帮、商贸、民俗、饮食”四大文化,在有效保护、合理开发等方面多管齐下,持续完善“吃住行游娱购”一条龙旅游业态。精心策划“灯火里的蜀河古镇”“穿越千年,畅游诗意蜀河”等6个系列28项节庆、游乐主题活动,内容涵盖汉服礼仪、文艺演出、美食品鉴等各方面。其中,汉调二黄、商队进古镇、“八大件”讲解大赛等民俗活动火爆出圈,进一步激发了“千年古镇、诗意蜀河”消费潜力。在此基础上,还相继绘制水墨画、诗词书法作品1000余幅、拍摄专题片2部、沙盘模型2个、VR展示2处,以精细化静态、多样化动态、科技化拟态等方式,使文旅“富矿”多场景、多风格、多形态展露无遗。据统计,2023年蜀河古镇景区共接待游客82.7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10.5万元,加快铺就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公共服务日趋完善、新兴业态亮点纷呈的振兴之路。

软件与硬件唇齿相依,硬件环境皮之不存,软件环境毛将焉附?没有历史遗迹保护,特色亮点挖掘就无从谈起。通过采用残损修补、原状修整等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工程保护措施,先后建档挂牌古建民居102座,制作实木牌匾197块,实施古建筑原貌修复286户,悬挂仿古灯笼800余盏,完成马头墙修复1060处,使明清风格的风貌布局如同沧海遗珠般重新闪耀,为世人展现出古镇的颜值、气质和品质。同时,与古镇AAAA级景区所匹配的基础设施打造也如火如荼进行。改建人才馆1处,成立能人工作室3处,挖掘培养“土专家”“田秀才”100余人,乡土人才孵化“破土飘香”;建成特色民宿2家,可同时容纳百余人就餐休憩,建成外河堤停车场12000平方米,蓄车容量超500辆,切实为全镇各业态提供了现实支撑;铺设集镇道路沥青路面3.4公里,实施强弱电入地、街道外立面、照明绿化等95个项目,景区综合环境提升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片土地,正在旧与新、古与今中折射出古韵人文与现代旅游交相辉映的光芒。

巴山何巍巍、蜀河水汤汤。亘野繁华纵,灯火酒家城。如今,桥通两岸,千帆争渡的壮丽画卷被时光遗失,渡口码头也早已告别纷忙的舟楫穿梭,唯有悠长永恒的蜀河古镇,依然在川流不息的古老河流中,倒映出岁月肌理里一座城市不朽的灵魂。时序更替,征程再启。一个古朴的现代蜀河,正于古今的和谐相融中,诉说着千年文脉生生不息,孕育着一方厚土蓄势待发,走向新时代的“诗”与“远方”。

【责任编辑:贺清玲】
  • 上一篇:水泉坪[ 05-09 ]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