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春耕备耕好时节,走进神河镇的田间地头,处处可见繁忙景象,大家都在抢抓农时有序推进春耕备耕。抢抓农时自然也少不了神河镇各级人大代表,他们当中有很多是发展香菇、烟草、魔芋、拐枣、养殖等产业的佼佼者。近年来,神河镇人大主席团大胆创新、因地制宜、因人施策,让不同产业链上的人大代表“各显神通”,推动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人大代表领衔发展产业带动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当好“领头雁”,以企带农双增收
俗话说,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雁”。作为食用菌产业“领头雁”的市人大代表周智国,因心怀家乡放弃城市优越生活,带着资金和技术回乡成立旬阳市国桦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发展食用菌产业,着力打造“旬阳市食用菌小镇”品牌,积极探索出“土地流转、基地务工、入股分红、订单收购、企育户管”等五种益农带农模式,优化“产供销”一体化链条,让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利用基地孵化学技能,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带动农户386户1736人,户均增收11018元。
俗话说“一棵烟就是一棵摇钱树,一亩烟就是一座小金库。”为发展好烟草产业带动村民致富,神河镇探索出“种烤分离、政策兜底”烤烟生产新模式,通过镇人大代表陈先双成立的先锋合作社统一提供烟苗、肥料和技术指导,烟草成熟后统一收购青烟叶进行集中烘烤,带动脱贫户、“三类户”等农户小面积、分散性,利用自家房前屋后闲置土地种植烟草。2023年,四位烟农通过“种烤分离、政策兜底”模式,赚取资金10070.1元。今年在丰家岭、金河口和台子村三个村重点推广“种烤分离、政策兜底”烤烟生产模式,发展示范户50余户,约150亩烟草。
干好“山货郎”,畅通销路解民忧
黄姜、艾叶、拐枣、香椿籽,这些山货在神河镇随处可见,但是缺乏销路导致无人问津。镇人大代表赵吉美偶然间发现廉价“山货”在城市里变成了一物难求的畅销“中草药”,于是便打通销售渠道让这些优质“山货”走进城里。为引导农户抱团发展,赵吉美成立专业合作社,聘请20多名附近村民长期在合作社务工,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挣钱。在走访群众时,宣传中药材种植市场行情,鼓励群众发展中药材产业,同时根据合作社用工需求,提供临时就业岗位,解决生活困难。如今每年合作社收购的中药材畅销湖北、河南乃至全国,山货走出了大山,乡亲们的生活越变越好,赵吉美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为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村集体收入可观、老百姓生活富裕”的目标,镇人大代表、屋场村党支部书记吕恒斌,为进一步盘活集体资产资源,提升茶树品质,扩大有机茶园供给面积,更好地让当地茶农受益,对276亩荒废茶园进行改造,实现茶园生态环境、茶树树种结构、茶园的土壤肥力改善,使废弃茶园重焕生机。以老茶园改造提升为契机,积极发展茶叶庭院经济,动员村民在房前屋后种植茶树,力争将屋场打造成千亩茶香村落,让屋场茶走出大山成为带领村民中增收的“致富茶”。
做好“创新者”,传统产业展新颜
传统产业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独特土壤。近年来,神河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传统产业发展,积极动员群众共同探索激活传统产业新模式,助力传统产业重新迸发新活力。魔芋是一个传统、绿色的农产品,近年来被作为一种低热量、高纤维的健康食品,备受消费者的青睐,逐渐成为健康、网红食材。镇人大代表程高花紧抓消费者需求,学习魔芋种植技术,创新林下种植方式,创办富强家庭农场,以家庭农场为依托,通过向周边村民提供优质魔芋种、技术培训和指导,产后订单收购,以点带面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现在是春季防疫的重要时期,最让我牵肠挂肚的就是它们。”镇人大代表冯中勇身着防护服,鞋套上沾满泥土,摸着“牛孩子”笑着说。早年间,冯中勇一直在外务工,因为疫情的影响,加之家中老人孩子需要照顾,他便选择回乡创业养牛。在镇、村干部的鼓励以及政策的扶持下,从最初的几头牛到如今的近150头,冯中勇的“牛孩子”越来越多,他也成了远近闻名“牛倌”。为了让他这个“牛倌”发挥更大的作用,镇人大主席团组织代表实地视察,向他学习肉牛养殖技术,在他的带动及技术指导下,让养牛户增收1千至1万元不等,使乡亲们自食其力实现增收致富。
产业兴,百姓富。目前神河镇全镇共有55名人大代表,其中有25名人大代表正躬身实干发展产业,用满腔热枕和实干奉献,以产带农,以业兴农,带动群众,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人大力量。
- 上一篇:麻坪镇:人大代表“三字诀”助人居环境整治[ 04-09 ]
- 下一篇:花果小镇“醉”甜美——旬阳市段家河镇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04-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