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没产业,守着七分山三分田,砍柴换油盐,养一头猪等过年……”这句曾在小河镇东沟村盛传的顺口溜,道出了过去产业结构单一、经济薄弱、群众生活艰难的困境。而如今,东沟村以烤烟为主导产业,从人均收入不足800元,增长到15000余元。东沟村烟农用勤劳、执着和汗水,书写出栽好一株烟,铺就致富路的美好画卷。
创业实干“兴烟”开辟脱贫之路
又是一年冬耕时,耕田耙地备种忙。近日,在小河镇东沟村党支部书记刘邦富的烟田里,伴随着挖掘机的轰鸣声,一山坡深翻过的烟田,细柔金黄、平整松软。
“我自己有5亩地,又流转了30亩土地。今年用上挖掘机整地,不仅效率高,还能翻得更深一些。”一季农事结束,东沟村的烟农却没有冬闲,作为烤烟产业的带头人,刘书记早早便开始了冬耕。
近期,同样忙碌的村民任得兵正在捡拾烟田里的碎石。“烟田不仅要早耕深翻,还要把杂草和废弃的烟杆清除干净,这样才能有效预防烟苗的病症和虫害。”有着二十多年“烟龄”的老烟农,任得兵靠着烤烟家里供养出2个学生,现在每年都种植20余亩,收入有保障,过上了令人羡慕的好日子。
据了解,东沟村是小河镇的高山地村,自然条件落后,九十年代在政府的号召下开始发展烤烟。刘邦富是时任的村干部,靠着执着和实干,二十多年来带领村民修通了村组公路,拉来了水电设施,靠着种植烤烟全村供养出10余名大学生,盖起了30余座楼房,50余户烟农还住进了城里。
从过去到现在,从几户种植到全村普遍发展,从亩产值500元的低效率,到现在达7000余元的高效益。一部烤烟发展史,就是东沟村执着创业的脱贫故事。
现代经营“强烟”谱写产业新景
走进东沟村东祥烟草合作社,一座五联建的烟草烤炉映入眼帘,一派现代化生产基地里,水电和农用物资机械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合作社四周,一梯梯烟田连片延绵,100亩有余。
“这是最新型的智能烤炉,代替了过去烤柴火的泥土烤炉,用的是颗粒燃料,火力给劲,安装上智能控温器,控温准确,再也不用守着烟炉熬夜了。”合作社负责人薛兴明高兴地介绍起一项项新技术应用:“现在越来越多的环节都使用上农机。耕地有耕地机、起垄有起垄机、覆膜有覆膜机,很多工序我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节省很多劳动力成本。”
东祥烟草合作社是东沟村烤烟升级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东沟村大力实施烤烟产业现代化、规模化、科技化转型。在政府和烟草公司扶持下,东沟村里建设了新型智能烤炉五联建3处、三联建2处,优质烟区3处、产业道路10余条。同时通过整合劳动力、机械设备、资金、技术和土地等各类资源要素,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大幅提升。
2023年,全村19户烟农实施集中经营,流转土地500余亩,发展烟草930亩,产值329万元,仅烤烟产业一项,户均增入近2万元,实现了烤烟生产高质量发展。另外,通过实施资金入股、土地流转、劳务务工等,带动分红劳务收入50余万元。
“下一步全村将以合作社+种植大户为主体,按照企业+互助组+农户的模式,组建产业联盟共享互助组织,推行劳动力、机械设备、资金、技术、土地等资源要素整合互助,不断推进科技化、规模化、现代化经营。”刘邦富说。
职业深耕“优烟” 做强发展根基
近日,一场场热闹的“冬耕田间课堂”在东沟村举行,镇村干部、烟草技术员深入各家各户烟农的田间地头“问诊把脉”着技术生产。
“烟床底层要修平整,种烟苗的土质要细腻柔软。烟苗就像小孩子,再铺上一层土家肥,灌足水,穿得暖吃得好,这样出苗率才高,长得才壮实。”作为全村最早兴烟的种植户,资深“专家”张文德正一边整理育苗烟床,一边与大家热烈的交流着技术经验。
张文德说是的育苗的技术,更是对烤烟的感情。2023年种植了30亩烤烟、产量1.2万斤、产值21万,卖出了全镇最高均价,种植烤烟二十多年,今年60多岁了,但他依然“着迷”在烟地。
像张文德一样,东沟村的许多村民以烤烟为业,通过几十年专业种植、不断学习积累、并转型发展,成为一批兴烟、爱烟、懂烟的铁杆烟农和技术过硬的“土专家”。
目前,东沟村已成为小河镇的第一烟草大村和优质烟草示范村。近年来,在政府和烟草公司支持下,通过开展各类烤烟技术培训会、田间课堂、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扶持产业大户等系列举措,一批产业大户、合作社建成了现代化的产业园区,一批职业烟农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据了解,2024年东沟村计划发展烤烟900余亩,截至目前已全部完成冬耕翻。“过去种植烤烟是为了谋生计,吃饱饭呀。现在种植烤烟我们是专业化的,当作事业干。今年全村冬耕生产启动的格外早,这就叫干一行爱一行嘛。”村党支部书记刘邦富自豪地说道。展望着眼前一山山金黄的烟田,刘帮富和东沟村的烟农们又信心满满地憧憬着又一季的收获。
- 上一篇:神河镇:“四项举措”扎实做好冬春救助,确保受灾困难群众温暖…[ 01-19 ]
- 下一篇:铜钱关镇:五经普清查,我们在行动[ 0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