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www.tbet88.com > 各镇快讯> 正文详情

【回眸2023】 红军镇:奋楫笃行 脚步铿锵

作者:王登霞 发布时间:2024-01-09 08:35 来源:旬阳市融媒体中心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律转鸿钧,新元肇启。送走充满机遇和收获的2023年,迎来充满希望与梦想的2024年。回首这一年,一个个民生工程,一项项民生服务、一组组亮眼数据……红军镇记录下的奋斗足迹清晰而厚重,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

2023年,红军镇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牢固树立并贯彻执行新发展理念,聚焦“三个年”活动,围绕建设“历史文化名镇、文化旅游名镇、社会治理名镇、绿色生态名镇、幸福安康名镇”目标,统筹推进巩固衔接、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重点工作,笃行不怠、勇毅前行,全镇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吹响高质量发展新号角。

建强堡垒,率先发展

围绕“两强一好”村级党组织示范体系建设内容,以“五红”(建强红班子、发展红产业、培育红民风、讲好红故事、深耕红色游)为抓手,持续推进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互融共促,红军村成功创建“四星级”党支部。定期开展“岗位大练兵”、擂台比武活动,着力打造素质优良、能力突出的过硬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持续在功能完善、活动经常、管理规范、突出服务上下功夫,在“党员长期受教育、群众经常得利益”上下功夫,真正把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农村党员之家、农民群众活动之家,使其成为村级政治、经济、文化、信息服务中心。2023年旬阳市村级党组织书记“两强一好 率先振兴”擂台比武,庙湾村党支部书记孙珍艳脱颖而出,荣获亚军、最佳风采奖两项殊荣。

以第二批主题教育为契机,抓严抓实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工作,加大基层党员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力度,有效提升了基层党员干部工作水平。8个村(社)不断健全完善“四议两公开”制度、“三资”管理制度、党务村务公开制度等系列制度,使村级事务管理日趋规范。严格执行村“三委”干部坐班制,有效提升了工作质量和效率,特别是耕地流出、巩固衔接、城乡居民医保等工作,全体镇村干部都表现出顽强的工作作风,得到上级肯定和认可。

乡村善治,百姓安乐

以党建引领推进“三治融合”, 大力践行“五个群众”, 运用好“五子工作法”,围绕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通过组织体系网格化、评价反馈积分化、责任体系闭环化,促使全镇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坚持把普法教育作为乡村治理的有力抓手,组建“红色动力宣讲队”大力开展“法律宣讲六进”活动,定期举办村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法治培训讲座。邀请双河法庭、双河派出所进村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引导村民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习惯,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坚持以底线思维统筹谋划社会大局安全稳定工作,持续开展安全生产、生态环保、防汛减灾、信访维稳等领域潜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总体形势保持安全稳定,无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未发生非法越级访事件。红军镇人民政府、茨坪社区、红军村、红军司法所分别被安康市表彰为“无黑无恶示范镇”“无黑无恶示范社区”“无黑无恶示范村”、司法行政系统工作成绩突出集体等荣誉称号。

产业发展,势头猛进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常态化抓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大排查”、季度集中排查、村级交叉入户走访等,及时解决农户住房、饮水、收入等问题。抢抓乡村振兴“1226”示范体系建设和和美乡村试点建设机遇,在稳定1.8万亩粮油面积的基础上,大力扶持红仁核桃、中药材、拐枣种植及鸵鸟、生猪、山羊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实施“合作社+村集体+农户”联农带农模式,耕地流转整改680余亩,整治撂荒地1100亩,扶持发展8个家庭农场,饲养山羊600只,肉牛60头,林下养鸡15000羽,鸵鸟2000只,特色产业发展多点开花,有效保障了农业增效扩面、农民增收致富。大力实施“头雁”工程,引入致富能手、在外经商务工等能人回村干事创业,为特色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按照“育龙头、强链主、补链条、搭平台、保要素、建集群”工作思路,加快推进康养旅游、高山洋芋和包菜等产业链的建立,做实订单农业,通过订单销售,对接市场,破解销售难题。宜居又宜业,越来越多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汇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红色名片,别样红艳

深挖红色旅游资源内涵,提高红色旅游资源的智慧化、数字化水平,打造备受游客喜爱的红色旅游产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康养”“红色旅游+研学”等旅游新业态,初步形成了“红色旅游吸引人,红色精神感染人,融合产业留住人”的集聚效应,革命遗址遗迹与当地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红绿共融发展成果。进一步完善红色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利用AR、VR等新的科技手段进行配套设施智能化建设,提档升级,增加游客旅游参与度和体验感。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建立健全文物保护机制,切实形成责任明确、措施有力、台账清晰的工作体系。

线下受人追捧,线上声名远播。邀请国内一级知名编导历时两年多时间精心创编排练的大型国家非遗项目—原创旬阳民歌剧《红军老祖的故事》,先后登录安康汉江大剧院、汉阴剧院公演,并在全市21个镇巡演,“红”遍了大街小巷。核工业精神纪念馆于2023年6月入选中核集团第二批党性教育基地,现场教学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自2022年10月15日开馆以来先后迎来100余批次3万余名游客参观体悟核工业精神。红军纪念馆入选安康市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红军老祖的故事》入选陕西省中小学素质教育读本,红军故事、红军精神、红色教育被中省市主流媒体多次专题宣传推介,擦亮“红色底色”,打造别开生面的“行走的红色课堂”。

环境蝶变,向美而生

探索实践创新推出“五美五小五力”工作法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与庭院经济建设融合发展,在群众增收和环境提升双向增长上“两手抓、两手硬”,打造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带2处,新建成文化广场2处、停车场1处。建立环境整治常态化长效管护机制, 坚持“五有”(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标准,让“一时美”变“时时美”。按照“定区域、定人员、定时段、定责任”思路,划分“责任田”,压紧压实包村领导、联村干部、网格员、公益性岗位人员责任,实现环境卫生整治长效管护,激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盘棋”。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带领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促使群众养成“爱整洁、讲卫生、讲文明、重保持”的良好习惯。持续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擘画美丽乡村“高颜值”。

民生之微,衣食住行。从吃饱穿暖,到更健康的医疗,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每一个嬗变的背后,关联的是群众的幸福生活。耕耘更知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2024年,红军镇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办实事、解难题、惠民生,用赤诚服务和责任担当映照百姓心田,推动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书写乡村振兴华美乐章。



【责任编辑:邓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