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www.tbet88.com > 部门信息> 正文详情

让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 ——旬阳市创建省级非遗特色示范市工作纪实

作者:石晓红 发布时间:2024-01-08 08:58 来源:安康日报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日前,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下发通知,公布全省非遗特色示范县(市、区)、示范镇、示范街区名单,旬阳市榜上有名,入选全省非遗特色示范市。这是旬阳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先后取得“小戏之乡”“民歌之乡”“汉剧之乡”“陕西省民间艺术之乡”“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后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旬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样,近年来,旬阳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坚持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并重,多方面挖掘整理、多渠道宣传推广、多方式培训传承、多技术创新研发,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目前,已成功申报“旬阳民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项,“道情皮影戏”“蜀河八大件”“传统木刻版画”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8项,“旬阳牌鼓”“民间社火”等安康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29项,“红军老祖的故事”“旬阳曲子”等旬阳市级非遗保护项目80项;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3人、安康市级21人。已成功申报旬阳拐枣酒酿造技艺、蜀河八大件制作工坊、旬阳传统木刻版画专业合作社等省级非遗工坊3个,旬汉食品厂、百年酒店、农民版画合作社等安康市级非遗工坊6个。

保护为先,让非遗“兴”起来

旬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把文化品牌作为推进“兴文强旅”战略的重要举措,将非遗保护写入“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一直以来,旬阳市坚持保护传承为先,采取加强领导、加大保障、加强监督等举措,建立起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名录体系和数据库。将非遗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资源普查、资料征集、濒危项目的抢救、保护、申报等方面的资金保障,并通过政策引导、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同时,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考评机制,建立工作台账,加大督查力度,确保各项保障措施落到实处。

丰富载体,让非遗“活”起来

旬阳市加强非遗传播阵地建设,积极打造非遗展厅和传习所,为群众提供互动、体验等服务,在市非遗馆展厅内,种类多样的展品吸引游客和群众驻足观看。展示的蜀河八大件、双彩车、汉调二黄等非遗项目,成为宣传和推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项目的重要窗口,让市民群众以休闲娱乐的方式了解本市非遗文化。21个镇均成立了非遗传习所,健全完善了各类非遗社会化传习基地,全市每年传习人数达到万余人次。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及送戏下乡等,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遗项目展演、展示和比赛活动,重点保护和传承以旬阳民歌、汉调二黄、民间社火、旬阳版画、道情皮影、旬阳曲子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为广大群众提供技艺交流和展示平台,让更多的人感悟非遗的独特艺术魅力。近年来,组织举办了春节系列文化旅游活动、旬阳民歌大赛、农民文化节、汉调二黄票友大赛、道情皮影展演、“山水安康·大美榆林”陕南.陕北民歌交流展演、“百姓大舞台”(龙舟季)群众文艺演出、非遗“五进”等活动,以展演展示促非遗保护传承,让群众零距离认识非遗、触摸非遗、了解非遗、珍爱非遗,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增强保护意识。

培训交流,让非遗“传”起来

旬阳市结合市情实际,创新非遗人才培养模式,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短期+长期、线上+线下、重点+普及”等方式,组织开展旬阳民歌、汉调二黄等非遗采风座谈活动,邀请汉中、安康各县区和旬阳当地优秀传承人进行交流座谈;选派优秀民歌手外出参加交流学习;旬阳民歌、旬阳民歌广场舞、旬阳牌鼓、旬阳传统木刻版画、旬阳礼馍、拨画制作技艺等非遗培训实现常态化,年均举办非遗培训班10余期,培训人员千余人次;组织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百千万”文艺人才培育暨“非遗新苗培育工作”,选拔学员150余名,创作、改编适合学生传唱的《游子吟》《少年强》等旬阳民歌和汉调二黄作品20余首,培育一批优秀非遗新苗,为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厚植人才基础。

打造精品,让非遗“亮”起来

旬阳市致力于国家级非遗项目旬阳民歌的传承、弘扬和创新,组织编排《姐儿生得白漂漂》《包胡椒》《红漆板凳》《兰草花》《姐儿十七八》《郎不约姐姐不来》《送表哥》等非遗项目及文艺节目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展示演出活动;继大型原创民俗歌舞晚会《兰草花儿开》之后,又创新推出大型法治民歌剧《村官巧断家务事》、大型红色原创民歌剧《红军老祖的故事》等舞台艺术精品,使旬阳民歌传播空间和文化影响力日益扩大。如今,旬阳民间文化资源与现代艺术有机结合的大型民歌剧《村官巧断家务事》《红军老祖的故事》已在省市县上演,凭借较强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受众面,已经成为旬阳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推动着旬阳民歌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发展。

宣传引导,让非遗“火”起来

该市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展览展示、宣传片、宣传册、宣传栏等方式,大力宣传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设立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建立数字服务平台非遗资料库,利用数字平台对旬阳民歌、蜀河太平灯、蜀河双彩车、蜀河八大件、旬阳道情皮影、旬阳八步景、拐枣酒酿造技艺、旬阳传统木刻版画8个省级以上非遗保护项目和6个安康市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进行图文、视频宣传,让广大群众打开手机就能了解到生活中各类非遗保护项目。同时利用文化馆数字服务平台推出“百姓微课堂”视频,将道情皮影、旬阳礼馍、木刻版画、旬阳拨画等非遗项目通过微信公众号开展线上培训活动。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市非遗保护中心、文化馆都会举办非遗法规及传承保护成果宣传展览活动,将非遗法规及市内非遗项目制作成展板,与“多彩非遗.美好生活”全市非遗保护项目系列线上宣传推广活动同步进行,在祝尔慷广场、丽都小区、神河中学等地进行宣传展示,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提高民众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融合发展,让非遗“潮”起来

该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持续利用非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全市开展的非遗项目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景区“五进”活动,将非遗融入到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全要素之中,让游客在居民楼里能够聆听传统曲调、品尝传统宴席、观赏传统工艺、品味非遗文化,让人们近距离欣赏、体验、感受旬阳非遗文化独特的魅力;同时积极探索“非遗+产业”新路径,形成城乡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非遗+线上直播”等方式带动村民居家就业增收。采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模式,将非遗元素融入生产生活,在旅游景区建立省级非遗项目旬阳传统木刻版画体验馆,开发推广版画旅游纪念品,开发游客体验项目,让游客在充分了解版画的同时,体验动手制作版画的乐趣。已在构元、蜀河、仁河口、金寨、红军等镇旅游景点建立了版画体验和销售网点,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责任编辑:贺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