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田垄稻黄果香、农家小院窗明几净、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移风易俗蔚然成风……行走在双河镇的村落,一幅幅纯朴美丽的乡村画卷跃入眼帘,一袭袭文明和谐的乡村新风扑面而来。
近年来,双河镇坚持以文明村镇创建为契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特色,持续深化农村文明培育和文化实践,全面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将镇域社会文明发展引向深入。
志愿细“梳妆”,乡村“颜面”靓
10月15日清晨,“小马甲”像朵朵鲜艳的红花涌向双河镇西岔河道开展河道志愿清洁行动。“我们按组划分清洁区,先沿河道清理,再流动清扫街道、路口等人员密集区。”据双河镇高坪社区女子护河队队长朱先萍介绍,义务护河行动开展4年来,村民的素质越来越高,如今村里乱丢垃圾的现象越来越少。
双河镇坚持支部引领、党员带动,党群互动,创新“1+19+N”志愿护河模式,以1个镇级志愿总队为核心,按照自觉自愿、量力而行两个原则,常态化、制度化发布志愿清洁服务活动重点;19个村级志愿团体分队,发挥特长、各尽所能,每月1日、15日定期组织开展志愿清洁活动;N个志愿者积极参与“村庄清洁日”活动。通过常态化制度化参与志愿护河行动,不断将护河志愿活动融入基层、力量和资源下沉,引向深入。同时,探索推行“双向积分”兑换机制,通过“服务累积分,积分兑奖品”将志愿服务与服务志愿联动起来,实行“次记录、月公示、季兑换、年评选”制度,按次登记并公布组内成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积分情况,按月汇总公示接受监督,依托积分换购奖励模式,每季度集中组织积分兑换活动,同时,设立身边“志愿之星”风采榜,集中发榜展示护河志愿清洁成果,定期按照积分高低评选年度“优秀护河志愿者”。
旧俗会“瘦身”,文明“内里”实
“我今天本来是来村委会办事的,正巧赶上村里上党课,就赶紧坐下来听听,学完党课,又学了些反诈骗的知识,收获很大。”连日来,双河镇组织各村利用农户劳作休息间隙,把宣讲课堂搬进村组院落、田间地头,用土方言讲大理论,用小故事讲大精神,“小板凳”已然成为双河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双河镇结合当前各项工作重点,广泛开展“颂党恩 跟党走 建家园 促振兴”村村讲活动,积极在学习载体上“做加法”,把“小板凳”宣讲课堂与安全生产月活动、反电信诈骗宣传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推出党课+安全生产、党课+反诈宣传、党课+法治宣传等“党课+N”院坝课堂,主动搭建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的学习桥梁,讲理论、讲发展、讲变化,将党的最新政策“干货”第一时间送进百姓家门口,进一步拓宽和丰富农村党员与老百姓学习的途径和内容,在拉近党群距离的同时,持续增强村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近年来,双河镇严格按照镇“七有”村“六有”标准配套建设,整合公共服务资源,规范选址建设,完善设施和人员配备,坚持“党委引领号召、政府跟进保障、爱心人士发动、群众广泛参与”的总体思路,按照面向群众、服务群众、联络群众的原则,打造“村村讲”“女子护河”特色志愿项目2个,组建党员先锋、田间助耕、女子护河等志愿服务队伍5类,通过院坝“板凳课堂”、广播“云”课堂、农业“田间课堂”等载体,常态化开展环境清洁、爱心献血、田间助耕、理论宣讲等志愿服务。持续开展“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六大活动”和“五大行动”,深入开展“新风进万家”巡讲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美庭院”“优秀护河员”“好媳妇”“好婆婆”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全镇精神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产业铺“富路”,振兴“家底”厚
开镰割稻前开沟放水后,清晨第一缕阳光遍洒在双河镇卷棚村,饱睡一夏的水田里,稻谷香、稻鱼肥,草舍田畴热热闹闹地响起了人声:“这边这边,好大一条鱼!”“摸到了!足足有两斤!”近日,正是村内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稻花鱼正式“开摸”的日子。田塍稻影下,数十名村民、游客捋裤掳袖,抄网兜鱼,一时间鱼跃人欢,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今年我村稻田养鱼产业顶住自然灾害压力,迎来了丰收。稻花鱼每斤10元,在我们当地就不够销,大米也很俏销,一斤价格从过去的1.6元涨到了2.3元。”望着眼前饱满低垂的稻穗,正张罗着收稻谷、捉肥鱼的卷棚村党支部书记黄林权,深深地感到欣慰。
稻田养鱼试点6年来,该镇在稻渔综合种养在探索实践中大胆创新,以山水资源入股的形式破解生态变现难、资源路径少的困境。采用“政府主导、村社主体、园区承载、群众参与”发展模式,共发展稻渔综合种养3000亩,并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在土地流转、园区务工、订单生产、股金分红的加持下,通过“村社+园区+订单+农户”运作方式,逐步将农户嵌入产业链,实现“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经济效益。
近年来,双河镇坚定不移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之路,坚持“稳烟草、提稻渔、优林果、扩养殖、精药材、兴魔芋”发展思路,巩固稻田养鱼、软籽石榴、猕猴桃、五味子等特色产业的管护提升,狠抓稳粮扩豆,守牢粮食安全,落实玉米种植1.05万亩,大豆种植7200亩,玉米大豆复合种植5521亩。有序引导发展畜牧养殖、魔芋、中药材等传统产业,在西岔流域全面推广2000亩“稻渔油”轮作模式,为发展农旅奠定坚实基础,绿富地农业园区入选“2022年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深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模式,全速构建“产加销”“农工贸”体系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群,积极做好农产品的策划、包装、推介和销售,努力让双河农特产品成为后备箱经济、背包经济的热卖品,有力助推了群众增收致富。
- 上一篇:金寨镇:烤烟丰收 农民增收[ 11-01 ]
- 下一篇:桐木镇:三大举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