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驱车行驶在白柳镇平坦宽阔的村道上,栋栋精致的农舍点缀滴翠的山野,清澈的环村溪流蜿蜒流淌如碧玉丝带,尽显诗情画意。然而,更动人的旋律,莫过于这里的文明曲调,德润人心。
近年来,精神文明建设始终贯穿于白柳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看不尽的和谐画面交织于山水间,讲不完的美好故事在村头院落中流传,听不厌的文明音符在群众心中跳动……越来越多的白柳人用激情与活力让这座小镇的文明底色更加鲜亮。
新动力:“小牌匾”引领“新风尚”
5点的村落,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家住老龙沟村五组余庆林便拿着扫帚开始了房前屋后的清扫工作,在扫帚一拉一划挥动间,门口“四小园”在初阳映衬下越发精致。
文明村镇创建,环境卫生是基础。
白柳镇着力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文明村镇创建的“催化剂”,坚持全员参与、党员带头、网格化管理,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聚焦“路边、村边、院边”三个薄弱环节,建立完善“干部联片、网格员包户、农户‘门前三包’”、卫生文明示范户评比等制度,调动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积极性,以“清脏”和“治乱”并重,由“清脏”向“美化”转变。
尊重群众意愿,变“干部干、群众看”为“干群一起干”,探索“三网共治”治理新模式,激发群众自治“新活力”。在全镇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群众先后自行拆除废弃房屋、猪圈鸡圈等60处,300余户升级为“卫生文明示范户”。
庭院里绿树成荫、建起卫生厕所、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一院一景”的特色风格,让白柳的乡村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新载体:“小阵地”绽放“文明花”
文明村镇创建,最重要的是为群众营造更美好的生活空间。
“便民服务中心、警务室......”走进白柳镇张湾移民安置小区,这里除具备一般小区空间应有的功能外,还设置了身份证自助取证机、妇女儿童之家、舞蹈室、图书阅览室等服务功能。
“家门口就是镇便民服务中心,非常方便!”家住张湾小区的杨女士在工作人员的耐心指导下,不到15分钟就办理好了社保业务。
生活处处有文明。白柳镇在14个村(社区)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14支志愿服务小队,8支特色服务分队,招募200余名志愿者,按照“一月一常规活动、一季度一主题活动、半年一观摩活动”,为群众代办服务事项2100余场次,开展理论宣讲、普法宣传等各类实践活动380余场次。
“经常能看到身穿志愿服的人,他们会主动上门给帮忙买生活用品、协调处理矛盾。”柳村社区李连英说道。
“看得见的载体”实现了“看不见的教化”。如今,白柳镇“清风润柳”“爱乡守”等一批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已深入人心。
新模式:“小积分”激活“大文明”
“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并持续保持+10分,主动参与道路清理+10分……”步入白柳镇老龙沟村党群服务中心一楼的便民服务中心,“爱心银行”标识格外引人注目,电饭煲、烧水壶、洗衣液等生活用品的储物柜,每类物品还有对应的积分标签。家住老龙沟村四组的楚江涛正用自己“文明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原来,这是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群众参与度,白柳镇打造的“爱心银行”,把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社会治理等细化成具体指标,由村委会进行量化积分,群众得到的文明积分可以在爱心银行兑换物品。
“爱心银行运行以来,有效引导群众参与移风易俗,让村(社区)在乡村治理工作过程中有更加有效的抓手。”白柳镇党委书记曾秉国说,“通过物质和精神双驱动,逐渐让社会治理由党员干部‘唱独角戏’向群众‘跳集体舞’的转变。”
小小积分,让文明增“值”,让德者有“得”。爱心银行运行了短短两个多月,如今的老龙沟村,邻里争执少了,互帮互助多了,从之前的“要我干”转变成“我要干”,每一个群众都成了受益者。
笃“实”夯基,向“美”而行。白柳上下正同心同向深耕人文沃土,大力弘扬文明新风,为“宜工、宜农、宜旅、宜业、宜居”的“五宜”白柳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 上一篇:关口镇:积极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09-22 ]
- 下一篇:石门镇:干群齐上阵,村庄“焕新颜”[ 0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