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旬阳市铜钱关镇铜钱村,干净整洁的村道庭院映入眼帘,阡陌交错的乡村道路蜿蜒向前,独具特色的农田农舍整齐排列,方兴未艾的产业项目蓬勃发展……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正在变成现实。
铜钱村地处旬阳市最南端,位于秦楚长城脚下,海拔600至1800米,与湖北省相通,是旬阳的南大门。总面积32.96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有614户2073人。境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今年,铜钱村被确定为旬阳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围绕“一轴一中心七园”发展思路,铜钱村抓住发展机遇,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盘活资源 精准培育“共富”产业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铜钱村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将集体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在推动壮村富民上绵绵用力,让集体家底厚起来,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铜钱村因处于富硒带上,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打造“富硒”品牌。“以前我们一家人的温饱都成问题,如今在村上干部的帮助下,种植高山富硒水稻,时间短、收成高,每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铜钱村村民王红兵说起自己的产业发展信心满满,借着“富硒”品牌的东风,他准备扩大种植规模,期盼着来年能有一个好收成。
王红兵只是铜钱村当地众多群众走上致富道路的一个缩影。今年来,铜钱关镇通过政策激励、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等措施大力支该村产业发展,村两委发动村民加入专业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凝聚品牌效应,提升产品附加值,为农民增收。通过流转土地,建成200亩标准化猕猴桃产业示范园,种植高山富硒水稻400亩,改造高山富硒野生茶园200亩,新建水产养殖示范园30亩,村集体收入高达15万元,产业带动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业,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激活了铜钱村农业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
延伸产业 聚力打造“共享”生态
炎炎夏日,七月流火,铜钱村已经进入旅游观光的最佳时节。楚长城遗址、红三军遗址、盐马古道、龙潭瀑布、高山茶园、铁桶寨原始森林等历史古迹与自然景观让人目不暇接。
“知道‘朝秦暮楚’这个词什么意思吗?”站在铜钱关楚长城遗址下,铜钱村支部书记李华讲起了成语典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近年来,铜钱村依托秦楚文化培育旅游产业,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坚持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做大金山银山“价值”,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擦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底色。积极探索生态旅游“村社合一”发展模式,实施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了自然景观休闲园、农业观光体验园、狩猎拓展训练园、秦楚长城游览园、特色民宿康养园、红色文化展示园、产品加工流通园等特色园区等“七园”为主的一条精品旅游线路。
今年铜钱村兴起的“农家乐”就已经有3家、民宿1家,初步形成了“品铜钱美食、住农家民宿、游历史古迹、赏自然景观、购特色产品”的旅游休闲体验产业致富链,带动周边群众100多户从事旅游服务业。优美宜居的乡村环境、不出家门就能挣钱的便利让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文明新风 持续涵养“共美”家园
万民乡风,旦暮利之。乡村要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铜钱村破解民生难题,狠抓乡风民风、促进共建共治,推动全村乡风文明建设树新风、开新局、展新貌。
今年以来,该村“两委”班子扬志愿队伍之航,组织100余人开展系列促乡风文明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文艺演出,开展道德评议、群众宣讲、主题党日、读书活动等滋养乡风文明。半年来,铜钱村组织评选了乡村文明示范户25户、五好文明家庭10户等、简化红白喜事5起,收集藏书324册。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人民群众的深切期盼,是示范村发展的宝贵财富,是乡情乡愁的重要寄托。铜钱村把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改善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感的主抓手,凝心聚力勇争先,铆足干劲走在前。整治村内集中院落排污管道2公里,改厕改厨改圈25户,美化院落环境32户。
太阳照在铜钱村的房前屋后,照在村民的笑脸上,温暖又生机勃勃。“以前是我们羡慕城里人的生活,现在反过来了,城里人羡慕咱农村人的生活。看看我们村,环境整洁、绿化到位,政通人和、乡风文明,好得很。”提起如今的村子,华玉兰很自豪。铜钱村通过精心打造便民利民“服务圈”,让村庄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
今日的铜钱,乡村振兴惠泽民生,风光更迷人,生态更宜居,家园更美丽。生机勃发的铜钱,正以高质量发展书写乡村振兴的出色答卷。
- 上一篇:甘溪镇:辣椒喜丰收 采摘正当时[ 07-07 ]
- 下一篇:夏日送清凉 点滴暖人心--市林业局赴包联村开展夏季送清凉慰问…[ 0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