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陕南竹乡美誉的铜钱关镇,经过“竹笋季”的忙碌,群众却都乐开了怀。原有得天独厚的山竹资源,加之退耕还林的接续发展,让铜钱关镇坐拥2万余亩的竹产业,坐享竹笋、竹架杆、竹炭加工等产业链带来的收益。
竹笋撑起“钱袋子”。笋出谷雨后。自四月份以来,虽仅不到两个月时间,但忙碌的笋农们通过销售鲜竹笋让自己的钱袋子迅速鼓了起来。铜钱关镇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采取了上门收购、定点收购、厂区集中收购等方法,提高笋农的出售效率。据统计,今年铜钱关镇野生竹笋交售400余万斤,销售额达800余万元,笋农户均增收近万元。“我们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片竹林,效益好的农户今年卖竹笋已经赚了15000多元了”。孙家坡村党支部书记李昌松说。
竹架杆架起致富桥。竹林是可再生资源,竹子生长快,成材早,产量高,材质好,疏林间伐更旺盛。因这一优势,竹架杆又成为了群众的增收“法宝”。每逢秋季,就是销售竹架杆的旺季。细细长长的竹杆,被砍下后捆成四五十斤的小捆,每捆售价二十元,收购后畅销至全国各地。据统计,去年铜钱关镇仅竹架杆销量200万余斤,收益可达百余万元,群众人均增收2000元。
竹炭烧旺增收“大熔炉”。为深挖竹资源潜力,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业附加值,铜钱关镇招商引资兴办的竹炭加工企业已开工建设,预计八月建成投产。建成后,竹炭将成为助力群众的又一“法宝”,拓宽群众增收致富路子的同时,有效解决了资源闲置浪费问题。
对竹笋即食小食品进行开发;对竹制品传统手工艺进行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好竹资源,做足竹文章,铜钱关镇在乡村振兴、群众致富征程中“胸有成竹”。
- 上一篇:小河镇:绘好“三夏”图,把“饭碗”越端越稳[ 06-07 ]
- 下一篇:仁河口镇:农时插秧忙 水田披“绿装”[ 0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