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旬阳县第九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关于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建议
所属会议: | 政协旬阳县第九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 ||
发布日期: | 2020-07-28 | 提案来源: | 原创 |
是否调研: | 是 | 提案类别: | 脱贫攻坚 |
提 案 者: | 提案委 | 建议承办单位: | 县扶贫局(脱贫办) |
近几年来,旬阳县坚决贯彻落实中、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县上下齐心协力,高标准推进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将摘掉贫困县帽子。但是,要切实做到贫困农民脱贫不反弹,致富奔小康,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管护机制不健全,重建设、轻管护、损毁快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
二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产业特色不明显,务工就业渠道窄,移民搬迁群众还不能真正实现“稳得住、能留下”。
三是部分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发展观念落后,部分群众依赖思想严重,陈规陋习还没有全面改变。
建议:贫困县完成脱贫“摘帽”以后,工作重心应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等工作上来。
一是建立健全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对在脱贫攻坚摘帽过程中建设完成的农村基础设施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确权,重点加强对基础设施建成后的管理、使用、维护,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经费,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确保设施建得起、用得上、不废弃、长受益。
二是完善旧宅腾退后续处理机制。对旧房已经拆除到位的,根据“宜林则林,宜耕财耕”原则,迅速确权发证,复垦到位;对暂保留不予拆除的房屋,尽快制定明确地处置方案,由村委会统一管理,以免造成集体财产的浪费。
三是进一步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脱贫摘帽后,在坚持“四不摘”政策基础上,重点要加强村“两委”建设,增强其组织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选准做强符合村情、市场前景良好的特色产业,切实发挥村合作社、劳务公司的作用,实现村民稳定增收、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
四是持续深化新民风建设。强化思想教育,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群众牢固树立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奔小康光荣的思想,真正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提振“精气神”。
回复结果:
签 发 人: | 旬阳县扶贫局 | 签发日期: | 2020-07-28 |
您提出的《关于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建议》已收悉。县脱贫办(扶贫局)根据县政府办通知要求,及时向交通、水利、农业农村、搬迁等四部门交办提案办理具体任务,并协调组织和宣传部门积极配合,各部门按照职能职责主动认领,强化措施,统筹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鉴于该提案涉及内容的长期性、复杂性,均需长期坚持推进落实,综合研判为“B类”。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今年以来,我县把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有效防止致贫返贫,提高脱贫退出质量作为年度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关于落实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行动的五条意见》,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了《旬阳县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方案》,简称“1+12工作方案”,从巩固成果防止返贫的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等方面作出制度安排。
一、关于基础设施管护机制不健全,重建设、轻管护、损毁快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的问题。
自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我县制定了《旬阳县脱贫攻坚“两房两设施”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将项目建设从土地预审到招投标、从项目开工到竣工验收全过程全面纳入“一张图”规范管理,通过统筹规范,科学调度,全面完成了道路建设、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和村卫生室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全县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显著变化。制定了《关于提升基础设施质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管护长效机制。积极完善县镇村三级管护机制,采取行业监管与镇村管理相结合,行政主导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护到位、制度保障的后续管护体制机制。水利、交通等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出台农村安全饮水、农村公路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设施管护办法,层层夯实责任,确保建成一处,受益一处。目前,全县“两设施”管护机制基本健全,关键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确保持续发挥效益。
二、关于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产业特色不明显,务工就业渠道窄,移民搬迁群众还不能实现“稳得住、能留下”的问题。
产业发展方面:探索“支部引领·村社合一”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模式,打造“支部+X(各类经营主体)+贫困户”工作机制升级版,将村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发展优势紧密融合,实践中探索出参股经营、资金投入经营、独资生产经营、盘活资产经营、资源承包经营、生产服务经营等6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路径,坚持长效产业全覆盖、中期产业保增收、短效产业做补充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烟草、魔芋、畜牧三大传统优势产业,拐枣、特色林果、生态渔业、中药材、油用牡丹、茶叶、苗木花卉、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确保有劳动力、有发展条件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至少有一长一短2项稳定增收产业。同时,制定了《旬阳县产业帮扶防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等稳定增收监测机制,《旬阳县产业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等扶贫资产管理机制,《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经营主体与贫困群众利益联结机制的通知》《关于加强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工作的通知》《旬阳县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管理办法(试行)》等稳定增收带贫长效机制。扶贫、发改部门投资1862.45万元,建成11个贫困村光伏电站,资产全部划转给村集体,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在艰难中不断壮大。
就业渠道方面:以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为根本目标,按照“有劳就有业、人无闲人”的思路,多渠道开展岗位对接,多措并举消除“零就业”有劳贫困户。今年2月以来,我县积极应对疫情影响,针对贫困劳动力就业需求,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确保就业扶贫稳中有增。一是搭建平台对接。大力推送岗位信息,通过线上岗位推荐开展岗位对接,利用“旬阳创业就业”等微信平台向贫困劳动力推荐就业岗位112期5.1万个。截至目前,全县贫困劳动力就业48686人(人社口径61226人)。二是“点对点”输出。采取集中安排预留车厢或组织包车等方式“点对点”输出贫困劳动力就业837人,落实“点对点”组织输送包车补贴20.99万元。三是新社区工厂及重点项目吸纳。积极推动新社区工厂复工复产,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383人。复(开)工重点项目68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213人。四是公益性岗位安置。开发临时性防疫等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就业1224人。(目前全县公益岗共4950个,其中护林员3442个、护路员163个、保洁员613个、护水员295个、护理员5个、防疫等管理员31个、其他岗位117个、光伏公益岗284个)。五是创业孵化带动。扶持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69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笔175万元,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98人。六是线上培训赋能。组织贫困劳动力开展线上创业就业技能培训738人。七是援企发展稳岗。制定出台了7条硬措施促进企业复产复工和创业就业,开展“援企稳岗”政策宣传26场次,稳定就业岗位。八是特色产业促进。协同推动烤烟、魔芋、辣椒等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累计帮助1.3万余名贫困劳动力依托特色农业产业实现就近就地就业。九是扶贫车间就近就业。全县已认定扶贫车间32个,从业人员1365人,其中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816人。
搬迁后扶方面:我县按照“五新”工作思路,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一是建设新环境促“搬得出”。按照房产能保值、增收有保障、基础配套强、公共服务好“四达到”要求,高质量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统筹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安置小区要水、电、路、讯等设施齐全,绿化、亮化、安防到位,就医、就学、就业方便。二是提供新服务促“稳得住”。根据安置规模,按照新设、融合、挂靠三种类型规范设置移民搬迁社区自治单元,按照有机构管事、有制度理事、有人员干事、有设施做事、有经费办事“五有”标准,健全社区组织机构并开展工作,方便群众办理社保、养老、医保、低保等事务,为搬迁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建好“社区微服务”微信平台,引导群众参与社区管理,保障群众在迁入地的选举权、被选举权等合法权益。组织开展便民利民志愿服务活动,为残疾人、优抚对象、特困对象、“三留”人员提供服务。建好“小菜园”、“小库房”、“小公墓”、“小饭桌”“四小工程”,解决搬迁群众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三是发展新产业促“能致富”。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鼓励搬迁群众将原有土地、山林等资源流转入股,实现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烤烟、拐枣、核桃等传统产业,培育油用牡丹、中药村等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增收。成立扶贫劳务公司,紧贴市场需求,对搬迁群众有组织地开展技能培训,实行“全面摸底一个不能少、全面培训一个不能少、全面派遣一个不能少、全面就业一个不能少”,让搬迁群众实现就业增收。四是培育新民风促扶志智。开展“同倡新民风、共建新家园”活动,培育“诚、孝、俭、勤、和”新民风。以“三会两榜”为载体,积极开展道德评议、移风易俗、文化传播、诚信建设、依法治理等活动,厚植新民风基础;开展“三新扶志扶智”活动,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开展“亮家规晒家风”、道德模范、诚信模范、创业模范、“好媳妇”、“好婆婆”等文明创建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用新民风促进搬迁群众融合发展。五是创造新生活促幸福感。突出解决项目建设、搬迁入住、产业就业、权益保障、社区管理等搬迁群众最关心、关注的问题,让搬迁社区环境更优美、管理更精细、服务更贴心,促进搬迁群众对新社区、新生活的融入。引导搬迁群众改变生活方式,增强搬迁群众搬迁脱贫自豪感,提升幸福指数。
三、关于部分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发展观念落后,部分群众依赖思想严重,陈规陋习还没有全面改变的问题。
村级党组织方面:以提升党支部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通过加强基础保障、创建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村、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抓两头带中间”工作法,整体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把贫困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一是全面加强村党组织基础保障。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村村有阵地,实现为民服务全覆盖。采取财政出一点、党费补助一点、镇村自筹一点等办法,全县306个村(社区)全部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大幅提高村干部待遇激发脱贫攻坚积极性。同时,为了激发村(社区)干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做出贡献、在职在岗或担任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员的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村民小组长和群团组织成员,集体经济壮大到一定程度,生产经营性利润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提高村组干部待遇。
二是精准推进村级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扎实推进“千村示范、万村达标”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企业)+农户”“党支部+电商+贫困户”等方式抓党建促发展,把党建工作与组织建设、产业发展、项目推动等结合起来,拓宽农民致富渠道,涌现出了一批带富作用强、特色鲜明、社会效益好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示范点。三是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坚持把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一项最基础的工作来抓,瞄准班子不强、人心不齐、经济不强、群众不满等具体问题,坚持因地制宜、采取县级干部挂点、镇党委书记包村、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结对帮扶等措施,压实各级帮扶人员和行业部门责任,明确标准、反复核查,对标对表、精准破题,直至问题清零,不断夯实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组织基础。四是多措并举优化党组织设置。结合全县镇村实际,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在移民搬迁安置点建立党支部和党小组,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开展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大村带小村、驻村企业带驻地村、机关单位带帮扶村的“村村联建”“村社联建”“村企联建”等多种模式,整合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公共服务等各方资源,充分发挥了先进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和示范引领作用。
群众思想方面:坚持不断深化扶贫扶志创新实践,针对部分贫困户“等、靠、要”,生活靠政府,争当贫困户,传统美德丢失等脱贫志气不足难题,坚持物质精神两手抓、内因外因双驱动、激励约束齐发力,创新推行“三新扶志”模式,有效破解精神扶贫难题。一是创新开展道德评议,用新教育树立脱贫志向。“新教育”主要是以“三会两榜一奖惩”(技术培训会、成效点评会、道德评议会,亮红榜、黑榜,奖先惩后)为抓手,重点是通过道德评议,突出“评”字,实现群众自我教育,有效破解了现阶段农民教育法律手段用不着、行政措施难奏效、说服教育显得软的难题。二是全面推行五字新风,用新民风营造良好环境。围绕“诚孝俭勤和”五字新风,坚持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大力开展新民风建设,营造党风正、政风清、民风淳的良好社会氛围。德治:针对广大农村打牌赌博、厚葬薄养、诚信缺失、婚俗恶搞、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愈演愈烈,特别是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人情份子水涨船高,忤逆不孝、诚信缺失等伤风败俗现象,县人大做出了《关于推进全县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决议》,并通过开办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课堂、道德讲堂、国学教育基地,坚持德治教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人们向善向好。法治: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大“七五”普法力度,提高全社会文明素养,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遏制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蔓延滋生。自治:立足社情民意,突出实际管用,因村制宜组织村民讨论制定村规民约,开展“立家规传家训正家风”活动,积极推进村民自治,让群众把主要精力和心思全部放在发家致富,当好脱贫“主人翁”。三是多措并举帮联带动,用新机制增强致富动力。扶贫扶志过程中,坚持以党支部为核心,把特色产业链与脱贫致富链紧密联结,推动支部破难题、党员树标杆、能人建平台、群众振精神,以“三变”改革为契机,充分发挥能人“传帮带”辐射效应,引导贫困户以土地、资金、劳务等方式入股,实现贫困户持股分红、劳务收入、土地流转、政策补助等多渠道增收,使贫困群众感到生活有甜头、日子有盼头,持续激发内生动力。
感谢您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是一个大课题,国家层面正在开展“巩固脱贫成果”政策研究,将在“十四五”期间进行全面制度安排,您关心的这些问题在今后是难点,也是重点,必将在创新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效。以上办理情况具有局限性和阶段性,这些工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持续抓好落实。期待您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 上一篇:关于尽快修建老城防洪抢险环形步道的建议[ 06-11 ]
- 下一篇:关于对流浪狗加强管护的建议[ 0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