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绿欲滴的时令蔬菜、风格各异的时装鞋服、手工编织的各类工艺品……琳琅满目的商品有序的摆放在农贸市场及沿街道路两边。6月15日上午,恰逢农历“一四七赶集日”,桐木集镇人头攒动,叫卖声此起彼伏,村民从四面八方赶来兜售和挑选物品,虽然人潮涌动但秩序井然。
据老辈们介绍,桐木镇赶集习俗历史悠久,起源于明朝,盛行于清朝 ,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古时交通闭塞,而桐木地处镇安、安康、旬阳交界地带,因信息传递和商贸业发展需要,南来北往商客聚集此地开展一些交易活动,久而久之,约定俗成“一四七赶集日”并流传至今。传说古时赶集一场能吃掉38头猪肉,人密市旺,热闹十足。
近年来,伴随着农村经济模式的转型升级,赶集作为助力农产品销售、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实现了将百姓“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转换成“自由交易”的商品经济模式。虽然没有昔日壮观的场面,但是对于偏远的桐木来说依然不失繁华。在那一天,本地村民把富余的农产品、源远流长的工艺品等日常生活必需品摆出来叫卖,外地商贩也会载着货物早早地来到桐木,为自己抢占一席之地。
赶集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也为一批人提供了创收渠道,这给群众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市场监管带来了挑战。占道经营、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等问题不仅影响了集镇容貌,也会阻塞交通,威胁到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
“以前在桥上摆摊,车多人杂,很不安全,而且还得起早,等天不亮就要占好地方摆好摊,不然去迟了就没地方了。”社区居民柯德芳是赶集的常客,一年四季种植的瓜果蔬菜全靠赶集来“变现”,谈起以前的摆摊感受,她长叹了一口气。
为进一步加快美丽桐木建设步伐,完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给赶集的群众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桐木镇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通过“三小”举措,全方位为“地摊经济”保驾护航。
“小摊位”建起来。为有效缓解赶集场地不足的状况,经过全面的规划和调查,2016年,桐木镇投资40万元在集镇粮贸小区修建占地300平方米农贸市场,共提供固定摊位25个,2017年又投资20万元修建人行步道,极大的方便了群众通行。摊位虽小,却是民心所向,它给桐木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和希望。
“小袖章”飘起来。地摊经济催生出的各类社会问题一直是政府治理的热点、难点。“群众因抢夺地盘大打出手的”“不法分子利用非法手段行骗的”“小偷乘机浑水摸鱼的”……谈起以前的赶集情况,桐木社区支书曹学兵满满的都是无奈。近年来,为了百姓的人身财产安全考虑,经过镇提议、村商议,由桐木社区居民10人自愿组成治安巡逻队,每逢赶集日,便戴着“红袖章”在街道来回穿行,维护社会治安,建立起地摊经济安全有序的新形象。
“小红帽”动起来。每到逢场时,过了中午,人潮才开始慢慢散去。一番热闹过后,街道也留下了许多摆过地摊的痕迹。这时,一个个头戴“小红帽”,身穿“黄马甲”的环卫工开始上岗了,随着一阵阵唰、唰、唰的劳作声渐行渐远,街道又干净如初。据了解,桐木镇现有环卫工13名,专门负责集镇环境卫生。
整齐的“小地摊”,美丽的“小袖章”,活跃的“小红帽”,俨然成为桐木一道独特而又靓丽的风景线。如今桐木的“小地摊”呈现出一派生机和活力,没了矛盾纠纷,少了口角之争,桐木这个小镇也因此更具人间烟火气。
- 上一篇:屈先丽:乐业安居幸福来[ 06-18 ]
- 下一篇:县教体科技局突出“三字”决战决胜教育脱贫攻坚[ 0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