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木镇沙沟口村:搬出来的幸福生活

作者:杨东 发布时间:2020-05-27 09:55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从深山到闹市,从独家小院到集中安置,从烟熏火燎到电气化操作,今非昔比,如何让群众在“他乡”也能找到归属感,搬离故居也能守得住乡愁?桐木镇沙沟口村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同时,充分考虑当地实际,通过一系列举措,确保搬迁群众“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爱心菜园”留住土地情结

在沙沟口村安置点西侧150米处,有一块长方形的菜园,园边一个印有“爱心小菜园”的蓝色标识牌。在明媚的阳光里格外醒目,园内阡陌交通,一条条由石头划出来的界限将整个菜园分成26块,放眼望去,每个小菜园呈现出不同的风景。

“‘三牛’你看,这些西红柿、南瓜、四季豆还有甜玉米都是我种的,还有这块豌豆也结的美得很,我们两口子也吃不完,前不久去赶场还卖了几十块钱哩。”在“爱心菜园”正忙着给辣椒苗锄草的刘刚宏看见村支书王义坤过来了,连忙赶上去兴冲冲介绍道,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搬进了安置点却搬离了菜园地,这是搬迁群众共同面临的问题。没了菜园地,买菜又舍不得钱,他们吃菜怎么办?沙沟口村“四支队伍”知道,只要有土地,所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019年9月,该村利用社会爱心捐赠获取的资金以村集体的名义流转土地5.2亩,按照每户2分地的标准划分给26户搬迁群众无偿使用,推行“村党支部管理,农户自主经营”的模式,创立了桐木首个“爱心菜园”。这不仅解决了搬迁户吃菜问题,而且留住了他们的“土地情结”。

“积分管理”提振精气神

楼上小孩在室内玩滑板车影响楼下正在学习的同学,对门大妈收音机放的震天响吵到正在休息的邻居,有的把楼道当作自家仓库堆放杂物,有的夏天光着膀子穿着大裤衩出门……

提起安置点刚入住时的生活状态,沙沟口村村支书王义坤满满的都是无奈:“那个时候,安置点每天都有处理不完的纠纷和矛盾,而且全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很多时候把人弄得哭笑不得。”

过惯了那种独家小院无拘无束的日子,突然走进安置点这个大家庭中,多少都有一些不适,如何让具有不同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人迅速融入到一起?沙沟口村驻村工作队认识到不仅要加强日常监督管理,更重要的是要让搬迁群众增强自我约束力,提振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

2018年,在镇政府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该村创建以“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环境提振精气神、全民共建好乡村”为理念的“爱心超市”,积极探索“积分制”管理模式,按照“一月一评议”的要求,根据搬迁群众日常在环境卫生、团结邻里、乐于奉献等八个方面的表现进行赋分,以积分卡记录所获分数在“爱心超市”集中兑换商品。

如今,在沙沟口安置点涌现了一批志愿者,他们是政策宣传员、楼道保洁员……他们不计报酬、不计得失,正在用实际行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爱心支部”破解就业难题

5月14日,桐木镇镇长吴妍妍在召开“脱贫攻坚‘三排查、三清零’工作推进会”时强调,易地搬迁不能一搬了之,后续帮扶也至关重要,搬迁后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好就业问题,乐业才能安居。

“都是国家的好政策,不仅让我住上了楼房,而且还能在家门口上班。”沙沟口村安置点搬迁户蔡定梅谈及现在的生活,满是感激。2018年,丈夫因病去世,留下三个孩子,无任何经济来源,搬迁后,她被聘为村上护林员,每年有5000元收入。同时,在村合作社打零工,她每月还能挣1000元左右。

今年以来,为实现搬迁群众就业全覆盖,该村设立就业工作专班,对搬迁群众逐人摸底,分类建立台账。按照“三个一批”的原则,即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发展产业吸纳一批,开发护林员、护河员等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利用村级劳务公司对外输出一批,分类推进就业扶贫工作。目前,沙沟口村安置点共安置贫困户28户56人,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均已实现稳定就业,有了增收渠道。

“在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方面,沙沟口村的做法很好,值得其他村学习借鉴。”镇上领导在镇村干部会上给予了肯定。“虽然我们村在推行安置点配套建设‘四小工程’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但这还只是刚刚起步,今后仍有很多工作要做。下一步,我们准备在安置点周围修建一个小型仓库,便于搬迁群众放置农具和杂物,还要把互助幸福院好好利用起来……确保搬迁群众既‘安身’又‘安心’。”沙沟口村驻村工作队长曹云华表示。

【责任编辑:贺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