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省市关于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各项决策部署,确保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目标,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坚持系统化思维、全产业开发,紧盯建档立卡贫困户,抓实产业覆盖、精准帮扶、联结机制三个关键,强化政策扶持,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壮大市场经营主体,依托主体链接贫困户、三产融合拉动增效增收、政策跟进强化精准收益,实现产业覆盖到村、措施精准到户、技术指导服务到人,全面巩固和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2、工作目标。紧扣“577”脱贫退出标准,以整县脱贫退出为重点,统筹推进 169 个贫困村,按照“2+3+X”产业发展思路,紧盯有劳弱能户,采取因户施策,全力实施八大产业脱贫及生态脱贫工程,到 2019 年底,全县产业脱贫户实现户均建成 3 亩长效产业园、拥有 1 个短期产业增收项目、培训 1 个产业发展明白人、掌握1—2 项产业发展技术、人均产业增收 1000 元以上的“五个一”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产业脱贫
1、建强主导产业基地。扎实推进全县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以农业产业突破带动贫困村产业发展。按照“2+3+X”产业发展思路,聚焦政策、项目、人力等资源,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全力推进贫困村产业建设。一是抓已建园提等升级工作。对 2016 年以来新建的 9 万亩油用牡丹、30 万亩拐枣两大长效产业基地扎实做好建园抚育管护工作,落实好产业奖补政策的兑现工作,通过政策扶持巩固两大优势产业,实现贫困户增收。二是抓短效产业促当年增收脱贫。坚持主导产业与小众产业同步推进,重点做好三个短效当年增收产业,即:栽植烤烟 8 万亩;发展特色畜牧养殖产业,出栏畜禽50 万头(只);新发展魔芋 1 万亩,累计面积达到 7 万亩;稳步发展中药材、特色粮油、特色林果等产业。
2、夯实主体帮带责任。一是加快经营主体培育。按照“一业一龙头、一村一主体”思路,围绕“千村千园(合作社)产业扶贫工程”,加大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支持力度,通过新建一批、提升一批、引进一批,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带动贫困户能力,确保每个贫困村有2 个以上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实现经营主体帮带贫困户发展产业全覆盖。二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根据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实际,积极向上争取产业项目扶持,激励和引导有能力、有实力、有担当的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通过订单生产、土地入股、托管经营、务工就业等形式开展合作,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脱贫带动机制,真正让贫困户充分享受到产业扶贫带来的红利,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3、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是扎实做好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工作。结合农村“三变”改革,从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科学确定成员身份和集体资产股份量化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础性工作做起,扎实做好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工作,确保在 2019 年完成全县所有行政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组建设立认定工作。二是扎实推进“三变”改革工作。结合农村改革,围绕盘活农村资源、可经营资产、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体制机制,推行股份制合作,探索我县以改革理念推动“三农”发展的新路径。2019 年全县贫困村实现“三变”改革全覆盖,取得阶段性成效,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为探索增加贫困户资产性收益机制提供借鉴。三是筹措资金注入村集体经济,解决“空壳村”问题。整合项目资金扶持全县169 个贫困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到 2019 年 3 月底前,完成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互助资金组织的制度建设、运营和县级认定,确保村集体经济组织达到有挂牌、有账户、有印章、有办公场所、有制度上墙、有股权证书、有财务人员或代理机构、有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八有”标准。四是探索多种形式经营。推广“集体经济组织+贫困户”合作模式,鼓励村集体与经营主体以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为突破口,通过土地托管、相互入股等多种形式合作,发展规模经营,带动贫困户增收。五是强化互助资金组织建设。利用中、省互助资金组建设立,每村注入 50 万元,用于支持以发展生产为主的农户增收项目,更好的发挥互助资金使用效益。
4、强化科技服务培训。一是依托产业脱贫技术服务 110 指挥平台,对全县建档立卡的发展产业贫困户进行集中培训,特别是因缺技术致贫的贫困户,采取以村为单位、户为单元、人为对象,“定点、定向、订单”式开展轮训,确保当年产业脱贫户培训全覆盖,使每户至少有 1 人掌握 1-2 门实用技术。二是鼓励新型经营主体、职业农民、农村能人对贫困户开展技术服务指导,教技术、传经验,发挥传、帮、带作用。
5、健全大数据系统。建立和完善全县产业及生态脱贫大数据系统,准确掌握贫困村产业发展、主体带动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底数,并分类建立台账,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套帮扶措施。建立和完善产业脱贫县、镇、村三级信息统计监测体系,形成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脱贫信息定期报送制度,定期反馈各村产业脱贫信息,准确掌握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情况,为整县脱贫退出奠定坚实的信息化平台,实现产业及生态脱贫工作精细化管理。
(二)生态脱贫
1、落实生态护林员政策。按照《陕西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实施细则》要求,严格程序,规范操作,扎实做好我县贫困人口转化为林业生态护林员工作。坚持“县建、镇聘、站管、村用”的工作原则,做好全县 580 名生态护林员的选聘、培训和管理,足额兑付生态护林员工资。通过解决贫困户就业 580 人,每年人均增收 5000 元,实现贫困户生态就业脱贫。
2、落实生态效益补偿。继续抓好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兑付工作,确保落实到户到人。2019 年,全县计划纳入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集体林总面积 159.86 万亩,共涉及 17 个镇、154 个村、49324 户、21.65 万人,争取补偿资金 1500 万元。
3、大力实施林业重点工程。一是充分发挥退耕还林在脱贫攻坚中的助推作用,在退耕还林项目安排上优先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2019 年计划实施退耕还林 2 万亩,争取上级补助资金 3200 万元。二是落实人工造林补贴。将未列入国家营造林工程项目的一般造林纳入造林补贴范围,提高新型经营主体造林的积极性,增加贫困户造林劳务收入和造林收益,不断扩大县域森林总量。2019 年计划实施造林补贴项目 1 万亩,争取上级补助资金 200 万元。三是落实森林抚育补助。以科学经营为指导,以森林资源“双增长”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开展中幼林抚育。优先将贫困村贫困户的山林列入抚育实施范围,增加贫困群众劳务、经营收入,调整林分结构,改善森林卫生状况,加快林木生长,增强抗灾能力,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2019 年计划实施森林抚育 2 万亩,争取补助资金 220 万元。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加强产业及生态脱贫指挥部的统筹协调作用,发挥各成员单位职能作用,夯实各镇主体责任,建立起政令畅通、指挥有效、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高效运转的产业脱贫工作推进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定期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矛盾问题。各镇要统筹谋划好区域内农业产业脱贫攻坚工作,研究解决具体问题,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力推进产业及生态精准脱贫攻坚工作。
2、落实扶持政策。进一步强化产业及生态脱贫工作一盘棋的意识,由产业脱贫办牵头,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要求,加大项目资金统筹使用,发挥集约效应、引导作用。财政部门要做好财政扶贫资金的调配和全程监管,切实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金融部门要扩大财信担保、小额信贷扶持范围和扶持额度,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能人大户、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加大对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扶持和奖补力度。
3、强化宣传引导。利用标语、简报、手机信息、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等多种手段全面广泛的宣传,充分调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加强经验交流,总结宣传一批典型,营造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浓厚氛围。
4、加强督查考核。把结对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结对帮扶干部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情况纳入产业及生态脱贫考核内容,制定具体产业及生态脱贫考核办法,推动产业及生态脱贫工作深入扎实开展。将任务以清单的形式具体到月,组织开展专项督查,并定期下发通报,表扬典型、鞭策后进。
- 上一篇:旬阳县 2019 年兜底保障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11-23 ]
- 下一篇:旬脱贫办发〔2019〕112号 旬阳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监督检查制度[ 0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