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网站专题> 财政信息> 财政预决算>>正文详情

关于旬阳县201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5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6-04 11:44 来源: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关于旬阳县201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5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5年2月3日在旬阳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旬阳县财政局

各位代表: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5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主要工作

    2014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财税部门以干克难,坚持“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三大重点、实现一个目标”, 各项指标达到任务要求,实现了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目标,财政运行基本正常。

    (一)2014年全县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4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18.01亿元,占市政府考核任务18亿元的100.06 %,同比增长10.23%。其中:国税部门完成101506万元,同比增长13.27%;地税部门完成46127万元,同比增长18.22%;烟叶税完成4539万元,同比下降14.07%;财政部门完成21809万元,同比增长5.9%;国土部门完成6120万元,同比下降26.88%。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实际完成5.252亿元,占市政府考核任务5.24亿元的100.23%,同口径增长15.16%,其中:国税部门完成5339万元,同比增长23.7%;地税部门完成21107万元,同比增长1.32%;烟叶税完成4539万元,同比下降14.07%;财政部门完成16035万元,同比增长17.63%;国土部门完成5500万元,同比增长205.56%。

    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5.89亿元,基金支出完成8674万元,全县总支出完成26.75亿元,同比增长7.51%,净增1.87亿元。各类民生支出占比达到80.04%,教育支出占比达24.79%。

    (二)2014年财政主要工作

    1、着力转职能,在支持发展上有新作为。认真开展税费优惠政策清理,为企业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在支持工业主体税源建设上,通过不断完善财信担保、贷款周转金、财政贴息、激励考核奖补、培育企业奖励等项制度,全力支持工业发展。预算安排1000万元用于支持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中小企业发展;累计筹集资金5800余万元,用于支持旬阳烟厂技改;筹措资金1460万元用于吕河医药园征地。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为24户企业提供2.73亿元贷款担保,为8户企业提供6120万元贷款周转垫资支持。在支持农业发展方面,在积极争取上级补助的基础上,县财政安排1410万元用于支持现代园区建设、山林经济发展和水利项目配套。不断加大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本级财政安排2070万元重点支持双上公路、吕赤公路一期、LD连接线建设和县乡道路养护,安排2668万元重点支持县城维护、集镇建设规划、小河名镇和蜀河文化旅游名镇建设。

    2、着力促协调,收入在逆境中实现新突破。面对经济持续下行的不利影响,积极采取超常措施,按照 “财政收入百日冲刺工作方案”,抽调5名科级领导,成立了五个收入督查协调小组,协助地税、督促各镇突出8个征管重点,逐镇逐企业逐单位协调督办,收入在逆境中实现有效增长,全面完成了市对县考核任务。同时,各级各部门积极向上争取,全年共向上争取各类资金17.86亿元,同比增长12.68%。

    3、着力建机制,在支出监管上有新成效。通过不断探索,建立了“人员支出按政策、公务支出按标准、“三公”支出按要求、专项支出按项目、惠农资金兑付一折通”的支出监管机制。在加强和规范公务支出方面,县政府先后印发2个通知,制定了差旅费等5个管理办法,全面开展了“小金库”和帐户清理,财政、审计、监察联合开展了以“三公”经费管理为主的财政财务综合大检查,2014年,全县“三公经费”同比下降29.44%,会议费同比下降34.27%;在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方面,着力强化对项目建设的全程监管,切实加强财政投资评审(审计)、政府采购和资产购置审批,全年完成财政投资评审项目32个,完成采购统管项目551个,累计节约资金2200余万元,资金节约率10%以上。

    4、着力促改革,在理财水平上有新提升。深化预算编制改革,实施全口径预算,单列“三公”经费预算,细化预算编制,县直部门全面公开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信息;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改革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覆盖目标;严格公共资产管理,对县镇闲置国有资产和超标车辆公开进行处置,对公房出租进行清理规范,严格廉(公)租房出售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2014年,公开处置超标超编车辆28辆,公开拍卖闲置国有土地及房产4处,所有国产收入全额解缴国库,统筹进行安排使用;积极开展村级财务管理调研,及时开展镇村财务培训,培训人次达373人,不断规范村级财务行为,杜绝监管盲区;积极调整“一事一议”资金投向,出台镇级环卫设施财政奖补办法,大力支持汉江综合整治工作;认真进行政府性债务清理甄别,摸清了债务底数,截止2014年底,全县政府性债务余额12.31亿元,一般债务率、专项债务率均在省设定的债务预警线以内。

    各位代表,在全县财政事业稳步发展的同时,财政运行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财政收入增长乏力。短期内收入增长还缺乏有效的增长点,现行征管方式和手段还不适应新形势要求。二是建设项目监管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项目上马的随意性和超概算问题还没有根本杜绝。三是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全县可用财力的有限增长,与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支出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针对当前财政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将主动适应财政工作新常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5年财政预算安排意见

    2015年财政预算安排的原则:

    1、全口径预算原则。将所有收支全部列入预算,并按上级要求,将基金收支统一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安排。

    2、细化预算编制原则。按照新的《预算法》要求,将县级财力安排的支出功能分类编列到款,支出经济分类编列到类。

    3、收支平衡原则。以收定支,不打赤字,足额保障人头经费,按标准预算县镇机构运转经费,重点保障教育、“三农”、交通、后续产业扶持、社保配套等项支出。

    根据上述原则,2015年,全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计划安排49050万元,其中:税收收入计划安排31050万元,非税收入计划安排18000万元;上级各项财力性补助收入69003万元(其中:税收返还7626万元,省级共享“五税”返还1200万元,定额补助380万元,均衡性转移支付33279万元,调整工资转补6480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转补4525万元,生态转补7886万元,县级基本财力转补5887万元,单位下划补助919万元,结算补助400万元,预计绩效考核奖补421万元);预计上级专项补助收入153000万元;调入资金计划安排1500万元,按上述安排,当年全县总收入为272553万元。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当年安排财政总支出272553万元,其中:当年一般预算支出安排271437万元(其中:本级财力安排支出114437万元),上解上级支出1116万元(具体详见表一之一)。

    本级财力安排一般预算支出114437万元的具体功能分类(详见表一之二)。支出经济分类为:

    1、工资福利支出65351万元,主要增加项目为特岗教师转岗、退伍军人安置及统一招录人员、预计正常增人增资、高职中绩效工资补差等政策性增长;

    2、商品和服务支出6121万元,主要包括县镇按标准预算的公用经费、职工“三费”、工会经费、部门预算的事业发展项目经费、公安公用经费保障和本级安排的部分专项经费;

    3、对家庭和个人补助支出31696万元,主要增加项目为津贴纳入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离退休人员增加住房补贴、五保户供养标准提高、社保配套提高及预计死亡人员一次性抚恤金等;

    4、对企事业单位的补助1050万元,主要包括培育后续产业引导资金安排的支出;

    5、债务利息支出551万元,主要包括世行、开行和地方政府债券利息支出;

    6、债务还本支出290万元,主要包括归还开行贷款;

    7、其他资本性支出9128万元,主要包括县、镇安排专项用于固定资产购建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8、其他支出250万元,是指安排的预备费。

    按预算级次算帐,县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计划安排44550万元,其中:税收收入计划安排27050万元,非税收入计划安排17500万元;上级各项财力性补助收入69003万元;预计上级专项补助收入153000万元;调入资金计划安排1500万元,按上述安排,当年县本级总收入为268053万元。按收支平衡的原则,当年安排财政总支出268053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安排249437万元(其中:本级财力安排支出96937万元),上解上级支出1116万元,县对镇各类财力性补助17500万元(具体详见表二之一)。

    2015年县本级专项计划安排17637万元,比上年增长21.17%。

    三、2015年财政重点工作

    2015年全县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全国经济、财政工作会议和县委第十四次全委会精神,按照“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总要求,坚持依法理财,强化财政监管,突出促发展培财源、强征管抓收入、讲绩效提效益、促改革上水平“四大重点”,实现财政工作“五大突破”,努力为建设美丽富裕新旬阳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全县财政总收入计划增长1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计划增长12%,一般预算支出预计增长10%。

    围绕上述目标,全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积极培财源,在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式上实现新突破。不断创新财政支持发展的方式和手段,按照“巩固工业主体税源、做大做强农业基础财源、积极培育后续骨干税源”的思路,全力支持烟厂加快技改步伐,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园区和山林经济园区,扶持引导涉水、旅游等后续产业建设,设立后续产业扶持引导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积极搭建政企、银企合作平台,努力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将项目资金整合用于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发挥资金的“拳头”效应;积极盘活存量资产,确保保值增值。

    (二)全力抓收入,在征管手段上实现新突破。适应国家税制改革的新变化,建立财政、税务、金融、部门多方联动的现代化税控平台,实现联防联控,形成以资金控税收的征管新机制;不断创新征管方式和手段,变被动申报为主动征税,积极实施“走出去”、“上门”和“驻地”征收,加大稽查稽核力度,既不收过头税,又彻底堵绝税收流失。同时,在不断拓宽征收渠道上下功夫,在争取外源税收上想办法,在争取上级支持上求突破,努力缓解县级支出压力。

    (三)强力推绩效,在提质增效上实现新突破。认真落实建设项目审计(评审)制度,按照《陕西省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条例》规定,切实加强财政投资审评工作,做到建设项目审计和评审的全覆盖;全面推行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制度,按照《预算法》要求,对中省和县本级投入的重点项目全面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建立绩效评价与资金安排相挂钩机制,建立绩效评价结果报告及公示制度,实施绩效评价责任追究,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严格控债务,在债务控管上实现新突破。结合中省关于债务管理的相关规定,尽快修订完善我县的债务管理办法,建立举债审批和债务离任审计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按《预算法》规定扎死各镇各部门私自举债行为,严禁各镇各部门以拖欠工程款等方式违规举债,努力做到“债务底数严格锁定、举债债务严格审批、存量债务逐步消化、在建工程有序推进”。

    (五)积极促改革,在理财水平上实现新突破。一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细化部门预算编制,实施“零基”预算和全口径预算,加大基金预算和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建立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确保年度预算顺利执行。二是深化财政信息公开制度改革,推进预算公开透明,县直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全面公开,并逐步推行镇级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工作。三是完善支付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国库集中支付及公务卡结算比例。四是深化惠农资金兑付制度改革,实施惠农资金“一折通”向“一卡通”转变,确保惠农资金兑付安全、便捷。五是建立结转结余资金定期清理机制,对结余结转资金超过上级规定期限的,一律收回总预算统筹安排用于急需的重点项目。六是落实兑现住房公积金、公务用车制度、工资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等政策性改革,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七是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对政府债务实行规模控制,将政府举借资金纳入全口径财政预算。

    各位代表,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意义十分重大,我们将主动适应财政工作新常态,咬紧目标不放松,克难奋进不懈怠,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干事创业、奋勇争先,切实发挥好财政的保障作用,为建设美丽富裕新旬阳做出新的贡献!

 

    相关名词说明

 

    1、同比增减比例。是用2014年实际完成数除以2013年实际完成数,得出百分比再减1,就是同比增减比例。

    2、同口径增减比例。是用2014年实际完成数除以2013年同口径实际完成数,得出百分比再减1,就是同口径增减比例。

    3、全县全口径公共财政预算。是指将县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上级财力性补助收入、上级专项补助收入、调入资金等全部纳入年度财政收支预算。

    4、县本级全口径公共财政预算。是指将县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上级财力性补助收入、上级专项补助收入、调入资金等全部纳入县本级年度财政收支预算。

    5、县级财力安排支出。是指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上级财力性补助、调入资金等安排的支出。

    6、“零基”预算。是指在预算时,打破原有预算基数,按当年实际情况重新核定编制预算。

    7、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是指各级财政通过超收安排的具有储备性质的基金,用于弥补短收年份预算执行的收支缺口,以及视预算平衡情况,在安排预算时调入并安排使用,基金的安排使用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

    8、税控平台。是指财政、税务、金融和相关职能部门依托互联网平台,通过建立税控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涉税信息互联互通、联防联控,形成以资金控税收的现代化征管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