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易地扶贫搬迁“搬”来好日子

作者:熊明会 杨志猛 发布时间:2018-12-20 08:37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从赵湾镇中沟村搬走时,作为两个孩子母亲的李道霞也操心过:远离了土地,日子要怎么过?如今,搬到城关镇四海逸家社区的她,在该社区工厂做着缝纫活儿。“搬到这儿能照顾孩子上学,每月还能挣到收入,日子也慢慢有了起色。”李道霞面露喜色。

旬阳县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在落实易地扶贫搬迁中坚持搬迁不举债、装修“三统一”,在安居乐业上实行“三兴三业”,在美丽家园建设中推进“三新三促”,为全县13686户42777名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他们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

搬迁不举债

在关口镇宋坪村,3口之家的贫困户陈某,在集中安置的关坪小区,购置了一套50.08平方米的易地搬迁安置房。按照相关政策,陈某一家享受到7.5万元的补助后,仅需给售楼部交120元即可。

为了减轻贫困群众负担,实现搬迁不举债,旬阳县精打细算,在面积上严格控制,在装修上实行设计、标准、施工“三统一”。

以全县跨区域集中搬迁安置的“千户万人”示范社区城关镇四海逸家移民安置小区举例。

该社区锁定搬迁对象,在安置房建设时,按照3人户55㎡(330户)、4人户73㎡(451户)、5人户106㎡(332户)、6-10人以上户120㎡(134户)4种户型布局楼栋,为搬迁户“量身建设”。

在装修上,实行设计、标准、装修“三统一”,与交钥匙同步,签订搬家不举债承诺书。搬迁户按照四海逸家统一提供的180、220、280元/㎡的三套装修方案自主选择,参观按标准完成的样板间,推荐统一的工程队,降低成本,保证质量,把安置房装修由引导转变为主导。

“三兴三业”助增收

在段家河镇金水湾小区,毛绒玩具社区工厂的引进,让69名贫困劳力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在四海逸家陕西康之宁玩具礼品有限公司务工的王水余,将金寨老家的4亩地流转给了村上合作社种植烟草,每年享受合作社的分红。

仙河镇对集中安置点贫困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建立“一库五册”信息库,与全镇9家劳务扶贫服务公司、23家劳务扶贫公司、合作社对接,让贫困人口就业有门路。

针对搬迁群众如何致富,旬阳县采取“三兴三业”,即大兴生态种植扶持原址产业、大兴社区工厂鼓励就近就地就业、大兴技能培训引导自主创业,为贫困群体开拓致富路。

劳务扶贫让贫困人口就业有门路

目前,全县通过产业发展,辐射带动1.1万户贫困户实现产业增收;创办8个社区工厂,提供1000余个就业岗位,同时开发公益性岗位300多个,让搬迁群众足不出户就可实现就业增收;发放创业贴息贷款1400万元,帮扶创业475人次,在全县移民安置小区开办农家乐108个、小超市118个、美容美发店52个、个体运输216家、餐饮业52家、加工小作坊45个。

融入新社区建设新家园

柯先德搬到茨坪社区有4个年头了,搬迁前他住在红军镇茨坪山顶上。每到傍晚,社区文化广场音乐声响起,他也爱去凑个热闹。

搬到新社区如何快速适应和融入新环境?旬阳县一方面及时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搬迁群众创建完善的生产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开展新民风建设,转变群众思想观念,让他们能更好的融入到新社区建设和发展中。

据统计,在2016、2017年,旬阳同步建设小区活动室(警务室)28个、幼儿园10所、卫生室16个,配套垃圾箱(车)205个(辆),大部分安置小区都预留了便民服务中心(服务站)、超市、日间照料中心等配套工程。同时,积极培育“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开展“三新扶智”活动,依托园区、景区、厂区,大力发展微商电商,转变增收观念,改变生活方式,让搬迁群众把新社区建设成美好家园。

随着旬阳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显现,也引来上级的关注和肯定——

9月5日,陕西省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办公室将《旬阳县强化监督管理 确保工程质量安全》作为政策导引,在全省推广;

11月27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与会代表在旬阳四海逸家移民安置小区现场观摩;

《西部大开发》2018年第九期首页,刊载旬阳县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换穷业”“断穷根”工作经验。

【责任编辑:贺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