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果园,生机盎然;村庄面貌,焕然一新……隆冬时节,穿行在红军镇的田野乡间,处处涌动着一股决胜脱贫、合力攻坚的热潮。
近年来,红军镇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热度、速度,尽锐出战,勠力向贫困发起猛攻,如今这里,正经历一场悄无声息的嬗变。
问——在深入思考中定思路
今来以来,红军镇按照“六个精准”和“八个一批”、 “577”的总要求,聚焦破解脱贫攻坚难题,建强驻村帮扶队伍,精准施策,积极探索扶贫模式,全镇人民拧成一股劲,深耕红土地,修筑脱贫路。
为准确定位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思路,寻求实施扶贫开发战略的突破口,红军镇采取听取汇报、召开群众代表座谈会和入户走访等方式,明确了基础设施与村容村貌要同步推进、产业扶持与富民增收要协调推进、危房改造与易地搬迁要融合推进、公共服务与民生保障要统筹推进的工作方向。建立完善狠抓责任落实、加强监督监管、强化考核考评、夯实基层组织等保障机制,对“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时期”和“决战阶段”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切实增强了“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的共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找到“红军脱贫路径”,红军镇注重学习借鉴外地经验,探求与红军实际的融合点。一年来,先后组织赴平利、汉阴等外县学习3次,开阔视野,解放思想,脱贫攻坚的路径在一次次学习借鉴中逐渐清晰,发现的难题在一次次解放思想中得以破解。
干——在开拓奋进中夯基础
“脱贫攻坚讲习所,干部群众你和我,就像当年见红军,看见干部不再躲,宣传政策讲道理,房前屋后种水果,党给我们拔穷根,日子越过越红火。”在红军镇,随处可以听到这样一首民谣,简单质朴的语言,道出了新时代的党群鱼水深情。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近年来,红军镇将扶贫和扶志有机结合,针对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消极思想,红军镇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多方联动,通过“三新扶志”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提振脱贫勇气和致富信心。并注重发挥包帮单位、社会力量的帮扶作用,形成了全镇上下共弹“扶贫调”,共跳“集体舞”,群众欢唱“致富歌”的良好局面。
以前,山大沟深、基础设施滞后、交通不便是红军镇的真实写照,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红军镇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力度,着力改善贫困村基础条件,通过硬化通村、通组、通户道路,大力实施水源地保护和供水能力提升工程,改造农村危房等有力举措,全面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组数据成为有力佐证:自2016年以来,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不安全住房751户2038人,其中易地搬迁605户 1673人,新修通村水泥路26公里,新建便民桥5座,旧宅腾退30000平方米,危房改造146户,投入118万元建成光伏发电项目3个,新建大型化粪池31个、污水处理站2个,成立种植、养殖等各类专业合作社12家,实现了“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致富项目”,全镇人民喝上了干净水、用上了安全电、通上了光纤网,无线数字化实现了全覆盖......
思——在凝心聚力中谋发展
脱贫攻坚,产业是支撑,增收是关键。红军镇始终按照“远抓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近抓劳务输出”思路,以打造全域园区化、产业特色化、增收多元化为突破口,频频出招,持续发力,力求脱贫路上家家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能增收。
“政府在栽植技术、销售等方面给了我们很多支持,大家种植甜杆的积极性都很高,甜杆就是我们的‘摇钱树’……”吴振友感慨地说。
“我们村的主导产业是甜杆,现在全村种植面积达到400余亩,带动了82户贫困户脱贫致富。”站在甜杆地里,中湾村“第一书记”马兴江兴致勃勃地介绍村里的产业发展,从一个没有产业的穷山村到现在漫山遍野挂着“致富果”,这背后,隐藏着太多帮扶干部与中湾村人民“协同作战”发展产业的酸甜苦辣。
近年来,红军镇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扶贫方略,充分发挥合作社在产业扶贫中的带动作用,实施“合作社+贫困户、党员+贫困户、亲人+贫困户”的方式,大力扶持贫困群众发展特色种植、畜牧养殖、劳务输出、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通过打造农业示范园、建立千亩拐枣基地等,大力培植、扶持、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走出了一条“2+3+X”的产业发展模式。
掸尽浮尘华光灿,别有天地春风来。放眼当前,跨越发展之舟风帆正举;拥抱未来,全面小康蓝图锦绣万千。伴随着奋进的脚步和激越的鼓点,红军镇在脱贫攻坚的新征程上铿锵前进,凝聚固若金汤的发展共识,众志成城谱写幸福美好新生活的瑰丽篇章。
- 上一篇:旬阳4家公司齐发力 打通“信息通信”扶贫路[ 12-28 ]
- 下一篇:县科协前往山阳县学习考察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 1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