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快报(第三百四十二期)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1-30 11:50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2018年第117期(总第三百四十二期)

旬阳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2018年11月28日

 

导读:

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与会代表来旬阳参观

我县召开脱贫攻坚“三项创新”工作推进会议

[脱贫致富自强标兵]王元景: 自强不息谱写勤劳致富歌

 

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与会代表来我县参观

11月27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与会代表在我县参观了四海逸家移民安置小区,县委书记、县脱贫攻坚攻坚指挥部第一总指挥梁涛陪同。

在城关镇四海逸家移民安置小区,工作人员重点介绍了解决易地搬迁装修入住、就业服务、社区管理三个难题的具体做法。

近年来,我县按照严格控制,搬迁不举债的总原则,坚决守住建房“三条红线”,严控面积;围绕设计、标准、装修“三统一”,与交钥匙同步,严控装修;充分利用旧宅腾退奖补资金装修,严控成本。在参观社区毛绒玩具厂过程中,工作人员从兴办社区工厂吸纳劳动力进厂实现家门口就业,成立社区新旺业劳务扶贫服务有限公司、利用社区靠近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和农业园区的优势,与用工企业签订就业协议三方面详细介绍了搬迁户就业增收工作。在社区管理方面参观组重点了解了围绕“五新”社区建设标准,成立四海逸家行政社区以及创新社区管理促发展方面所开展的工作。

参观完社区整体建设后,与会代表一行对旬阳四海逸家移民搬迁工作给予肯定,认为该项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其中在规划建设上,发挥移民搬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抓手作用,实现了园区和社区配套,职业和住宅基本平衡;同时从控制造价和面积入手,通过“三统一、一撬动”,不仅打通了实际入住的最后一公里,也守住了住房不举债的红线;在帮助搬迁户能致富环节,围绕就业核心,实施劳务派遣制度,有效提高了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也解决了就地就近就业问题。(黄妮)

 

我县召开脱贫攻坚“三项创新”工作推进会议

11月28日,我县召开脱贫攻坚“三项创新”工作推进会,深入研究“三治融合、三新扶志、劳务扶贫”等工作。县委书记、县脱贫攻坚攻坚指挥部第一总指挥梁涛强调:切实解决认识和态度问题,凝聚共识,抓住重点,提升三项工作质量,助推各项工作取得更好成效。县委副书记、县脱贫攻坚攻坚指挥部第一责任副指挥王武臣,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县脱贫攻坚攻坚指挥部副指挥、曾炜,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县脱贫攻坚攻坚指挥部副指挥邱德刚,县委常委、副县长、县脱贫攻坚攻坚指挥部责任副指挥仵红兵出席会议。

会议对“三项创新”工作进行了总结回顾,在肯定了“三项创新”工作所取得成效的同时,指出了各项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对进一步提升“三项创新”工作质量和水平,形成工作特色、工作创新,全面打响推广旬阳品牌和旬阳模式,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措施。

梁涛强调,提高“三项创新”工作质量和水平,要解决认识和态度问题,要按照上级对扶贫扶志、三治融合及扶贫工作质量提出的新要求,抓住工作新机遇,解决好现实问题。各战区、各部门要从思想上深刻理解县委要求、落实县委部署、响应县委行动,以主动、齐心、扎实的态度解决好认识问题。

梁涛要求,要深刻理解劳务扶贫工作内涵,认识到劳务扶贫服务公司是解决稳定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要从摸底入库建好台账、规范程序精准对接、上下服务确保成效、技能培训常态化4个方面,做好劳务扶贫服务公司工作,实现贫困户稳定就业;在“三治融合”工作中,综合运用“情、理、法”,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种力量融合起来,发挥现实作用,实现社会治理和谐稳定;坚持新教育要常态、新民风要加强、新机制要突破,系统做好“三新扶志”工作。

梁涛强调,要严格考核和要求,要把“三项创新”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各镇、各部门负责人要按照中央的精神要求和县委的整体部署,认真落实落细;要实施问题倒查,坚持问题导向,发挥好劳务扶贫公司、“三力联调”和“三新扶志”的重要作用;要在开展作风专项巡查的同时,将该项工作纳入脱贫攻坚考核中,作为评优的重要条件,实现各项工作再创佳绩。

会议就做好贯彻落实提出了要求,再认识统一思想,把班子、镇村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县委的安排部署上;再深化迅速推进,从各环节落实深化目前已经有的好做法;再提升务实创新,结合实际不断丰富“三项创新”成果。

各镇党委书记,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各专业行业调委会负责人参会。(熊明会 黄妮)

 

[脱贫致富自强标兵]

王元景: 自强不息谱写勤劳致富赞歌

“农村富不富,动力在农户;农民贫不贫,就看勤不勤”,这是华峡村贫困户王元景老人时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66岁的王元景,是华峡村十一组佘家山人,家里4口人,夫妻两个外加儿孙,儿媳妇是关中人,不愿把户口迁来,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像他这样的家庭在农村太普通,虽然衣食无忧但也不宽裕,除了每年固定的残疾补助和低保以外,想要用钱活泛,只有自己依靠双手。

1972年他参加襄渝线铁路修建,因机械操作失误,导致左腿截肢,这么多年过去了,截肢的地方一直渗血,怎么也治不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今年县民政局来村上核实低保户时,强烈要求王元景的这个低保不能取掉,为了祖国建设落下终身残疾,是国家的有功之人!对此王元景倒是非常开明地说:“其实党和政府对我已经很不错了,有残疾补助有低保,前几天残联还到我家里给测量,要给我安装无障碍设施,我实在是太麻烦政府了。几年前听说县上建了一个为三线建设牺牲人员修建的陵墓,我去看了一下,他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呀,一个个活蹦乱跳的生命呀,都贡献给三线上了,比起他们,我不知道要幸运多少倍!要是影响村上的脱贫计划,我宁愿把低保取了!”一番朴实无华的话语,让在场的干部群众无不感动落泪,为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加赞扬。

他并没有因为身体的突变而颓废,只要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能够改善生活的活,他都不畏艰辛、主动争取。“虽然我的腿不健全,但我一定会站起来撑起这个家庭!”面对生活的不幸,王元景老人鼓起了身残志坚的勇气。

“来来,快来看看我的‘宝贝’们,我得把他们侍候好,这可是我的致富法宝呢。”包帮干部来时,王元景老人拄着拐,一边满头大汗的给兔子喂食一边开心的介绍。多年来,他撑着拐,坚持走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回到家又急忙照顾自己那几十只兔子。妻子刘义彦说前些年家里全靠这些兔子增加收入,现在儿子大了在外务工,不让他养了,但他总是坚持说,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有这些兔子总能有点收入。今年种玉米3亩,养2头猪,养30只兔子,半张蚕茧,栽植魔芋3亩。坚韧推开了困难,勤劳战胜了贫穷。王元景老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只要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残疾人也可以打开脱贫致富的大门。

王元景不仅身体力行发展产业,还对组上的公益事业非常热心。今年在村上开会,不善言谈的他找到村支书和工作队长,希望村上能把十一组16户院落的公共通道给硬化了,最宽的2米,最窄的地方60公分。他负责召集这16户人积点资,村上给提供水泥沙子。经过村上实地丈量,会议研究认为,要给王元景这类思想品质好,发展产业积极,热心公益事业的人予以大力支持,给他们提供1万元施工材料,请王元景监督施工。如今的华峡村佘家山,入户路面干净整洁,家家自觉清扫房前屋后,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窘况。佘家山的群众都说:“别看老王有点伤,平时也不太说话,但是人家对待生活积极,对群众也热心,产业也搞得好,比有些四肢健全的人强多了,确实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棕溪战区)

【责任编辑:段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