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扶贫扶志:让自力更生成为幸福生活源泉

作者:熊明会 发布时间:2018-11-23 08:39 来源:宣传部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我有一双手,我自己能克服困难。”金寨镇庙子垭村贫困户冯纪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近日,他与铜钱关镇天宝寨村勤劳致富的陈世军一起,被评为2017年全省脱贫致富先进个人。

“小叔子一家连遭变故,还有三个未成年的孩子没人管,我苦一点,我担着......”陕西省第五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陈进珍,在蜀河镇吕关村有一个10口人的大家庭。

“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是袁昌花的坚定信念,不服输的她不仅撑起了一个家庭的希望,也影响着吕河镇江店社区的乡里乡亲......

他们是旬阳最普通的人,大多家庭贫困,经历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但在旬阳扶贫扶志工作的教育引导下,他们相信勤劳能致富、家和万事兴,更相信自力更生才是幸福生活的源泉。

不愿当“面子上挂不住”的人

曾经,因“喝酒闹事、不思进取”而在道德评议中,被评为“后进典型”的人,觉得“自己面子上挂不住”,开始养羊种烟,还盖起了新房。

也有因在村里扯皮顿筋、产业落后,收到村上“停帮”警告书的贫困户,认为自己“丢了面子”,执意要加入合作社,获得稳定收入。

还有贫困户,因在积分管理制中,自己得到的积分比左邻右舍少,内心觉得“大家都是邻居,我怎么就不如他们”,暗自努力,在下一个季度中一定赶上,“不能让人笑话”。

无论是道德评议、停帮机制还是积分管理,都是旬阳县开展扶贫扶志工作,推进新民风建设的重要载体,最大限度激发贫困群众发展潜能,提振脱贫志气,坚定脱贫信心,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在推进新民风建设工作的“六大行动”中,全县先后开展道德评议2775场次,评出先进典型3897人次、后进典型2332人次,帮教转化1831人次;移风易俗节约红白喜事费用1487万元,有效减轻了群众人情和经济负担;开展系列文化活动372场次,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深受教育;巩固中省文明单位(村镇)14个,荣获市级文明单位(村镇) 27个,命名县级文明建设先进集体58个;设立诚信奖励基金13万元,开展诚信教育501场次,参与人数9.71万人次,发布“老赖黑榜”62人,表彰诚信村民1881人;矛盾纠纷排查率达99%,调处成功率达98%,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民风向善向好。

脱贫致富有“技”可学

蜀河镇龙潭村的丁从胜不仅依托养蜂技术脱了贫,今年还带领村上5户贫困户,发展土蜂养殖事业。

在龙潭村和驻村工作组的积极协调下,联系农业、人社部门组织开展“学知识、兴家业、当先进”技能培训,让每户贫困户掌握一项实用技术,不断提高自身发展内生动力和自主造血功能,实现贫困户稳步增收。

“现在政策这么好,经常给我们组织培训,教我们技术,我们一定要彻底拔掉穷根......”丁从胜信心十足。

旬阳以“学知识、兴家业、当先进”教育培训会为载体,通过政策解读、技能培训、技术推广,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确保贫困家庭主要从业人员掌握1-2项基本技能,贫困户致富能力明显提升。

今年全县先后培训科级领导8天2批次640人,培训村两委负责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2批次6天800人;协同县农林科技局、人社局先后开展技能培训82次,历时131天5268人次;各战区召开教育培训会291场次,参与群众达25944人。召开脱贫攻坚点评会982场次,评出“好”的7697户,评出“中”的8335户,评出“差”的868户,形成比学争先、竞相赶超良好态势。

身边的榜样更能激励人

“好人就应该被挖掘出来,供大家学习。”

“自己勤奋好学,学习种植技术,种地养猪,样样能行,了不起。”

“受表彰的都是隔壁邻舍的,看他们拿到奖励的红本本,还是很羡慕的......”

当金寨镇第二届道德模范受到表彰后,现场乡亲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肯定、赞扬,也有羡慕,身边人身边事的影响力,在潜移默化中水到渠成。

旬阳县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示范引领作用,以身边的榜样带动文明新风形成,以传统文化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要求,申报省级核心价值观示范场所5个,评选孝子、孝媳916人,创建文明家庭1942户,建设文明家园示范村40个。先后涌现省级道德模范1名,荣登“陕西好人榜”3名,获得市级文明家庭4名、星级志愿者6名、美德少年5名,表彰县级新民风先进单位16个。

旬阳脱贫攻坚扶贫扶志工作,不仅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体内生动力,激活了自力更生创造幸福生活的源头,也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陕西日报等主流媒体高度关注,得到省上主要领导的批示,吸引省内外兄弟县区来旬观摩学习,贏得广泛赞誉,形成独具旬阳特色的扶贫扶志工作经验。

【责任编辑:贺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