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翻开旬阳县脱贫攻坚专项档案,一份“教育脱贫攻坚建档目录”就会映入你的眼帘。通过它,全县每位适龄学生就读的学校、班级、参加技能培训、接受资助等情况便可一目了然。建立教育脱贫攻坚档案是旬阳结合实际实施“教育支持脱贫一批”的一项创新做法。
扶贫先扶智,教育当先行。旬阳县聚焦“脱贫退出教育有保障”工作重点,着力构建四重保障,通过建机制、筹资金、夯措施、优服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教育力量。
机制保障:让每一名适龄学生有学上
“一个都不能少,让每一名适龄学生有学上”,这是脱贫攻坚的基本要求,更是国家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工程。
为切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该县实行“七长”负责制,政府、学校、家长合力织牢控辍保学网,让每位贫困家庭的适龄子女都能按时入学、不辍学。
结合山大人稀实际,该县还在各镇建立了教师干部联村包组动态跟踪工作机制,每个村固定一个由镇村干部和联村教师组成的工作组,负责辖区内义务教育适龄儿童摸底、学生入学动员、残疾学生入学教育安置等工作,确保全部入学。多年来,全县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均保持100%,无失学、辍学现象。
同时,坚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的办学理念,狠抓教育教学质量,优化办学条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让每一名孩子不仅进得来,还能学得好、留得住。
资金保障:让每一名贫困家庭学生有资助
9月入学季,神河镇刚考上大学的鲁琴、鲁丽姐妹俩却闷闷不乐,因为家庭困难,入学学费成了老大难。这时,从教育局传来好消息,姐妹俩符合相关资助政策,分别享受了15000元和11000元助学资金,解决学费问题,圆了姐妹俩的大学梦。“谢谢,谢谢所有人对我们的关注与帮助,我们一定好好学习,不负众望。”
为确保教育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该县建立了从学前到大学的资助体系,落实学前一年免保教费和贫困幼儿生活补助费、义务教育两免一补、高(职)中免学费和助学金、大学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低保户学生、残疾学生以及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实行系统对接认定,直接作为资助对象给予资助,无需家长跑路。对符合生源地贷款政策的贫困学生实行一站式办理,方便家长及学生。
2018年,全县资助学生幼儿14242人,投入资金近2500万元。同时,发动社会各界,联系爱心企业开展捐资助学活动,2018年共收到各类助学资金11万元,受助人数达1047人。
如今,全县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行动,正在把“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的承诺变为现实,所有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发奋学习,健康成长。
措施保障:让每一名特殊学生有关爱
9月10日教师节当天,家住白柳镇张坪村的聋哑学生周阳特意回到母校旬阳县阳光学校看望自己的恩师,见到数学老师李晓芳后,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给了老师一个大大的拥抱,顿时泣不成声。当年,周阳就是在李老师的教导和鼓励下,学手语、学绘画,今年被西安美术学院录取,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并成为旬阳第一个残疾人大学生。
针对留守、残疾、随迁、学困等特殊群体学生,旬阳落实“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扶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困难,使他们安心学习、健康成长。全县共有3121名留守学生、370名残疾学生、1539名随迁学生、1160名学困学生和7874名贫困学生,都落实了帮扶。
同时,该县还加大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帮扶,在村级完小以上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100余名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在100余所学校建立视频聊天室和特殊学生关爱工作室。给特殊群体学生特别的厚爱,真正让每一名学生都有人管、有人帮。
服务保障:让每一位有需求的人员有技能
家住赵湾镇白杨坪村四组的贫困户冯守顺一家,虽然劳动力充足,但因交通闭塞而导致缺乏就业门路和致富技能。2016年,儿子冯忠祥有幸参加了县职教中心的手足修复师培训,被安置到东莞上班。
冯守顺乐呵呵的说:“我儿子现在一个月工资5000多,比我们种地强多了,技能培训真是好。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在教育脱贫攻坚中,该县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脱贫致富直通车作用,对贫困家庭学生和富余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家庭造血功能;邀请农学专业教师对农户开展魔芋、黄姜、油牡丹及畜牧养殖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结合县域经济结构和新农村建设实际,对农村贫困家庭富余劳动力开展汽车驾驶与维修、电工、车工、钢筋工等技能培训;按照“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对初中、高中未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的毕业生开展技能培训。
2015年以来累计培训1万余人,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创业就业能力。
- 上一篇:旬阳与天宁两地人才劳务扶贫协作牵手太极城[ 11-16 ]
- 下一篇:神河战区:375户贫困户是这样脱贫的[ 1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