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河口战区:“新身份”让贫困户有尊严地脱贫

作者:刘晓锋 张仁景 发布时间:2018-11-19 08:37 来源:仁河口镇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贫穷不是不可改变的宿命。”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这样说。当下一场向贫困宣战、与宿命抗争的战役正在仁河口战区轰轰烈烈的打响。

仁河口战区2018年计划脱贫173户620人,如何保证这些户年底实现高质量脱贫?仁河口战区指挥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向敏毅这样说:“硬件是基础,产业是关键,信心必须有。要想尽千方百计改善贫困户生活条件,帮助贫困户树立致富信心,让有能力的贫困户有事干,有钱挣,让贫困户有尊严地脱贫。”

产业模式新升级,贫困户变身“工薪族”

近日,方家湾村贫困户孔令明家里来了贵客。市长赵俊民在县委领导的陪同下来到孔令明家。日子过得好了,人也自信了。面对赵市长等领导的突然到来,孔令明并未显得拘谨,反而与领导热情地攀谈起来。

现年64岁的孔令明家里3口人,本人身体有残疾,儿子孔德财患有慢性病,老伴儿攀久莲今年58岁。对于这样一个家庭,很难能将其与“工薪族”联系起来。其实不然,现在这一家可是能领到工资的人。孔令明平时主要在家务农,种了4亩地,养了2头猪,但农闲时也会去村里合作社务工。这不,前不久他被雇去栽植油用牡丹还挣了三千块。老伴儿攀久莲在离家不远的一家小微企业——尚运竹器厂从事竹香生产工作,平均月薪1500元。儿子孔德财之前一直在外务工,最近回家参加了手足修复师培训,已取得培训证书,马上就又要外出上班了,收入比之前还要高。经过驻村工作队核算,孔令明一家2018年度人均纯收入高达5800余元,年底顺利脱贫毫无悬念。

对于将来的日子,孔令明满怀憧憬。“真是感谢党的好政策啊!现在家里楼房也盖了,除种地外还能挣到工资,让我们家今年脱贫我没意见。下面我们老两口儿就想再攒点钱给儿子娶个媳妇儿,还想在上面再建一层楼房,住着更宽敞。” 听了孔令明的话,赵市长非常高兴,鼓励他坚定发展信心,早日脱贫致富。

在仁河口战区像孔令明一家这样从小微企业、合作社等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中受益的贫困户不在少数。近年来,该镇积极推动农村“三变”改革,按照“党支部+小微企业+贫困户”、“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对全镇8个合作社、6个小微企业和1个社区工厂给予大力扶持和相关指导,通过土地流转、带资入股、技能培训、提供就业等方式带动180余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接下来计划在5个贫困村新发展小微企业3家,合作社4个,直接带动贫困户130户。目前该镇已能保证每村都至少有一个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与贫困户签订帮带协议。

与此同时,伴随着崩云峡谷、油菜花观光园等景点的建成以及2公里高标准旅游路的铺设,仁河口旅游业发展迈入快车道。当地党委、政府围绕“旅游+”工作思路,依托水泉坪AAA级旅游景区建设,先后扶持贫困户发展农家乐10家,特色民宿15家,规范拓展水泉坪生态农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入社,将贫困户生产的富硒大米、菜籽油、白果、板栗、核桃、青蒿面、野生猕猴桃、高山土豆、土鸡蛋、农家腊肉、豆腐干、豆腐乳等农副产品,由合作社统一包装推介,对外经营销售。旅游扶贫,这个曾经陌生的词语,如今在仁河口这片土地上早已深入人心。

志智双扶有妙招,贫困户竟成“公务员”

今年9月24日,王莽山村贫困户李宗富在仁河口镇李氏家族大会上高票当选家族事务管理委员会会长,除了王莽山村一组组长的身份外,李宗富又有一项新的“公职”加身,成了名副其实的“公务员”。

现年56岁的李宗富是一名老党员,和部分争当贫困户的群众不同,过去的贫困户身份其实一直困扰着他,他总觉得自己作为党员没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日子过得不好,拖了党的后腿。由于安全住房问题没解决,李宗富提交了几次的贫困户自愿退出申请都被村里卡下。今年,李宗富一家在仁河口集镇买了搬迁安置房,终于被村里确定为2018年的计划脱贫户。

职务多了,肩上的担子也重了。“感谢群众和家族成员对我的信任,我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一定沉下身子为大家办好事。年底秋冬建园,我准备带头搞产业发展,为大家做好榜样,带领群众和家族成员共同致富奔小康!”李宗富说。

过去个别贫困户严重的“等靠要”思想让帮扶干部很头疼,对于这些贫困户生硬空洞的说教往往适得其反。近年来仁河口镇在贫困户扶志方面巧妙地的引入了家族力量,通过“践行新民风,重修新家规”活动,将不等不靠、自强自立等内容写入家规,使贫困户形成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同时充分发挥家族中长者、能人的作用,引导和帮助贫困户树立脱贫信心。截至目前全镇已有21个家族先后重修了新的家规,家族力量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日益彰显。

基础设施大改善,贫困户也成“城里人”

“我都这么大岁数了,没想到还能搬到集镇,住上楼房,像城里人一样生活。”近日瓦屋场村69岁贫困户路常清领到梦寐以求的移民搬迁安置新房钥匙,成了一名他口里的“城里人”。

据悉,瓦屋场村是仁河口镇贫困程度最深的一个贫困村,很多贫困户因居住地条件差而无法摆脱贫困。目前在仁河口镇瓦屋场村,像路长清这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离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方而开始全新生活的贫困户多达80余户。迁入地交通便利,医疗教育条件好,在这里生活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成为“城里人”是中国亿万农民的梦想,而今这个梦想不再遥远。其实“农村人”跟“城里人”最大差距莫过于所能享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的落后。近年来为了让贫困户过得更像“城里人”,仁河口战区可是铆足了劲儿,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点扶贫项目全面铺开,成绩斐然。据统计,2016年以来,全镇已累计硬化村组道路10条32.1公里;建成水利工程10处,铺设饮水管网79.23公里;建成村级文化活动广场5个、标准化卫生室3个;新建阳光移民安置小区、瓦屋场集中安置点、桥上村集中安置点3个易地搬迁项目;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76户988人,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19户212人。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有力推进,让这座昔日落后的偏远小镇面貌一新,容光焕发。

脱贫有了“新路子”,贫困户有了“新身份”,在战区上下的共同奋战下,仁河口战区贫困户的生活正在悄然发生着巨变,如今他们几乎都拥有着“新身份”:合作社股东、淘宝商家、农场主、民宿老板……

冲破贫困的桎梏,撕掉身份的标签,目标从未改变,步伐愈加坚定。在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的大道上,仁河口全体干群信心满满。

【责任编辑:贺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