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特色产业促脱贫、开展道德评议助脱贫、创办劳务公司带脱贫,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新起点,旬阳县面对2019年全县脱贫的艰巨任务,立足“精准”,着眼“打赢”,不断破解制约脱贫攻坚的瓶颈,探索走出了“旬阳路径”,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优化产业结构 瞄准新型特色主导产业
霜降过后,正是打拐枣的时节。家住旬阳县神河镇王义沟社区2组的67岁村民朱忠亮一大早就拿着竹竿上山打拐枣。“只有到了霜降过后,经过霜打的拐枣,口感才是最好的。”
看着漫山遍野已经挂果的拐枣树,朱忠亮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现如今,朱忠亮依靠承包的15亩拐枣、在家搞养殖和在园区务工的工资,已成功脱贫摘帽。而这在以前,他从来都没想过。
“那个时候,吃的是菜汤,住的是漏雨的土坯房,孩子都上不起学。”朱忠亮说,现在有了国家的好政策,不仅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己还盖起了新房,每天都跟过年一样。
王义沟社区拐枣种植历史悠久,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75年至1980年,拐枣还不被重视,只有个别的村民用现成的野生拐枣酿酒、熬糖。”王义沟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彦坤告诉记者,那时候人们只知道拐枣酿的酒有活血化瘀,防风止痛的功效,但对拐枣树的种植养护还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
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施,部分村民开始小范围种植拐枣,但仍然处于自产自销的阶段。
一直到2000年,王义沟社区的拐枣终于迎来了转机。村民朱忠国告诉记者,当年他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参与了一家大连进出口公司组织韩国客商对全国拐枣资源进行普查的活动,最后发现旬阳的拐枣品质非常好。“当时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拐枣的自然栖息地在陕西,陕西拐枣自然栖息地在旬阳。”
敏锐的朱忠国意识到拐枣身上的商机,随后便开始与这家公司进行合作,向韩国销售拐枣。“从2003年我们村的拐枣销售量只有几万斤,到现在销售量可达几十万斤。”
“虽然我们拐枣产业在发展过程,由于技术等问题,发展一度停摆,但也正是伴随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加大,让我们充分认识到拐枣的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陈彦坤介绍,2003年以后,旬阳县开始重视拐枣产业发展,大力号召种植拐枣,同时还积极引进外商,加大对拐枣的深层次加工研发。
目前,利用拐枣产业这一优势资源,王义沟社区已培育规范化拐枣示范园一个,种植拐枣2560亩,挂果1700余亩,结合拐枣园区优势发展林下养蜂产业,投放蜂箱500余箱。仅2017年就帮助贫困户销售拐枣等农产品40万斤,实现增收60万元,人均纯收入增收1000元。
除了拐枣,旬阳县油用牡丹产业也发展的如火如荼。油用牡丹不仅可入药,还可做牡丹花茶、化妆品等系列产品,牡丹油被专家称之为“世界上最好的食用油”,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对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繁荣区域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在旬阳县高新区的安康弘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厂区内,该公司生产厂长汪拉平告诉记者,“目前厂区一期投入3.5亿元,可实现年产2000吨牡丹籽油,还可加工牡丹花茶、牡丹化妆品、牡丹饮料等系列产品,预计满产利润可达3亿元。通过‘企业+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解除旬阳及周边市县油用牡丹种植户和贫困户的后顾之忧。”
近年来,旬阳县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支持下,把拐枣和油用牡丹作为全县两大特色主导产业来抓,总面积分别达到22.8万亩和9.2万亩。油用牡丹发展得红红火火,拐枣产量更是占到了全国总产量的81.82%。不仅打开了旬阳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的通道,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致富,而且让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旬阳拐枣和油用牡丹走出秦巴山区,加速崛起。
“三新”扶志 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全民教育讲习所,干部群众你和我,就像当年见红军,看见干部不再躲,宣传政策讲道理,房前屋后种水果,党给我们拔穷根,日子越过越红火”,在旬阳县红军镇,随处可以听到这样一首民谣。
旬阳县红军镇全民教育讲习所成立于2017年3月,起源于1924年7月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结合红军镇特有红色文化和区域实际,旨在针对群众中存在的“等靠要”“缠闹访 ”等个别问题开展讲习教育,着力转变群众思想观念,激发内生动力。
红军镇红军村村民代广林在一次村上的道德评议会中被评为后进典型。经过道德评议,代广林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他便通过村上的劳务公司找到一份月薪5000元的工作,后来又在家里承包了十几亩土地搞种植,还入股了村上的合作社,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说起当初被评议的时候,代广林深有感触,“当时真不是滋味儿。但后来一想,大家也是为我好。说到底,还是要感谢道德评议,不是那次道德评议,估计我还是老样子。”
已在红军镇从事教育宣传工作25年的李顺清告诉记者,改革开放40年来,全民教育讲习所的宣讲内容在不断地丰富和细化,“从最初的村风民约,到80年初的宣传大包干政策,再到90年代的科技下乡,再到现在村民自治的方方面面内容,不仅让村容村貌得到极大的改善,而且使村民的整体精神面貌和素质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全民教育讲习所成为了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强化党员干部素质教育,推进新民风建设的重要平台。”红军镇党委书记晏清泉表示,借助讲习所、讲习班这一平台优势,不仅让党的好政策和好声音如春风细雨般浸润民心,也让更多的群众和贫困户学到了实用的种植养殖技术,达到了增收致富的效果。
扶贫先要扶志。“全民教育讲习所”只是旬阳县扶贫扶志创新之举的一个缩影。趁着改革开放40周年取得的大好形势,旬阳县围绕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创新开展“三新”扶志(即:“新教育”立志向、“新民风”树正气、“新机制”增动力),逐步形成“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的“道德评议”机制,效果显著。如今,旬阳县贫困村里家家户户以登上红榜为荣,早脱贫、当先进成为一种风尚。
创新扶贫发展模式 村级劳务公司当“红娘”
自然条件恶劣,产业基础薄弱,外出打工是多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信息不畅通、就业有困难,缺乏组织、不可持续,一直以来是旬阳县多数贫困村村民自发务工面临的大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旬阳县创新组建村级劳务公司当“红娘”,按照“村企一体”原则,由村“两委”牵头组建劳务扶贫服务公司,负责解决本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业。
在旬阳县吕河镇险滩村清龙发劳务扶贫有限公司里,总经理刘兴波指着公司的标志向记者介绍道,“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创办村级劳务扶贫公司就是要把剩余闲散的劳动力有组织的输送到需要的企业,让农民有保障的挣到钱,能脱贫、能致富。”
该村六组贫困户曾春秀通过村劳务服务公司在吕河镇内绿尔佳工贸公司找到了工作,并签订了用工合同,月工资2000左右。她表示,“有了这份工作,心里更踏实了。”
为推进贫困户稳定持续增收,2018年10月险滩村“两委”主导成立了旬阳县清龙发劳务扶贫有限公司。按照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服务宗旨,公司以劳务扶贫为切入点,推行“支部+劳务公司+贫困户”模式,开展贫困劳动力有组织转移就业。
据了解,目前该公司通过帮扶干部动员、村“两委”组织、公司派遣跟踪服务的三级联动机制,已实现派遣贫困劳动力353人,其中分布北京、上海、浙江省市43人,陕西省内西安、安康市143人,旬阳县30人,实现了无业者就业,有业者乐业的目标。
刘兴波介绍道,村级劳务公司不仅收集本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情况,还要走出去与用工企业谈协议。“按照贫困劳动力技能、年龄、身体素质等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服务,有组织的将未稳定就业的贫困劳动力转移到新社区工厂、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产业大户等就近就业,优先保证贫困户劳动力稳定就业。”
变“单打独斗”为“抱团整合”,变“农民工”为“产业工”,变“低廉劳动力”为“专业技术工”,把剩余闲散劳动力全部“嫁出去”,拓宽增收渠道,学好技术后再“招回来”投身乡村振兴,实现稳定脱贫。村级劳务扶贫公司的创建是旬阳县探索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集中体现,自9月以来全县21个镇纷纷开始组建村级劳务公司,169个贫困村的劳务扶贫公司线上线下全部开通。
- 上一篇:白柳战区:驻村帮扶有“铁军”,脱贫攻坚有“鲜”招[ 11-02 ]
- 下一篇:蜀河战区:凝心聚力 共谱脱贫新乐章[ 1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