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镇,风景秀丽,水美田良,千百年来这里的人民保留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传统农耕模式,悠然的过着田园生活。2016年脱贫攻坚的春风袭来,唤醒了这座小镇。车水马龙的叮当声,笙歌鼎沸的欢愉声环绕在这片土地的上空。
2018年,是石门镇响应国家政策,贯彻执行脱贫攻坚政策的第三个年头,如何让全镇12个村(社区),80个村民小组,1471户,共计4526人的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住房有保障,是石门镇党委政府不断追求和努力实现的目标。在一次又一次的摸索和尝试下,探索出了坚定不移的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全镇人民致富的道路。初步形成以传统产业为支撑,特色产业为亮点,长效产业为保障的产业发展模式,三线并行,使人民群众收入有保障,钱袋子越来越鼓。
一、传统产业稳步发展
农,天下之大业也。农业生产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群众赖以生活的基本保障。石门镇占地面积138平方公里,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9800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13000亩,农业收入主要依靠水稻、油菜籽、烤烟、核桃等,在这样产业模式发展的背景下,石门镇党委政府决定深挖传统产业内在潜力,坚决以发展传统产业为基础,大力支持水稻的发展,以“贫困户+合作社”的方式,将资源整合,聚集发力。
今年九月的石门,金桂飘香,一眼望去满目金黄,稻田的稻子们整装待发,等待着群众的检验。她们似娇羞,一个个沉甸甸的弯下了头。秋风微抚过,一株株稻子迎风轻轻摆动,犹如别样的浪花泛起层层的波涛,飒飒声在耳边拂过,仿佛那是她们在庆祝丰收的喜悦之声。这一笑,笑出了秋日石门稻田的无限风光,笑出了石门人民春耕秋收的勤劳。经过太阳的暴晒以及机器的运作,一颗颗米粒脱去了金黄的外衣,留下的都是满盈盈的芬香。这芬香吸引来了大批客商,看着络绎不绝的朋友争相购买,看着一袋袋印有“石门贡米”的包装袋走出石门,我们知道,今年石门的群众收入有保障了。
二、特色产业推陈出新
变则新,不变则腐。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发展的大国,农作物的种类也是因地制宜,但是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传统的农作物也不能满足群众的味蕾。因此,若一味因循守旧,农产业经济发展将会遭遇瓶颈。于是,石门镇结合本镇实际,寻找农产业发展新增长点,对外引进稻田养鱼技术,发展“稻花鱼”。
年初,石门镇对外引进1.2万尾鱼苗,投入稻田喂养,这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承载着石门人民殷切的希望。按照鱼儿吃食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同时排泄粪便,翻动泥土,促进水稻吸收有机肥料的生长原理,由此养殖的“稻花鱼”也是绿色无公害,拥有紧嫩的肉质,新鲜美味的口感,别有一番“鱼味”。经过一年的精心喂养,一尾尾“稻花鱼”已经走出了稻田,走进了家家户户的饭桌,走进了各大中小饭店,耳边传来的都是“这个稻花鱼确实是好吃啊”“稻花鱼的味道很好”……这样不绝于耳的赞美声。看着抢售一空的“稻花鱼”,看着养殖农户绽放的一张张笑脸,我们知道石门镇发展特色产业有成效了。
三、长效产业厚积薄发
家中有粮,心中不慌。无论是传统的种植业还是特色的养殖业都仅仅是短期产业,容易遭受变故,受到不特定因素的影响,同时脱贫致富不仅仅是当下的贫困问题解决,还要考虑长远,这样才是真正的脱贫。如何才能让贫困户稳定脱贫?使群众生活有保障?必须要有长效产业。长效产业的发展可以解决贫困户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会成为镇域经济长久发展的“加油站”。
今年,石门镇大力发展油用牡丹和拐枣,一方面整合资源,结合“三变”改革,将土地集中,利用资源最大化,在楼房河村成立油用牡丹示范园地,崔家堡村建立千亩拐枣示范园;另一方面依托合作社,发展特色经济林,在木瓜村依托世高农机合作社新建木瓜村五组茶园100亩、改造老茶园100亩。
产业发展是脱贫之基,是致富之源。在石门镇以传统产业为支撑,特色产业为亮点,长效产业为保障的产业发展模式下,相信石门镇会顺利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人民群众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 上一篇:关口战区脱贫路上的汗水和笑脸[ 11-05 ]
- 下一篇:白柳战区:驻村帮扶有“铁军”,脱贫攻坚有“鲜”招[ 1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