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快报(第三百三十一期)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1-01 16:15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2018年第106期(总第三百三十一期)

旬阳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2018年11月1日

 

导读:

仙河战区:七旬老翁张本万脱贫记

蜀河战区:凝心聚力 共谱脱贫新乐章

铜钱关战区:提振各方力量 合力攻坚克难

 

仙河战区:七旬老翁张本万脱贫记

仙河镇王坪村五组张本万,是2013年识别的在册贫困户。几年来,通过不断努力确定2018年退出贫困系统。

好政策让张老汉实现“旧窝”变新居

1993年,张本万的妻子栗运爱突觉肚子疼痛难忍,送往医院治疗无效后留下一双女儿与张本万相依为命。20多年来,好强的“铁汉子”为了一对女儿未再娶妻,他含辛茹苦,一把屎一把尿,从一个壮年汉既当爹又当妈到两鬓斑白的七旬老汉,硬是把两个女儿拉扯着上学长大直至出嫁。两间土面墙的房子也在岁月的雨冲日晒中严重裂缝,风雨天屋子里还得摆上几个盆盆罐罐接雨水。子孙们逢年过节回来看他时,晚上连个睡觉的地方都没有。两个女儿都以务农为生,也无力改变他的生活条件。

2017年,镇上包帮干部上门给张本万带去了贫困户移民搬迁政策,拍手称赞之余,他当即决定依靠政策实施移民搬迁。算经济账、选户型、确定楼层,2017年底,张本万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终于正式搬入仙河镇新家园小区18号楼,享受到了政府25000元的搬迁补助费。新入住的房子明亮舒适,子女们回来起居都很方便。这位劳累到了古稀之年的“苦命人”终于住上了由政府统一安置的现代化设备的安全住房。

问他入住新房的感受时,张本万一脸严肃的说:“我认为共产党的政策好,帮我解决了房子的大问题,给我节省了开支,我真是感激不尽!”

自强自立一步步远离贫困

2017年,张本万种植了3亩枇杷、1亩黄姜、3.5亩粮油,还喂养了一头猪。流转土地4.2亩到本村创业能人赵永林的宏豪集团公司用于产业发展,每年付给他租金。除此之外,张本万还承包了邻居贾宗富的1亩8分地,种上玉米、红薯等农作物,一部分用来满足自身生活需求,一部分用来喂养圈里未出栏的猪仔。

“生活上现在还有啥困难,一个月的钱够用不?”包帮干部周继刚问张本万。

张本万扳起指头咧嘴笑到:“让我来算算:我现在有双女户补助、有养老金,退耕还林也给的有补助,流转给赵总的土地给的有租金,再加上粮食直补,头痛脑热的看病全部给报销了,一年下来的收入我一个人是用不完的。我这吃的喝的都是自己种的,菜、肉、酒、粮基本上不用出钱买的。孙子们逢年过节回来,我还能给发些红包。”

的确,张本万目前的收入除了共产党给的,自己自力更生的全部用于自己消费和顾盼两个女儿,特别是吃的猪肉和粮油从来没出钱买过。他回忆说:“5年前,我给孙子们的红包是50元,到现在一个娃一次给一个红包是200块!”

党的政策好 我都想活到100岁

张老汉一生勤劳朴实,好强的他也想人有他有。今年70岁的他一刻都闲不下,喂猪、烧酒、栽枇杷、种芝麻、油菜,盘菜园子……他思想好,靠着自己的勤劳的双手一步步把日子过的丰衣足食。听力三级残的他,在镇村两级的帮扶下,动力不减,在自强不息中生产生活。

每年他喂的猪、收菜籽芝麻压榨的油,除了自己吃外,还要照顾两个女儿,分给她们些。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也想过的比别人好,更不想让别人笑话。他还说:“共产党给我的钱,我心里也有数,我也想人有我有,自己如果没有了,我是不想给共产党添麻烦。当下身体除了听力差点,其他还好。干些农活锻炼着对身体也有好处,一直干到身体不允许、干不动了为止。”

谈及对未来生活的期许时,张本万老汉说:“跟着党走,遵从政策,自己能干多少干多少,也给后人减轻点负担。现在政策这么好的,我都想活到100岁,看看社会发展!看着子孙们幸福生活,我也很满足了!”(李晓英)

 

蜀河战区:凝心聚力 共谱脱贫新乐章

蜀河镇辖22个村(社区)、148个村民小组、12141户38586人,镇域面积181.5平方公里。全镇共12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134户13264人,现在册贫困户2256户6408人,2018年拟脱贫872户3196人。年初,战区要求干群同心,聚焦脱贫攻坚重点问题,完善机制,集中兵力,众志成城,打一场漂亮的脱贫攻坚战。

夯实基础,建好支部强引领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决定着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是否畅通。今年以来,蜀河镇注重强化党建引领,助推脱贫攻坚。年初村“两委”换届,镇党委提前部署、严把关口、强化宣传,充分发挥能上能下机制,着力选出能力强、品行高、威望好的带头人,勇挑大梁,带领群众实现脱贫致富。为了使新上任的村“两委”干部能尽快进入角色,发挥作用,镇党委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每月举办培训不少于两次,从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廉政建设、业务知识等方面全方位组织学习,教育引导村“两委”干部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新时代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

各支部积极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凝聚发展合力。扎实推进村社合一,按照“短期保脱贫、中期稳增长、长期能致富”的思路,积极引导群众发展以养殖业为主的短期产业,以中药材为主的中期产业,以拐枣、油牡丹为主的长效产业;做实有组织劳务输出,支部充当劳务“中介”角色,与镇内外企业衔接,有针对性的进行劳务输出,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兴办新社区工厂,解决移民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着力开发旅游资源,引导贫困户参与旅游发展事业,解决贫困户农产品销售问题,为贫困户多渠道增加收入。

咬定目标,加快脱贫步伐

2018年初,县下达我镇2018年搬迁任务606户2018人;危改任务238户,其中维修加固115户,原址重建123户;道路建设任务10条26.7公里;饮水工程12处;卫生室建设3个。

狠抓“两房建设”。全镇集中安置494户1528人,兰滩集中安置点已全部入住,施家沟、三官(五、六期)集中安置点已完成摇号分房,正在入住。分散安置28户111人,已全部入住。危房改造238户已全部竣工入住到位。早筹划、早动工、保进度、保质量,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镇10条26.7公里村级道路路基工程已全面完工,其中2条5.8公里已完成硬化;12处饮水工程全部竣工,新修水塔8座,蓄水池50个,铺设管网全部到户;新建基站2座;3个村级卫生室已投入使用或即将投入使用。

智志双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今年以来,通过政策宣传、典型选树、乡风培育等途径,进一步消除了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意识,营造因懒致贫可耻、勤劳致富光荣的社会氛围,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以“三会两榜”为抓手,坚持培训会、点评会、评议会三会联动,强化教育引导,转变思想观念,提振脱贫信心;以“新民风”建设为抓手,健全完善“一约四会”,广泛开展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活动,破除陈规陋习,弘扬家庭美德,建树新风正气;以评选道德模范、脱贫致富标兵为抓手,以身边人、身边事引导群众树立自主脱贫意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各方参与,构建大扶贫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攻坚,各方参与是合力。”自年初以来,蜀河镇充分调动镇域内各单位、企业、社会人士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发参与脱贫攻坚,积极帮扶贫困。

“万企帮万村”活动开展以来,辖区内企业积极参与帮扶。旬阳县明文油脂有限公司、旬阳县恒发石材进出口有限公司等企业对所包联村进行资金、物资帮扶,并吸纳贫困户到企业务工,从根本上改善贫困户的收入状况,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

爱心超市创办以来,不仅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也为社会力量扶贫帮困搭建了捐助平台。旬阳县农商银行蜀河支行、社会爱心人士张顺文等积极捐赠物资。9月初,蜀河镇组织“助力脱贫攻坚爱心捐赠”活动,与会企业、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现场募集爱心捐款共计七万余元。(郭珊)

 

铜钱关战区:提振各方力量 合力攻坚克难

铜钱关战区注重建强“四支工作队”,培育“四好脱贫户”,提振各方力量,形成合围之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强化培训,打造一支素质高的工作队和一批懂政策的脱贫户,攻坚路上出奇兵。针对在政策方面干部应知应会、群众应懂应讲上存在干群“两张皮”现象,一方面少数干部“不懂三农、不学政策、不会帮扶”;另一方面则是贫困户“只说党的好政策,胃口调的高,讲蛮的;多的记不住,一口讲不清,说胡话”,对实际工作形成阻力等现象,将干部的扶贫业务技能培训放在首位,充分利用周例会、干部讲习所、远程教育等有效手段,及时传达学习省、市、县相关脱贫攻坚方针政策,由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主讲业务知识,对镇内及县直包组联户干部集中培训。同时,编印脱贫攻坚应知应会政策手册下发到干部手中,随身携带,切实提高实战实力,增强扶贫工作本领。对贫困户则加大政策宣讲力度,实行入户宣讲与大会宣讲相结合,择重点顾全面,因户因人,讲清政策,使高胃口知“有”而止,从而降低了矛盾发生率,提高了政策知晓率。

创新机制,锤炼一支作风硬的工作队和一批讲新风的脱贫户,“志”“智”双扶见实效。作风硬,脱贫赢。该镇始终把作风建设贯穿始终,以机制创新为保障,切实解决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作风不扎实等问题。严格执行《铜钱关镇2018年度脱贫攻坚考核办法》和《铜钱关镇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镇村干部包组联户实施办法》,将脱贫攻坚与年度目标考核相挂钩。干部每月至少入户一次,按照“三看三问三解一通报”(看帮扶对象、看房屋状况、看产业发展;问经济收入,问发展之需,问“八个一批”;解政策疑虑,解实际困难,解等靠之疫;每月一通报干部入户情况的工作要求,工作上讲究“常、长”,以入户为保障,以底子清、情况明为基础,确保精准帮扶、精准施策,用真帮实联提高群众满意度。

为了解决好部分贫困户等靠要严重、甚至“我是贫困户我怕谁”、非贫困户恨贫困户等不良怪象,镇上出台了村级评先进、评后进、评干部、评党员、评积分“五评”工作办法,每季度举行一次村民大会,充分发挥村民自治,通过道德评议评出先进、后进,分别予以表彰和转化。村民对村支委会、村委会、监委会、道德评议委员会和驻村工作队、村四职干部及在家党员实行无记名测评投票,结果纳入年度考核;对全体村民按照“十星”标准评出积分,并在爱心超市兑换奖品。此举极大鼓舞了全体群众参与脱贫攻坚和村民自治的积极性,使全镇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务实求真,塑造一支打硬仗的工作队和一批换面貌的脱贫户,追赶超越创佳绩。“两房、产业、基础设施”三大建设是脱贫攻坚中的三大硬仗,也是容易出现“硬伤”的地方。该镇始终紧抓不放,实行盯户盯人,夯实工作责任,实行月报制,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打硬仗中锤炼过硬的干部队伍。在产业发展方面,坚持“党支部+X+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和长、中、短“三效”协调发展之路,提升市级园区3个,培育县级园区3个,建设加工、销售企业6个,短期产业抓以生猪、土鸡、白山羊为主的养殖业和以野菜、土豆、甜杆酒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中期产业抓五味子、黄花菜、猕猴桃、魔芋等;长期产业突出抓好油用牡丹、拐枣、青竹。入秋以来,已新建油用牡丹园1000余亩,拐枣建园如火如荼。在两房建设方面,全镇移民搬迁任务1308户全部安置到位;危改58户已完工,入住率100%,资金全部兑付到位。在设施建设方面,4个村7条22.3公里水泥路路基工程全面完成,5个村18处饮水工程完工15处,电网改造完成99.63公里。群众在三大硬仗中得实惠,使旧貌换新颜。

引商带贫,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和一批能致富的脱贫户,合力开辟小康路。充分发挥生态绿色之镇域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合作社培育力度,按照“两降两服”(降低农户生产风险、降低企业投入风险;服务农户产业发展、服务企业发展环境和项目建设),助推企业发展。实行“企、社、户”对接,逐步确保一户一企,订单生产、保底收购,达到收入稳定,稳定脱贫。目前,新引进建成的拾金子农业有限公司、尚都绿源食品有限公司、守望农业有限公司、海楼山生态游公园、秦楚鹿苑、铜钱里酒坊等企业已流转土地、林扒3500余亩,带动贫困户300余户,还脱贫攻坚于市场引领,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着眼大扶贫、奠基大振兴,实现脱贫奔小康。(李良银)

【责任编辑:邓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