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桑园村是典型的贫困山区自给自足型自然经济形态,贫困家庭多,集体经济薄弱,基础建设滞后,缺乏传统特色产业。面临着主导产业覆盖度不高、贫困户短期脱贫与长期增收难统一、培育优势产业与发展特色产业难兼顾三大矛盾。贫困户缺劳力、缺技能、缺资金、缺市场、缺信心五大制约产业扶贫短板。白桑园村新一届村"两委"和驻村干部找准贫困根源,探索“1+1+2”产业扶贫模式, 破解这一难题。
当前,正值秋冬产业发展布局的黄金季节,白桑园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产业运动”,呈现出秋日胜春辉的火热景象。
产业发展对症开方。为解决因地适宜发展长效产业问题,作为包帮单位的县政府办与镇政府多次实地考察会商,联系县农林部门组织研判,驻村干部和村“两委”成员通过走访乡村能人、产业大户、田间地头作业实验,申报适合当地生长且保产的拐枣、油用牡丹、果桑、黄花、金银花、土豆、红薯等产业用苗。
产业发展精准滴灌。驻村干部和村"两委"一班人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扶贫新模式,组织研判“1+1+2”产业发展模式(即:村有一个集体产业,户有一个稳定产业,贫困户有一个兜底产业+长效产业)。及时召开村民大会,宣讲各项产业奖补政策,逐户逐地规划,按劳力强弱、技术特长、土地远近分配,因户施种,不搞漫山遍野。杜绝盲目种植和“发烧”种植,确保种植成活率、收成率、见效率、长效率。
产业发展靶向帮扶。种苗发放到户后,驻村干部及村组干部按照帮扶片区逐户落实数量栽植和技术栽植,劳动力不足的贫困户由驻村工作队买单栽植,及时邀请县农技中心干部到村培训栽植技术,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到田间地头从挖窝到施肥“一条龙”式服务,确保栽植面积和种植技术双保险,达到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收入。
白桑园村通过“1+1+2”模式,有效实现扶贫产业“长中短”有机结合。目前,组织300余户1000余人,已栽植油用牡丹500亩、黄花100亩、金银花100亩、土豆100亩、红薯200亩、果桑100亩,同时,正在建设一个千亩拐枣产业园,为全镇产业扶贫奠定了基础。
- 上一篇:铜钱关战区用脱贫质量见证工作成效[ 10-26 ]
- 下一篇:石门战区:盯住脱贫目标动真碰硬见实效[ 1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