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快报(第三百二十一期)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9-26 16:00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2018年第96期(总第三百二十一期)

旬阳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2018年9月25日

 

导读:

石门战区:深化“三新扶志”提升脱贫成效

双河战区:“444模式”兴产业稳增收

 

石门战区:深化“三新扶志”提升脱贫成效

石门镇木瓜村,是旬阳县七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建档立卡贫困户163户529人,贫困比列接近50%。初秋 ,走进木瓜村,满山的烟草、林果、药材……岁丰年稔,繁忙兴旺。

坚定信心发展产业“撑起这个家”

黄万珍,远近闻名的务烟户,也是木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她一双子女,长女脑瘫,生活无法自理,儿子大二在读,丈夫、公公相继患病去世,留下年迈的婆婆需要照顾,生活贫困。经过镇村干部多次上门交心谈话后,她走出悲痛,渐渐燃起新的希望。

此后,她主动参加产业技能培训,连续两年栽烟30亩,水稻2亩,养殖繁育母猪2头,每年能下2窝20多头仔猪,靠着这些种植养殖业收入,黄万珍底气十足的表示“有党的好政策、好干部,我个人勤快点辛苦点,一定要撑起这个家!”

据介绍,木瓜村按照中长短期产业结合的原则,编制了产业到户规划和三年产业、中长期规划。短期发展以烤烟、中药材、畜牧养殖等产业为主。种植烤烟面积70亩,养猪153头,养牛24头,养羊257头,养鸡1785只,土蜂560箱,计划年底再增加600箱;长效产业栽植拐枣1007亩、魔芋200亩、茶叶500亩。

立足长远持续增收“给娃说个媳妇”

29岁的周明登,是个因房致贫的搬迁户,已按政策集中安置。但年迈多病的老人,却让他不忍离家外出。

“周明登屋里就他一个儿子,也么说媳妇,他出去务工,老人就没人管了”村主任孔祥礼介绍,“像周明登这样吃穿不愁,住房不愁,发展动力足,致富愿望强烈的,村上就引导鼓励他们立足长远、立足本地,发展种植养殖业,实现稳定增收”。

经过考察,周明登选定养殖业,开办齐兴众养殖场。如今,周明登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养殖乌鸡200余只,野鸡50余只,养黑猪10头,订单销售与定点收购保证年也收入稳定在四万元左右。“现在我们老两口啥都不愁,眼下啊,要抓紧给娃说个媳妇,这日子就过成了!”周明登的母亲笑吟吟道。

如今,木瓜村成立齐兴众、春满园、蜜之源、百福祥等专业合作社4个,带动全村147户453人脱贫致富。

技能培训转变观念“一家人在一起”

吴善强,64岁的老党员,热情健谈。聊起家人时,他难掩伤感。家里三辈六口人,平常就老两口在老家,一家人聚少离多。

谈及原因,吴善强摇头:“屋里都靠娃在煤矿打工,下苦呢!娃念书少,没技术没胆子,不敢搞产业”。说完起身,接着说“这两年,不怕了!镇上请的技术员到各户示范指导,联系收购销售。屋里3头猪,4亩魔芋,1.5亩水稻,6亩拐枣,2亩苞谷,都能变钱!在农村,只要勤快,一样赚钱!一家人在一起,才像个家!”

目前,木瓜村围绕“三新扶志”创新机制提升增收致富能力,借助外出能人大户带动全村转移就业50人,自主创业2人,公益安置3人。积极发展村社合一,带动贫困户56户发展产业,增加贫困户产业分红收入。积极对接联合开展技能培训掌握各类劳动技能,增加创业就业机会,受益群众近400人次。同时,发放贫困户贴息贷款,启动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管理,促进产业发展,稳定群众增收。( 李兆娟)

 

双河战区:“444模式”兴产业稳增收

产业增收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保证。双河镇坚持“长中短”相结合,因势利导发展优势产业,按照“川道循环种养、缓坡特色建园、中高山林经济”的区域布局,建成光伏发电500千瓦、稳定烤烟3000亩,发展软籽石榴、稻田养鱼、油用牡丹、黄花菜各2000亩,栽植拐枣1万亩。

四种模式覆盖

综合种养模式。经试点成功并全面推开,在西岔流域建成稻鱼综合种养基地。已在马家、卷棚、早阳等村实施稻田养鱼1080亩。综合种养充分发了稻鱼共生互利的作用,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化肥、农药等投入消耗,提升了稻、鱼的品质,达到“一水两用、一地多收”的效果。

立体间套模式。在沿河两岸的缓坡旱坪建立千亩软籽石榴果业基地。已在高坪社区、望月、马家等8个村规范栽植软籽石榴1082亩,多数已开花始果。科学推行“核桃+黄花菜、石榴+黄花菜、拐枣+油用牡丹”等间套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立体互补。

稻油丰产模式。巩固提升全镇6000亩优质大米生产基地,持续完善水利设施,推广良种良法、机耕机作,推行稻油一体化,依托“绿富地”农业园区,拓宽营销渠道,打响双河优质大米品牌。

高效农业模式。以提质增效为核心,巩固扩大烤烟种植面积,建立3000亩优质烤烟基地。依托能人大户,培育职业农民,巩固壮大魔芋、红苕、中药材、畜禽养殖等传统产业,推动形成“一村一规划、一户一特色”的产业格局。

四大体系支撑

组织带动体系。坚持“镇主导、村主体、企业带、户参与”的发展思路,建立帮扶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完善考核制度,确保产业建设的全过程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

政策投入体系。用好用活扶贫资金,严格落实产业奖补政策,发挥扶贫互助资金协会作用,鼓励社会资本融入参与,多渠道、多方式解决产业建设的前期投入问题。

技术服务体系。聘请种苗供应方技术人员、邀请市县农林水部门科技专家、指派镇农业站专技干部,由三方人员组建成立产业建设技术服务团队,实时跟进产业建设中的技术指导、现场培训、督促管护工作。

加工营销体系。依托隆科园区的企业效应,抓好产品的推介、包装、认证、销售;借助省环保集团等单位帮扶力量,积极拓宽销售渠道;鼓励发展电商服务,推行农产品网上营销。

四种机制保障

集体经济撬动。突出村社主体地位,由村集体成立合作组织,以租赁或入股方式流转农户土地,吸纳区域内群众全部参与,集中进行经营管理,根据生产过程需要适时组织发动、推进实施。

新型主体带动。依托隆科农业园区等新型经营主体,签订三方合作协议,解决前期建设投入、稻种鱼苗供应、生产过程服务和兜底销售问题,实行订单生产,合同收购,保障村集体和参与农户的利益“零风险”。

统一协作拉动。坚持统一建设施工、统一供种供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促进村社、园区、农户三方的良性互动和共享共赢。

群众参与互动。通过流转土地、资金入股、务工劳作、参与分红等方式带动群众增收,多渠道的增收方式保障了农户稳定受益脱贫。 (胡远明)

【责任编辑:贺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