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镇贫困户努力生活的样子,很美

作者:刘其婷 发布时间:2018-08-21 08:54 来源:石门镇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王安芳,41岁,石门镇谌家院社区在册贫困户王生学之女,1999年远嫁重庆。王生学早年丧妻,女儿远嫁后他和35岁的多重残疾儿子王安林相依为命。

随着王生学年龄的增大,身体也大不如从前,照顾自己都有些力不从心,更何况还有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需要人照顾,孝顺的王安芳不忍看到养育自己的父亲和一母同胞的残疾弟弟孤苦无依。不顾丈夫的反对,2007年毅然带着不到一岁的女儿回到父亲和弟弟身边,开始了迄今为止为期11年的照顾父亲和弟弟的生活。

“你一个人撑起一个家,会不会觉得很辛苦、很累?”我这样问她。“要说不累是假的,但是我宁愿自己苦一点,也不想让父亲和弟弟受更多的苦,再说了现在国家的政策好,我父亲和那残疾的弟弟还有正在上学的女儿,都享受了国家的优惠政策。今年在干部的帮扶下我养了三头猪,种了两亩水田,我还计划栽植几亩拐枣,就这几天我要把地收拾出来,等拐枣苗子来了,就能直接栽进去了。”王安芳满是感激,对于自己家里享受的一系列政策如数家珍,对今后的发展也充满了希望。

很显然,她的态度出乎我们的意料,我原本以为她会抱怨命运的不公,会抱怨爱人对她的不理解,会抱怨生活的种种不如意。不曾想,她竟是这般的坚强,在她的言谈中我竟然没有感觉到丝毫的消极态度。谁说女子不如男?谁说养儿才能防老?

突然间,眼前这个瘦弱的女子在我眼里变得高大起来……

魔术师,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在石门镇谌家院社区,提起储春旺,大家都称他为“牛”一样的劳力。这其中的缘由到底是为何呢?

今年51岁的储春旺干起农活来跟三十几岁的青壮年劳力比也毫不逊色。走进储春旺的家,在道场边就有三个猪圈,走进一看,好家伙!居然养了6头猪!然而除了养猪,他家的牛棚里3头牛看上去肥壮有力,院子里还有30只土鸡在觅食……据储春旺自己描述,除了短期的养殖业,他还栽了15亩的油用牡丹,种了13亩的玉米杂粮以及3亩的优质水稻……

一个普通的农户能将产业发展的如此之旺,实在令人钦佩。当问及他产业发展的秘诀时,这个朴实的庄稼人搓着他那因长期劳作长满老茧的手坦白道:“这很简单呀,我就是合理的利用了咱们的土地和自然条件,让它们‘帮’我发展产业,‘帮’我挣钱,我的俩孩子都还在上学,妻子身体也不好,好在有国家的好政策,孩子上学有补助,发展产业除了自己得实惠外,国家还有奖补政策,但是咱也不能光靠国家不是,主要是要靠自己努力呀,虽然我没有外出务工,但只要人勤快,黄土变成金,我的这些产业给带来的财富也不少呐!依靠着它们我觉得我今年就可以顺利脱贫啦!这日子呀越过越有奔头了。”

不由的感叹,这储春旺是学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髓了。

在2018年第三季度道德评议上,储春旺被评为谌家院社区勤劳致富典范,奖励爱心超市积分40分。

浪子回头金不换,决战贫困不怕难

2017年有次走访贫困户的时候,在谌家院社区八组陈贤兵的家中,发现已经50岁的他依然住着一间半的土坯危房,整个人看上去毫无上进之心也没有脱贫之意。

了解得知,原来在2016年他受过很大的打击,他用自己仅有的1.5万元积蓄投资种了5亩魔芋,本来想着靠这个发家致富,没想到一场天灾将他的希望尽数毁灭。认为贫穷是命无法改变,从此一蹶不振,日渐消沉。

针对陈贤兵的情况,帮扶干部从扶贫扶志着手,并积极为他争取产业发展贴息贷款和奖补,鼓励他重新站起来。经过重重的思想斗争,陈贤兵决定再与他所谓的“穷命”博一次。他先是租了0.7亩的水田,栽植了极具本地特色的“十眼”莲菜。接着他计划发展稻田养鱼,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便将自己1.68亩的旱地改良成水田,看着自己的水田顺利的插上秧苗,笑容爬上了陈贤兵带着汗珠的脸,那笑容充满了希望……

陈贤兵的家庭情况符合享受交钥匙工程住房条件,包帮干部建议他申请交钥匙住房,不用交钱免费入住,这是何等的好事!

然而他的回答却令人意外:“谢谢您的好意和关怀,我觉得自己现在的日子过得还可以,还有比我更需要这房子的人,让给他们吧,容我再奋斗个两年,我要靠自己的努力建一所房子,那样心里更踏实。”陈贤兵笑着说,有些害羞的挠挠头。

在石门镇,像王安芳、储春旺这样始终坚持孝老爱亲、勤劳致富的人还有很多,像陈贤兵这样通过扶贫扶志重燃希望的人也有很多。在深入践行新民风建设以来,惠及了全镇12个村862户在册贫困户和740户已脱贫户,通过道德评议和扶贫扶志,淳朴的民风更是得到了很好的发扬,现如今已是蔚然成风,成为脱贫攻坚道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责任编辑:贺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