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快报(第三百一十一期)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31 13:55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2018年第86期(总第三百一十一期)

旬阳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2018年8月28日

 

导读:

金寨战区:珍珠村披荆斩棘迎难而上破解深度贫困

棕溪战区:合作社成为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铜钱战区:“村评积分+爱心超市”扶贫又扶志

 

金寨战区:珍珠村披荆斩棘迎难而上破解深度贫困

看着一条宽敞整洁的通组水泥路从自家门前穿过,金寨镇珍珠村70多岁的老党员郑世财乐得合不拢嘴,“从前泥一身土一身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珍珠村位于金寨镇大金河上游,地处偏远、山大人稀,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338户1088人。建档拉卡贫困户217户643人,贫困发生率达到59%。其中已脱贫88户294人,在册贫困户130户356人,2018年计划脱贫42户170人,是全县七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面对贫困体量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返贫风险高的实际,深度贫困村的脱贫攻坚道路充满了荆棘和不可预料的困难。金寨镇珍珠村从党建扶贫“强穷村”、基础攻坚“改穷基”、产业扶贫“调穷业”、合作互助“兴产业”和社会扶贫帮民困入手,力争如期脱贫。

党建扶贫“强穷村”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今年以来,金寨镇调整人员分配,由镇党委书记亲自担任珍珠村的包联领导,制定了脱贫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主动汇报争取项目,加快改变珍珠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调动党员干部积极性,激发贫困户脱贫的主动性,深度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工作走在了全镇前列。

村“两委”换届之时,珍珠村选优配强班子成员,推选出90后返乡大学生任村主任,吸纳产业大户、致富能手、女性干部这些“能干人”到村党支部,配备村级后备干部,村“两委”年龄结构进一步年轻化。大力推行“党支部+X+贫困户”模式,党支部发展大户、建立园区、成立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代养回购等方式,把贫困户“+”进产业链,让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东岔口60岁的贫困户柯善山就是其中的受益者。柯善山家有2口人,因病致贫,常年只能在家务农,收入勉强度日。自从加入村合作社后,他们两口子农闲时就近在合作社务工,一天能收入200元。第一书记根据柯善山有文化、会骑车的实际情况,将其推荐选聘为交通安全劝导员,有了稳定的收入,日子如今也变好了。

基础攻坚“改穷基”

随着一阵阵鞭炮响,金寨镇珍珠村党群服务中心正式启动开工。“村级活动室作为群众学习交流的场所,是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主阵地,我们从活动室改造入手‘改穷基’,”珍珠村村支书吴清龙说道。

道路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对住在珍珠村草坡附近的130来户群众来说,路通了,200多亩的烤烟将要变成一张张“红票子”了。

65岁的贫困户卢纪明是“安康市最美家庭之星”,也是被珍珠村评出的自强自立、孝老爱亲的脱贫攻坚典范,更是一些贫困户思想脱贫“脱穷志”的学习榜样。几年前,卢纪明和妻子多次组建家庭,义务照顾着6个老人、收养了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最多的时候他们家有11口人。如今家里虽然只有5口人,但主要收入还是靠栽烟。对他们这样的有老有小的栽烟户来说,路是最大的问题。

往年,每到收烟的时候是卢纪明最高兴,也是最犯愁的时候。喜的是烟叶丰收,愁的是烤烟运送。今年,路通了,卢纪明的肩膀也得到了“解放”。“车能直接开到地跟前了,省了不少劳力”,卢纪明说道。

对村四组的群众来说,吃水一直是个大问题,集资投劳花费太大,水质又得不到保障。如今靠着脱贫攻坚政策,县水利局设计人员多次深入人迹罕至之处寻找水源、检测水质、选址勘测,最终在黄龙洞选取水源,解决了吃水问题。看着家里通上了自来水,珍珠村四组的惠明成高兴地逢人就说,“我们现在也吃上‘神仙水’了,这条挑水的扁担可以光荣下岗了”。

到目前为止,珍珠村已建成5座高位蓄水池和4座净化池;硬化三条通组道路总长7.6公里,目前基础工程已完成80%以上;帮扶单位市公安局积极协调,在珍珠村三组新建800M/4G移动基站1座已竣工,投入使用;修建产业路6.6公里,正在施工;水毁道路修复工程已经全部完成。争取建设300KW村级光伏电站,目前已完成立项报告、项目确认、编制方案、实地选址等前期工作,待省市发改部门批复备案后,即可实施;村级活动室预计9月初主体完工。

产业扶贫“调穷业”

“要想脱贫,没有产业是绝对不行的,产业太单调也是不可取的”,珍珠村联村领导说道。针对村情实际,珍珠村按照“一村两三品、一户两三业”的发展模式,短抓烟草和畜牧,中抓魔芋、食用菌和中药材,长抓光伏、拐枣和五味子。当年发展烤烟650亩,养殖生猪700头、养鸡6000只。

以庆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主带动130户贫困户种植魔芋1300亩,发展木耳500架、香菇200架、中药材500亩。以红岩槽百亩拐枣栽植示范点为抓手,在全村范围内栽植拐枣1000亩,组织输出劳务用工190人次,达到“户户有致富产业、家家有增收门路”的要求。

“家乡这两年变化太大了,加上父母年龄大,外出打工我也不放心,就决定在村上发展”,珍珠村24岁的惠远军说道。惠远军初中毕业,勤奋好学积极参加村上组织的各种实用技术培训,今年种了2亩拐枣、7亩小麦、12亩玉米,还养了14头牛。如今的珍珠村到处都是群众忙忙碌碌的身影,见不到一个闲人。

合作互助“兴产业”

杨后兵是珍珠村二组的贫困户,每年七、八两个月,他都要从务工地返乡,回家与妻子一起到歪头山、仙花洞等地采摘南五味(野生),有上万元的收入。全村每年群众自发到山上采摘五味子,能增收十余万元。

珍珠村因海拔较高,适宜五味子生长。驻村工作队通过深入调研,决定在全村大力引导发展五味子,并制定了“三步走”计划。首先动员有发展意愿的村文书刘廷友注册成立了“旬阳县贞友缘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前期项目规划、宣传动员。其次建立产业园区。经过深入发动,按照“以奖代补”的政策,落实产业奖补资金,对种苗给予补助,落实种植面积360亩,并在二组长槽建立了200亩的“珍珠村五味子示范园。再次是学习考察,掌握技术。8月24、25两天,第一书记带领村“两委”干部,风尘仆仆地来到湖北省郧西县优品五味专业合作社,学习考察位于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小新川村的五味子种植基地、苗圃,详细了解五味子的栽种技术、田间管理和市场行情。考察地海拔高度、气候条件、土壤土质与珍珠村十分类似,更加坚定了发展信心。

目前,珍珠村已经成立了郑昌艳家庭农场、庆隆魔芋种植合作

社、贞友缘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枫宁农业有限公司、扶贫互助资金协会五个合作互助组织。有三分二的农户根据家庭实际加入了合作组织和互助资金协会,大力发展烤烟、养殖、魔芋、光伏、拐枣、五味子、花椒产业以及小额信贷,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亲戚”帮扶解民困

近日,珍珠村190户贫困户收到了“亲戚”们送来的夏日礼物,每家一台电扇。

“他们自己掏钱给我们买电扇,我们这些老汉不会安装,他们安好试好才算放心”,珍珠村贫困户谭道荣说道。谭道荣口中说的“他们”,就是市公安局结对帮扶的民警。

“一季度的时候,市公安局帮扶民警还自费为70余户贫困户买了米面粮油”,珍珠村村主任刘安说道。

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市政府副市长、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杨尚伟联系包抓珍珠村,市公安局为帮扶单位,并且是市派旬阳的牵头单位。市公安局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加大项目资金争取。

目前,落实村卫生室改建、体育活动场地建设和新民风建设项目补助资金29万元,出资5万余元制作新民风户外宣传牌10处,协调市铁塔公司投入资金20万元迁建移动基站1座,争取市住建局“亮化工程”50万元,沿公路主干线安装太阳能路灯125盏。通过多方努力,累计为珍珠村争取落实各类项目资金300多万元。旬阳县公安局在珍珠村建成了交通安全劝导站,选聘公益性岗位3人。驻村干部用力、帮扶民警尽心,严守驻村工作纪律,按照一月一次的要求,入户真情帮扶,群众好评如潮。(徐以勤 王青青)

 

棕溪战区:合作社成为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我的8亩地租给了合作社,每年租金800块钱。再加上我在合作社里干活一天100块,我媳妇给工人做饭一天40块钱。今年我们两口子在合作社挣了1200块!”敖家河村四组贫困户王久生算起了今年的收入账。

像王久生一样的贫困户,敖家河村共有10户加入了“旬阳县晓英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丁晓英介绍,合作社自2017年成立以来,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推行“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坚持走自身发展与帮扶并重的路子,主要从事烤烟、拐枣、魔芋种植和产品加工等,不断发展壮大“三大”产业,吸纳贫困户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务工,探索群众持续增收的路子。

产业一:建成100亩优质烤烟示范基地

二组贫困户吴守富,右手残疾,只剩下一个大拇指和一个拳头。他一边挑烟,一边讲述加入合作社的过程,“我今年栽烟30亩,合作社可是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负责人丁晓英多方协调,帮忙流转土地30亩,免费拉通烤烟生产用电1400米,统一提供烟炉、肥料等物资,定期进行技术指导,今年烤烟长得好,预计收入15万左右”。

合作社根据当地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大片土地撂荒的实际,在吴家坡与13户签订了租地协议,共租地120亩,通过深翻细作,建成优质烤烟示范基地100亩,采用“采烤一体化”新技术,邀请技术人员现场指导,预计产量30000斤,产值50万元。合作社坚持自身发展和示范引领相结合,带动贫困户5户,发展烤烟50亩,实现群众当年有收入。

产业二:推行林下套种魔芋模式

魔芋由合作社统一购买,以半价提供给贫困户,并免费进行技术培训,年终按照不低于市场价进行统一收购。合作社先行先试,投资10万元建成30亩魔芋育种基地,带动贫困户5户发展魔芋8亩。

四组贫困户吴仕满,种植魔芋1亩,合作社提供魔芋种子300斤,他本人在合作社务工,负责翻地、种魔芋、除草,在家门口挣钱。从《旬阳县晓英合作社工资发放单》中显示,截止7月底,吴仕满务工17天,领取工资1800元。

2017年底,丁晓英取得了初级职业农民资格。通过外出参观培训,结合当地海拔、气候、土地等实际,推行拐枣林下套种魔芋技术。丁晓英隔三差五都要到魔芋地察看生长情况,她介绍:“魔芋喜阴,适合半阴半阳地块,光照每天不超过6小时,油沙地、带有夜潮土最适合魔芋生长。”通过实践,拐枣林下套种魔芋技术,一是有利于拐枣管护,二是适合魔芋生长。下一步,根据拐枣栽植的地块土壤和光照情况,由合作社提供魔芋种,全村2000余亩拐枣与魔芋实行套种,实现拐枣挂果前群众有收入。

产业三:带动全村发展拐枣2200亩

按照“一镇一主导、一村一产业、一户一特色”的产业发展思路,坚持长中短相结合,实现群众持续增收。自2016年以来,通过合作社示范带动,全村共栽植拐枣299户、2230亩,达到户均6亩拐枣。其中贫困户148户、1175.4亩,实现在册贫困户全覆盖。推行“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推行抱团发展,组团销售,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由合作社统一提供市场服务,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日常管护,走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化的发展路子,2017年底合作社收购拐枣2.1万斤,进行统一销售,为群众节约了成本。

下一步,合作社将做强做大,今年新栽拐枣500亩,实现拐枣面积3000亩,着力打造“棕溪拐枣第一村”。合作社坚持走产品加工路子,计划新建烘烤炉2座,进行拐枣初加工,有利于保管和销售,为群众持续增收奠定坚实基础。(陈品)

 

铜钱关战区:“村评积分+爱心超市”扶贫又扶志

“没想到把家里收拾干净,养些猪和鸡就能评得20分,这样的好事,看来以后要继续干。”铜钱关镇双河村村务公开栏前的好几个村民,一边查看自己的村评积分情况,一边笑容满面地讨论着下一部怎样继续增加自己的积分。

“村民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取’积分,一分等于一块钱,凭借积分可换取爱心超市里的物品,多劳多得,大家都很积极。”双河村第一书记王安平说道:“现在村民参加村五评活动,技能培训等扶贫活动积极性特别高,以前喊破嗓子也来不了多少人,现在想着多得一些积分,多换一些生活用品,不用喊主动就都来了。”

该镇在年初以来,积极开展“村评积分+爱心超市”探索,群众通过自主发展、种养劳动、改善家庭卫生、参与村集体扶贫活动等来获取积分奖励,凭积分到爱心超市换取‘等额’生活日常物品。目前,这种“村评分、月积分、月兑换”链接爱心超市的运行方式已在全镇17个村深入推广,已经有效激发了、并将继续激发群众“比着干”、“争着干”的内生动力,为脱贫攻坚增添内在活力。

同时,广大扶贫干部不光停留在提供政策帮扶,用实际善举,积极开展社会扶贫“爱心超市扶贫项目”公益捐款活动。截至目前,已募集爱心捐款共计3080元。所募集资金将依据村人口基数,合理分配到各贫困村“爱心超市”,用于下一步添置各类兑换品,为爱心超市的后续运作提供了有效的资金保障。

据悉,为引导贫困群众摒弃“等、要、靠”惰性思想,让他们认识到脱贫关键要靠自己,燃起主动脱贫自身斗志和决心,从思想上拔掉“穷根”,铜钱关镇积极开展探索,利用村级“五评”+“爱心超市”有效平台,集社会爱心、聚脱贫之力,全力践行扶贫扶志拔“思想穷根”,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思想脱贫”攻坚之战做出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刘堂政)

【责任编辑:段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