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79期(总第三百零四期)
旬阳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2018年8月9日
导 读:
[学习落实] 贫困退出有关政策解答
【编者按】7月30日至8月1日,全省市县党政领导干部脱贫攻坚研讨班(省级行业部门领导干部脱贫攻坚培训班、市县扶贫办主任脱贫攻坚培训班)在省委党校举行。7月31日下午,省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程诗有就贫困退出政策进行专题辅导解读,为我们做好贫困退出工作把脉开方,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操作性。现予以摘编,供学习落实。
贫困退出有关政策解答
一、目标要求
(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2月12日在成都市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指出,“坚持目标标准。既不能降低标准、影响质量,也不要调高标准、吊高胃口”。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6月11日对脱贫攻坚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党中央确定的脱贫攻坚目标和扶贫标准,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既不急躁蛮干,也不消极拖延,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确保焦点不散、靶心不变。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确保不落一村不落一人”。
(二)稳定脱贫的要求
1、稳定脱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内容,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基础;
2、稳定脱贫就会大大降低返贫人口数量,是整体贫困人口生活水平高、稳定性、持续性好;
3、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贫困户利益连接机制不断完善,促进现代农民成长、现代农业发展、富裕农民比例大。
(三)扶贫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1、精准识别
(1)信息不对等;
(2)未尽赡养义务;
(3)投机享受政策(医疗、教育、住建);
(4)恶意分户;
(5)工作不实不细;
(6)优亲厚友。
2、精准帮扶
(1)部分帮扶错位;
(2)部分产业单一化和同质化;
(3)产业帮扶带动成效弱,资金回报率低;
(4)帮扶队伍工作重心偏移;
(5)贫困户与非贫困户;
(6)贫困村与非贫困村;
(7)村“两委会”换届对脱贫工作利弊共存;
(8)档案资料不规范不完善。
3、精准退出
(1)收入不稳定或稳定性收入比例低,转移性比例高;
(2)安全住房未达到标准,包括质量、配套、补助政策;
(3)随意改变标准,包括“两超”危房改造方式;
(4)未退出户条件好于退出户;
(5)衡量退出标准有缺项;
(6)集体组织仅有法人主体,缺乏运营条件或经营不正常;
(7)个别2014年、2015年退出户有重收入,轻“两不愁三保障”的情况;
(8)镇级工作薄弱。
4、政策落实
(1)政策宣传不全面,不到位,知晓率低;
(2)精准政策执行因户、因人而异,兑现时效性差;
(3)慢性病签约、送教上门有形式主义倾向;
(4)产业、就业全覆盖落实不到位;
(5)个别农户住房安全有待持续监测;
(6)金融扶贫作用发挥不够;
(7)贫困户技能培训针对性差;
(8)带贫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
(9)后续帮扶措施不足,如搬迁后收入来源,增长条件,宅基地腾退;
(10)扶志措施效果差;
(11)政策落实的及时性、一致性和廉洁性仍需加强;
(12)基础设施维护工作要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
二、标准程序
(一)理清几个关系
关系一:识别、帮扶、退出的关系
关系二:贫困退出关系
关系三:贫困县退出省市县的关系
(二)贫困退出的标准和程序
1、贫困户退出
(1)标准
①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超过扶贫标准(看、听、查、询和核);
②有安全住房(危房变化);
③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送教什么);
④家庭成员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慢性病签约服务);
⑤有安全饮水。
(2)程序
①民主评议,初定名单;收集信息,核实认定;
②村内公示,申报乡镇;乡镇核查,确定名单;
③县级抽查,乡镇批准;上报备案,县级标注。
2、贫困村退出
(1)标准
①贫困发生率低于3%;
②退出村中脱贫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占全县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高于上年水平;
③有集体经济或合作组织、互助资金组织;
④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
⑤有安全饮水(所有农户);
⑥电力入户率达到100%(所有农户生活和动力电到村);
⑦有标准化村卫生室。
(2)程序
①民主评议,初定名单;收集信息,核实认定;
②乡镇公示,申报县级;县级核查,社会公示;
③市级抽查,县级批准;上报备案,市级标注。
3、贫困县退出
(1)标准
①贫困发生率低于3%;
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当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以上;
③通沥青(水泥)路行政村比例达到97%(所有村);
④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90%(所有农户);
⑤电力入户率达到100%(所有农户有生活用电、所有村通动力电);
⑥有安全住房农户达到97%(所有农户);
⑦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达到100%。
(2)程序
①县级自查;
②市级初审;
③省级审核(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座谈交流、抽样调查、实地核查、形成意见);
④专项评估。
(3)申报条件
①“两率一度”评估结果达标。精准识别率、精准退出率在95%(含95%)以上、群众满意度在90%(含90%)以上,且错退率不得高于2%、漏评率不得高于2%。
②90%以上的贫困村有村集体经济或合作组织、互助资金组织。村集体经济或合作组织、互助资金组织标准同贫困村退出标准。
③单项指标达到省级认定标准。主要包括电力、安全饮水、教育保障、住房安全、健康保障、交通保障、集体经济、贫困发生率等。
以上三类情况有一项未达标,县级不得申报,省级不组织核查验收。
(三)专项评估检查
1、内容指标
贫困县退出主要评估各县的综合贫困发生率,参考脱贫人口错退率、贫困人口漏评率和群众认可度三项指标,重点检查脱贫攻坚部署、重大政策措施落实、基础设施和公务服务改善、后续帮扶计划及巩固提升工作安排等内容。
(1)主要指标
综合贫困发生率,指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口、错退人口、漏评人口三项之和,占申请退出贫困县2014年底农业户籍人口的比重。综合贫困发生率高于3%的不得退出。
(2)参考指标
脱贫人口错退率,指抽样错退人口数占抽样脱贫人口数的比重。错退人口指收入没有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没有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建档立卡脱贫人口。
贫困人口漏评率,指调查核实的漏评人口数占抽查村(组)未建档贫困人口的比重。漏评人口指符合贫困识别标准但未纳入建档立卡的农业户籍人口。
群众认可度,指脱贫户、县乡村干部、县乡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及贫困户、一般农户等对脱贫攻坚政策、帮扶措施及成效、脱贫退出等认可、认账情况。
2、方式方法
专项评估采取抽样调查、重点抽查、村组普查、座谈访谈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村组和农户抽样,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关注贫困县退出的薄弱环节和工作的盲区、死角。50%抽查村、抽查户在条件较差、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偏远地区选取,50%在县内随机抽取。抽样户重点关注未纳入建档立卡的低保户、危房户、重病户、残疾人户、无劳动力户等群体。县均调查规模1500户。
对县乡村干部和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等进行座谈访谈,了解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政策措施落实、帮扶工作成效、后续帮扶计划和巩固提升工作安排等情况,调查对县退出是否认可等。
三、打赢打好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赢在目标,好在质量。赢的目标是到2020年底实现现有标准(两不愁三保障)下的稳定脱贫,消除绝对贫困;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消除区域贫困。好的目标是稳定脱贫,实现脱贫成效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聚焦目标和问题,当前工作中的重点是:
(一)认真研究脱贫攻坚工作的规律,将工作重心由精准识别转向精准帮扶和精准退出;
(二)产业和就业全覆盖,尤其是带贫、益贫机制的完善和贫困户就业能力的提升;
(三)要切实关注深度贫困县、村和特殊贫困群体;
(四)防止扶贫“福利陷阱”“悬崖效应”的出现;
(五)内生动力的挖掘和培养是稳定脱贫的根本所在;
(六)“四支队伍”的合力要进一步凝聚;
(七)要逐步建立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保障机制。
具体要把好六道关口,保证脱贫的质量:
(一)提高站位,把好思想关
1、要强化“脱贫在我”的担当;
2、要下定“干则必成”的决心;
3、要胸怀“计天下利”的格局。
(二)谋定后动,把好筹划关
1、要注重计划性,不盲从;
2、要注重针对性,不乱为;
3、要注重系统性,不迷茫。
强化统揽作用,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促进脱贫攻坚与地方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与民生改善、与社会治理协调推进,系统解决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区域性贫困问题;强化力量统筹,促进“四支队伍”协同发力,鼓励“三大帮扶体系”各展所长,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助力脱贫攻坚,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协调联动的良好格局;强化工作统筹,坚持解决贫困问题与巩固脱贫成果“两手抓”,明确当年重点抓什么、攻坚期内抓什么、脱贫之后抓什么,做到脱贫攻坚期内脱贫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项目,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
抓主抓重,把好帮扶关真帮实扶要体现到转方式上;真帮实扶要体现到补短板上;真帮实扶要体现到攻难点上。内外齐抓,把好效果关要从“面子”上抓,解决当下的需求;要从“底子”上抓,夯实增收的基础;要从“根子”上抓,清除贫困的病源。坚持把扶志扶智作为斩断穷根的根本之策,实现由“帮我脱”到“我要脱”“我能脱”的根本转变。办好各种类型的讲习所和农民技校,鼓励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招生力度,开展面向贫困群众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培训,帮助有能力、有愿望的贫困人口掌握一技之长。进一步加大精神扶贫的力度,用农民看得见、听得懂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把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不甘落后、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充分激发出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推广扶贫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通过多种渠道教育和引导服务群众,改变生活陋习,树立崇德向善、勤劳致富、勤俭持家新风尚。
实事求是,把好退出关要严格标准,确保脱的硬气;要严格程序,确保脱的服气;要严格评估,确保脱的有底气。真抓实干,把好作风关要变“简单说教”为“示范引领”;要变“蜻蜓点水”为“潜入海底”;要变“一暴十寒”为“久久为功”;
- 上一篇:脱贫攻坚快报(第三百零三期)[ 08-09 ]
- 下一篇:脱贫攻坚快报(第三百零五期)[ 0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