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78期(总第三百零三期)
旬阳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2018年8月7日
导 读:
棕溪战区:“四个聚焦”抓脱贫
双河战区:一线扶贫干部速写
铜钱战区:孙家坡村出了“985”大学生
棕溪战区:“四个聚焦”抓脱贫
棕溪战区紧紧围绕6个村2565人脱贫目标,聚焦队伍建设、问题整改、项目建设、特色产业等重点工作,切实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功夫,全力冲刺年度各项目标任务。
聚焦队伍建设,打造脱贫“铁军”
抓好日常培训,充分发挥“王院村党性教育基地”作用,培训党员干部600余人次。开展换届后村“两委”干部集中轮训,先后组织30名村党支部书记和第一书记到省外、市、县参加培训,陈分新同志在“学习《梁家河》·争当好支书”全省座谈会上进行经验交流。加强“四支队伍”日常管理,及时召开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专题研判会议,调整选派37名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群众信任的镇干部优化驻村工作队力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驻村工作队管理考核的通知》,严格“七严禁”纪律要求,打造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脱贫攻坚队伍。
聚焦问题清单,补齐工作短板
坚持“一周一安排、一周一清单、一月一督查”的工作推进机制,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督查到人。根据阶段性工作任务需要,给包联单位、个人下发任务清单或督办单,倒逼责任落实。目前,已下发任务清单9期。坚持边学边查边改边落实,对照中省市县反馈的216条问题,结合各村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按照“三单制”建立整改台账,严格时间节点,下发问题清单、跟踪落实、销号管理。目前,全镇需整改问题47条,已完成整改31条,正在整改有10条,需长期整改有6条。
聚焦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底气”
围绕脱贫目标推进重点项目,“两房”建设稳步推进,严格执行中省政策标准,易地扶贫搬迁紧盯“竣工率、配套率、入住率”,扎实推进安置建房、配套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任务,同步跟进产业项目和社区管理服务,确保按期入住。目前,已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09户510人,危房改造74户;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通村水泥路路基工程,已硬化道路6公里;铺设引水管道7.3公里,修建蓄水池7个;改造低压线路45.83公里,高压线路4.72公里,安装变压器9台;完成2个脱贫村卫生室新建任务。
聚焦群众增收,突出产业特色
按照“一镇一主导、一村一产业、一户一特色”的产业发展思路,坚持长、中、短相结合,做优做强主导产业,栽植烤烟8850亩,实现群众稳定增收。探索推行“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鼓励返乡能人领办专业合作社49个、农业园区8个。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枣园村建成1000亩核桃示范园,华峡村林下魔芋示范园200亩,杨河村五味子基地400亩,瓦房村芍药园200亩,矾石村葛根种植园200亩,王院村黄花菜基地200亩,车家坡村油用牡丹200亩,隆家河、姚沟村形成手工红薯粉条加工产业链,全镇农村产业呈现出多元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格局,为群众脱贫增收奠定坚实基础。(陈品)
双河战区:一线扶贫干部速写
脱贫攻坚战场上,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其中,来自双河扶贫干部更是令人感动。
不撒奸儿的干部。七月的晌午,室外温度直逼40℃,出门走一圈就已经是挥汗如雨了,农人们都是赶早在田里干活,中午收工。西岔河村上的干部可没这么“好命”,哪管高温,全都戴上草帽,挽起裤腿,赤脚行走在鱼凼里“摸鱼”。
可别以为这“摸鱼”大战有多好玩,这是一场与时间较量的救鱼行动。卷棚村的主任黄林权是村里自学成才的养鱼“土专家”,在稻田综合种养基地例行查看时,发现几只鱼儿生了病,直觉告诉他,这是寄生虫作祟,难以根治,虽然只是极少数感染,但若不清理,恐怕会蔓延开来。在请教过湖北的专业养鱼专家后,黄主任的推断得到了确认,村两委立即组织了几个劳力,找来抽水泵,将鱼凼里的水抽至半腿深,用渔网、竹篮等网鱼,渔具不够了,就赤手摸,捞起来的每一条鱼都要细细诊断,把生病的鱼挑拣出来统一处理,把疑似生病的鱼分开观察喂养,将健康的鱼放回稻田。时间十分紧迫,光卷棚村就有60个鱼凼近6万尾鱼,为此,村干部们带头昼夜奋战,仅用3天就为每条鱼完成了一次健康“体检”。
与此同时,马家村、早阳村的干部们也头顶着烈日,挑着夜灯在田间忙碌,马家村支书李兴贵一边淌着汗,一边欣慰的说:“还好发现及时,把坏鱼都挑了,大多数鱼都好着”。这些不撒奸儿的干部,用机敏、勤恳完美演绎了这场救鱼行动。
群众的事就是自己的事。8月29日上午,平河村主任鄢开喜朋友圈里一条销售豇豆的“求救”信息吸引了众多镇村干部、爱心人士的关注。全镇500亩豇豆成熟了,可丰收的喜悦里夹杂着一丝忧虑,与企业签订的是干豇豆收购订单,但现在适逢烤烟成熟期,可用来烘烤豇豆的烤炉有限,不能及时烘干的豇豆必须要及时出售,村集体一方面要最大限度争取烘烤,一方面要尽快为鲜豇豆找到销售平台。
这几天,朋友圈里、微信群里大量转发销售信息,很快,镇上多家超市、餐馆加入到这场爱心接力中,纷纷购买镇内自产的豇豆。可鄢开喜知道卖鲜豇豆只是“缓兵之计”,只有烘干了才能长时间保存还能提高产品附加值,这时金竹村支部书记詹先斌给他送来了好消息,村合作社烘烤黄花的烤炉最近闲置,可以借给他们烘烤豇豆,鄢开喜喜出望外,连夜将头茬采摘的1300斤豇豆杀青后运输至金竹村,送入烤炉烘烤。30日,他又发了条朋友圈“在金竹村詹书记的大力支持下第一茬豇豆顺利进入烘烤”,感谢与喜悦溢于言表。
在忙碌的通话中,镇领导积极争取大超市大酒店销售,协调烤炉烘烤;在望月村,第一书记马飞在朋友圈里频繁叫卖;在金盆村,村会计潘登桂在大小群里卖力吆喝......这一切都只为了尽快给豇豆找到“婆家”为了把集体和群众的事情办好。(高密)
铜钱战区:孙家坡村出了“985”大学生
崔丽,女,2000年出生在铜钱关镇偏远的孙家坡村,父母都是农民,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供姐弟俩上学。今年,她以604分的理科成绩被山东大学录取,这是孙家坡这个深度贫困村的一大喜讯,使得全家人脸上绽开了灿烂的笑容。
小的时候家里就很穷,在农村的同学中家境基本上都是最差的。没有买过课外书,两三年一套新衣服,没买过鞋子,都是妈妈自己做的。基本没吃过零食,没有买过玩具,同龄孩子玩手机打游戏,她只有用读课外书来打发课余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夏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旬阳中学“尖尖班”,这是她上学历程中实现的第一次跨越,仍显稚嫩的脸上也第一次绽开青涩的笑容。
在旬阳中学读书,进了“尖尖班”。父亲外出务工为姐弟俩挣学费,母亲在家种地,自己在学校外面和同学合租房子住。自己除做饭洗衣外,还要辅导在“二小”上学的弟弟学习,幸亏很多做饭用的食材都是妈妈每周骑摩托车,往返一百多公里从家里带过来的,所以生活开支不大,学习、生活还算平静。
然而,好景不长,一场厄运在她的家庭中降临,父亲因2016年12月的一次意外造成双腿粉碎性骨折,这无疑使这个本来就不宽裕家庭雪上加霜,父亲从此以病床上-轮椅上-杵着双拐的状态艰难度日。唯一的一根顶梁柱倒下了,唯一的一点经济来源断线了,还负债累累。挣不来学费生活费怎么办?交不起房费又该怎么办……无穷的烦恼萦绕在崔丽的头脑中。“幸好有扶贫政策,提高合作医疗报销标准,享受临时救助,高中阶段的一补政策,这样我才能没有压力的走进考场,考进自己梦想的校园”崔丽的脸上感恩的笑容。
崔丽怀着感恩之心,砺志笃学,2018年顺利完成了高中三年学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山东大学录取,填补了该村进入“985、211”工程的空白,我们坚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政策会使这位深度贫困村的“女状元”的笑声更加灿烂。(黄国平)
- 上一篇:脱贫攻坚快报(第三百零二期)[ 08-06 ]
- 下一篇:脱贫攻坚快报(第三百零四期)[ 08-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