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74期(总第二百九十九期)
旬阳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2018年7月30日
导 读:
陈红星在白柳督战脱贫攻坚和重点项目建设 看望慰问优抚对象
关口战区:用勤劳智慧唤醒沉睡的大庙村
县职中:“学校+”走出教育扶贫新路子
陈红星在白柳督战脱贫攻坚和重点项目建设看望慰问优抚对象
7月24日,县长、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总指挥陈红星在白柳镇督战脱贫攻坚和重点项目建设,看望慰问优抚对象。
在白柳镇峰溪社区、松桠村,陈红星实地查看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与镇村干部座谈交流,详细了解上半年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陈红星要求,要突出产业脱贫“治本”作用,因地制宜选好选准符合本村实际的好产业,不断夯实壮大村集体经济,以实实在在的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要严格按照“577”脱贫退出标准,盯牢目标,抓住重点,持续发力,争当示范。镇村两级要统筹抓好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水电路通信和脱贫产业建设,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
陈红星实地查看了甘双三级路和冷水河水库建设,要求各项目主管部门,要加大力度,在确保工程质量和汛期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强力推进两项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按期竣工,早日惠及当地群众。
陈红星还看望慰问了优抚对象,为他们送上节日的问候,要求县镇村干部认真落实拥军优属措施,真情关心爱护退伍军人,帮助解决好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强朝辉)
关口战区:用勤劳智慧唤醒沉睡的大庙村
雨季,潮湿的空气夹杂着泥土的芬芳。关口镇大庙村七组村民们面带笑容的从山林中走出,背篓、布袋里满满的黄丝菌是他们一大早的“战果”。“用这个炒肉放农家乐卖40多元一盘呢,上门收购干货35元一斤,只要手勤脚勤,山里都是宝贝!”
山里有座庙,大庙村因庙得名,但大庙村最多还是山和贫困人口,山高沟深,山重路弯。该村5422亩耕地基本都“挂”在山坡上,土地利用率低。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38.2%,是全县7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队伍强,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攻坚力量,把责任扛在肩上
一面党旗就是一个阵地,大庙村严格按照组织程序,通过换届选举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提升了支部的战斗力。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党建优势转化为攻坚力量,不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堡垒,更是持续发展的坚实保障。
谈及旬阳县富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这个新身份给自己带来的新变化,大庙村村主任韩学和脱口而出五个字:“责任更大了!”,年初在八卦山下,韩学和流转土地200余亩发展林下魔芋,有23户冲着他的种植“绝招”和能力,带着自己的土地、劳力、资金加入这个致富小分队。
村两委班子深知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任重如山,党员干部带头成立专业合作社4个,吸纳贫困户100余户。
好钢用在刀刃上,关口镇配备了15名“硬扎”驻村工作队员汇聚在大庙村,本着对243户787名贫困人口负责以及让党和人民放心的“愚公之志”,他们月驻村均在23天以上。村务公开栏里实时更新的产业奖补明细、队员分工明细、阶段性工作计划、周记帮扶总结、贫困户动态调整名单就是他们的成绩单。
基础设施建设忙,敢啃“硬骨头”
“赶上加固修缮这个好事情,短短俩月我的土房变成了比城里高楼住起来还舒服的小别院,不光房子亮堂了,心里更敞亮,干活都有劲啦!”龚济朝见人就忍不住赞了起来。
啃下基础设施建设这个“硬骨头”,才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所在。大庙村两年时间里新修通组水泥路4条15公里、产业路3公里,一条条整洁的水泥路直达家门口,为全村群众脱贫致富铺就“康庄大道”。
为实现大庙村家家户户用上安全电、喝上放心水,半年内完成了农网改造4公里,蓄水池8座,铺设饮水管网2.7万米。改建村民综合文化广场600平方米,新移动基站已选址上报,直连316国道的15公里天门山景区路正在火热施工中。
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有序的推进中,正是编织该村内联外通“经络图”的实际行动。一个个惠及民生项目的落地,是党和政府聚焦民生的最直观体现;一项项基础设施竣工投入使用,是实现强基兴村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保证。
干净的道路,整洁的民房,路如彩带、房似花瓣,环绕在山腰,点缀于林间,让大庙村褪去了往日的“旧貌”,换上了“新颜”,一幅靓丽的乡村美景图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动力足,唤醒贫困户内生动力凝聚脱贫“巨能量”
思想通,百事顺;思想不通,百事皆难。农村工作要想做得好,干部群众想得通、能支持是关键。在大庙村,“脱贫攻坚我先行、守望相助当先锋”倡议书在父老乡亲中引起热烈、积极、广泛的回应,你忙我忙大家都忙着在“新时代农民群英榜”榜上留名。
扶志和扶智的叠加组合,是工作的方法论,也是发展的路线图。“三会两榜”在大庙落地生根、奇效尽显,帮助贫困家庭劳动力掌握生存致富技能,实现从“输血”向“造血”的根本转变。
“来兑换的群众越来越多,这说明我们大庙懒汉越来越少啦!”爱心超市负责人余小萍笃定的推测。以工代扶不仅能彻底治好懒病,从骨子里挖掉“病根”,还能营造“勤劳致富光荣、自主脱贫可贵”的风尚,有台账有真相!在大庙村爱心超市的积分兑换薄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贫困户的志气一旦树起来了,观念一旦新了,致富的办法和干劲自然就有了。截至目前,该村通过开展讲习6次,召开群众会、院坝会20余次,为他们带去信心,牢固树立战胜困难、走出贫困的信念。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真正成为政策“翻译官”,文明“播音器”,脱贫“好帮手”。
产业旺,贫困村正在敲开康庄大道“致富门”
产业不兴,百姓不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更是一句空谈。支部引领,大户带动,干群实干,大力抢抓发展机遇,“靠山吃山”产业步伐越迈越欢。实施连片种植油牡丹1000亩,拐枣园1000亩,烤烟种植700亩,中药材500亩,养殖黑猪1000头。
“很遗憾,在座的除了我,人人都有资格分红。”第一书记程兴友略带“委屈”的语气惹得大家哄的笑了,他继续补充,“为了使更多人在此惠民产业里受益,每户入股金额限额在三万元以内。”
这是大庙村光伏产业动员会上的场景,对如何壮大集体经济告别“空壳村”,大庙村有了主意:租15亩荒坡地发展光伏发电产业,日均产生500千瓦并入国家电网,年收益可达45万元左右。采取“争取项目和群众入股、返还群众本金和收益、实现群众和集体双盈利”的三部曲经营模式,目前该项目在稳步实施中。(宋博琳)
县职中:“学校+”走出教育扶贫新路子
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聚焦教育脱贫重点任务,发挥职业学校自身优势,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思路,实施精准教育培训,促进就业增收,走出了职业教育助推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一是扩大办学规模,培育技能人才。坚持把引导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走上就业创业道路,作为职业教育助农惠民的重要工作。加强职业教育宣传,抓住春节、暑假等关键节点,安排教师入村进户,广泛宣传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介绍学校办学特色,并用毕业生就业、创业脱贫致富的典型案例现身说法,引导贫困家庭学生和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进入学校接受职业教育。近三年,该校在初中生源自然减少的情况下累计招生3011人,就读学生中家庭困难和学习困难的“双困生”比例达80%,通过三年中职学习、教育,90%的学生都能拥有一技之长,成为家庭的顶梁柱,实现了就业即脱贫的目标。
二是整合职教资源,抓好技能短训。根据《旬阳县职成教育资源整合方案》,将人社、卫生、农林科技及工会、妇联等各部门培训项目和培训资金进行整合,广泛开展以提高贫困家庭成员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的精准培训,增强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激发其内生动力。2015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行业技能培训、手足修复师培训等10余类短训,累计培训了8000余人,其中走上工作岗位7000余人,使广大贫困家庭都拥有了一技之长,为他们发展农业产业、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基本实现了“一人参培、全家脱贫”的目标。
三是创新办学模式,不断促农增收。针对企业、市场人才需求和农村产业发展实际,以就业创业为出发点,不断创新办学模式,探索“学校+”扶贫工作思路。2015年以来,该校通过开展钢筋工、泥瓦工等短期培训,先后向建筑行业推荐安置了1000余人,一大批已经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月收入都在3500元以上。
四是精品就业安置,助推家庭脱贫。县职中与企业建立职业教育培训就业合作关系,保证学生毕业后100%得到安置;制定了《学生就业安置工作条例》,对就业企业、工作岗位和工资待遇提出了明确要求,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目前,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实现了贫困家庭孩子上职业学校学技术,到世界五百强企业工作。近年来,该校毕业就业率达100%,就业安置满意率达90%以上,获得了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的满意,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五是落实职教政策,确保完成学业。扎实落实政策,实行助学全覆盖,确保教育扶贫“不落一户、不落一生”,让家庭困难学子一个都不少。严格落实国家政策。落实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对所有学生实施免学费入学;近三年,该校为贫困学生减免、补助、奖励资金共计60余万元,教师为贫困学生捐献资金3万余元,捐赠衣物、学习用品等756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增强其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六是帮扶联村发展,共同步入小康。年初,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派驻扶贫工作队,在资金、技术、信息、普法宣传、教育培训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扶持,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利用农学专业老师优势,指导贫困村发展农业主导产业,为贫困村发展主导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对帮扶贫困村劳动力实施技能培训全覆盖。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先后挤出资金,投入50余万元用于帮扶贫困村改善村容村貌和发展产业,受到贫困户以及帮扶村的一致好评。(林家保 吴远明 吴鹏)
- 上一篇:脱贫攻坚快报(第二百九十八期)[ 07-27 ]
- 下一篇:脱贫攻坚快报(第三百期)[ 08-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