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镇:贫困户“拐杖哥”的自强路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7-13 09:30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说起贫困户李金良,城关镇宋家河村村民耳熟能详,“一米三的拐杖哥”“2017年度市级自强标兵”“先进道德模范”“哪儿的培训会都有他”……这些“标签”屡屡让李金良成为脱贫攻坚中的“男一号”。

精准扶贫路上,又是谁用什么让他于逆境中自强不息,书写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让我们跟随李金良扶贫路上的脚印一路探寻。

靶向治疗“健康礼包”送上门

原宋家河村第一书记张彬曾在朋友圈发布一篇关于李金良的众筹文章,文章中提到:李金良,男,30岁,与74岁的母亲相依为命,从小患有脊髓栓系综合征,每到换季期间,脚底便开始溃烂流脓,痛苦不堪,希望获得爱心人士救助。

文章一经发表,立即获得各方爱心人士响应,一周之内就筹集了近六千元善款。2017年11月,李金良赴西安市红会医院进行治疗,确诊患有脊髓栓系、脂肪瘤、脊柱裂、脊柱侧弯等疾病,同月实施了外科手术。

“现在臀部脂肪瘤取出了,已经不会再疼了,脚上溃烂的部分还在继续治疗,真是多亏了这些好心人。”李金良说道。由于健康扶贫手续完善,手术花费90%能够报销,剩余的由众筹善款补贴。

为巩固治疗效果,城关镇还为李金良确定了一名“家庭医生”,定期上门“问诊”,随时掌握身体健康状况。

“鱼渔”兼授就业增收有“门道”

过去一年里,李金良共接受了县、镇、村组织的核桃树剪枝、足球缝制、拐枣树管理等5次实用技术培训,每一场培训会上,总能在第一排找到李金良的身影。

“如果没有技术的话,别说就业了,种地都没法种好。”李金良意识到掌握实用技术的重要性,多次主动对接包帮干部,谋求产业发展新路径,今年种植了3亩油用牡丹、7亩核桃,养了9只鸡,还尝试种植了60斤白芨,目前白芨长势良好,等待下年收获。

春暖花开之际,土地里杂草生长速度快,李金良跪坐在黄土地上,一点一点除草,由于行动不便,他劳作速度比其他人慢很多,但掌握了种植技巧,李金良相信自己精心栽植出的油用牡丹一定能有好收成。下一步,他还希望参加城关镇社区工厂招聘,谋得一份稳定增收的工作。

文化牵引物质精神“双驱动”

2017年11月,李金良家获赠电视机一台,用他的话说:“这东西让我离党中央的方针政策更近了一步。”自从电视机装好以后,看新闻就成了李金良每天农耕回家必做的一件事。不论是央视新闻,体育频道还是时事热点,只要是新鲜事,李金良都兴致满满。

2018年3月3日,全国两会召开,李金良早早地就等候在电视机前,把声音调到最大,生怕错过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有许多人不解:他一个双腿残疾,又不识字的贫困户,能读懂什么大政策?

“说实话很多东西我听不懂,两会上提到的修改宪法、乡村振兴、换届、经济发展等都是大事,但我就觉得应该去了解。我虽然双腿残疾,但还有一双手,拄着拐杖也能做不少事。”面对质疑,李金良用坚定的信念和励志脱贫的态度予以回应。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

从“拐杖哥”李金良在脱贫攻坚路上的脚印中,笔者读出了深处贫困山村的贫困户身残志坚励志脱贫的故事,更加读出了故事深处映射出的脱贫攻坚“精准”二字。

或许李金良的扶贫档案资料和扶贫数字并不“好看”,但对他来说,治愈疾病、有事可做、看上电视就是实现了“最大幸福”,战胜了“绝对贫困”。

【责任编辑:贺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