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河镇受多年输出型劳务经济的影响,镇内农业产业经济短板明显。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三变”改革,采取一条路子抓到底、一批主体创示范、一套机制促发展“三个一”的方法措施,有力推动了镇域农业支柱产业快速发展,从无到有,建成了万亩拐枣产业园、2000亩油用牡丹基地、3000亩枇杷、杨梅、香橼等特色林果园和9家规模养殖场。具体做法是:选路子、培主体、建机制。
“2+1”靶向定位,精准产业路径
通过多次外出考察论证,综合分析研判镇情,按照“扬长补短,长短结合,仙河镇内、镇外两轮齐动”的发展思路,确定了镇内抓林果、畜牧业,镇外做强劳务业“2+1”的产业脱贫路径。这样既充分挖掘了仙河生态美、寿星多、“蜀漫古镇”旅游廊道的诸多优势,把发展果畜业打造旅游业作为镇内当前谋长远促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同时又不丢手劳务大镇优势,把抓劳务促就业挣现钱作为当年增收的有力措施。具体实施中,镇党委、政府注重了一面山、一条沟连片规模发展,注重了全县主业与镇域特色结合发展,注重了政府牵线搭桥,农户与公司紧密结对互助式发展。
招引龙头主体,能人返乡兴村
近两年来,仙河镇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利用有利资源,采取公司引领、合作社帮的方式发展规模规范、优质高效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镇上搜集编制《仙河外出能人通讯录》,采取情感打动、样板鼓动、政策撬动的方法措施,招引培育龙头主体。先后多次邀请市县领导远赴西安等地召开座谈交流会,数次组织创业人士到汉滨、白河、岚皋、柞水、县内和省外参观学习,提高他们对转型农业的认知度和积极性,并通过提供您没土地我给您、您没劳力我牵线、您没人才我帮培、您需政策我争取、您办证照我服务的“五项优质服务”,吸引外出能人返村,兴办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镇共引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14家,其中开发公司3家,市级示范园区1个、专业合作社8家,家庭农场2户。
创新发展机制,探索“三变”改革
通过动员创业能人领办实体兴产业,承接劳务带就业,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和劳务输出方式,有力地促进了该镇主导产业规模发展、劳务大镇变强镇。
——流转土地获分红。采取“532”保底、“505”分红的方式,动员农户自愿将土地流转入股给新型经营主体。具体做法是:入股土地未见效益前,农户按照水田500元/亩、旱平地300元/亩、旱坡地200元/亩的标准,获取年度保底分红。入股土地取得效益后,农户按照自己入股土地亩产值的5%获得年度基础效益分红,并按照土地入股年限每增加一年另增加亩产值0.5%的股龄效益分红。这种盘活土地资源机制,由于有保底分红,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户单户发展长效产业等不急不愿干、投入少干不好诸多问题;因为有效益分红,改变了过去“一锤子买卖”式的土地租赁,流转变入股,农民变股民,农户与农业经营主体捆绑在一起,共同发展,利益共享。用农户自己话说:“过去土地租出去收入低又失业,现在土地入股老板投资我管理,是在给自己干,而且多劳多得。”目前,全镇2391户入股土地7670亩,其中贫困户817户。
带资参社得收入。鼓励农户用闲散或可利用的资金参股到实力强、信用好的新型农业公司、合作社,享受入社后股金分红、劳务优先、产品包销、退股自由等权利。这种大户带小户、能人带动的创新措施,不仅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怕担风险、缺技术、缺土地等问题,而且盘活了民间金融资产收益。目前,已有79户贫困户参股391万元。
主体帮带促增收。镇村组织、合作社、公司企业常年为农户发展产业提供“5项服务”,即:你没技术我教你、你没条件我带你、你要劳务我牵线、你建果园我服务、你养牲畜我包销;同时重点选择了23家农业企业(合作社)、建筑劳务公司长期帮带农户劳务就业。
- 上一篇:小河镇:学习理论 助力脱贫攻坚[ 07-17 ]
- 下一篇:旬阳县召开产业扶贫暨村集体经济发展观摩推进会[ 0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