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65期(总第二百九十期)
旬阳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2018年7月4日
导 读:
双河战区:心系贫困户的“产业书记”
城关战区:宋坪村来扶贫的“李队长”
金寨战区:花房村50股民分得“暖心红利”
双河战区:心系贫困户的“产业书记”
石玉林同志,被选派到旬阳县双河镇马家村担任第一书记,挑起了“脱贫摘帽,同步小康”的艰巨担子。上任以来,他能够及时从一名正处级干部到村第一书记的角色转换,克服身体有病、离家远等困难,竭尽全力、倾心发展产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第一书记”为民爱民、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情怀。
马家村位于旬阳县双河镇西岔河中下游,由原桑园、马家、水洞、松山四村合并而成,全村约20平方公里,其中水田750亩占耕地总面积26%左右,全村建档立卡户271户765人,低保、五保贫困户多达94户,贫困户智力条件差,脱贫致富“单兵作战”能力低下。通过走访调研,他结合“一村一品一特色”的发展思路及脱贫村脱贫的“双五”标准,融合传统种稻产业,带领村三委、紧密配合扶贫工作队,积极发动组织贫困户打造千亩稻田养鱼及千亩软籽石榴集旅游观光及种养结合的田园综合体,形成带小户、壮大户、扩园区、创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建设短效、长效相结合的“输血”机制,带动全村贫困户快速增收脱贫。
稻田养鱼搭建贫困户致富路
石书记利用马家村地处西岔河中段、水源好、水稻面积大的优势,力推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两年时间,发展稻田养鱼220亩,建成了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今年春天,利用这水泥加厚的田埂,放养田鱼,只要能养鱼200公斤,就可收入一万元以上,今年全村发展150亩,收入当年见效150万”。看着稻田里欢快游弋的鱼苗,石书记信心满怀告诉我们。
石玉林,积极争取生态发展项目资金,落实省林业厅帮扶资金100万元、安康市林业局帮扶资金10万元、市水利局项目资金15万元,积极协调旬阳县农林科技局,争取工程项目及资金方面给予马家村倾斜支持,用于该村村容村貌提升及产业发展,“驻村帮扶以来,他通过多方联系对接,为马家村加固田坎70亩。”
石玉林通过走访271户贫困户,了解贫困户困难程度和深度、困难原因、收入来源、务工情况、困难诉求和创业意愿等;对困难群体进行送温暖活动;按照精准识别和精准施策的要求,结合马家村实际,选取“一长一短”、“长短结合”的两项产业为基础产业,结合传统产业,形成带小户、壮大户、扩园区、创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光照等自然资源,以环境保护及旅游观光为政策引领,在公路以上坡地发展软籽石榴,公路以下水田发展稻田养鱼产业,打造千亩稻田养鱼及万亩软籽石榴集旅游观光及种养结合的田园综合体。今年,计划发展稻田养鱼150亩,软籽石榴200亩
“这里农田十分肥沃,水系发达,水源相当丰富,将一河两岸坝子田利用为鱼塘,做大做强渔产业,形成以“生态稻花鱼+山地观光+农家乐”无公害美食为特色的旅游集散地,岂不是一条长远生计的出路?”带着这个产业发展理念,石玉林召开群众会议,征求意见建议,形成共识,意识到,稻田养鱼是个“见效快,收益稳,风险小”的项目。“经测算,马家村粮食产量年正常收成为每亩1200斤,折现毛收入1200元,而稻田养鱼,鱼稻兼收,每亩净增6000元以上”。
党建引领,共唱脱贫致富“产业戏”
为了切实履行第一书记职责,通过抓党建促脱贫,他定期组织召开党员大会、组织生活会,鼓励广大党员积极建言献策,找寻好的发展思路;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党员积分制管理、远程教育、网络支部、新民风建设等工作,落实好“四议两公开”制度,确保基层组织强健有力;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使党员找准自身在思想、工作、纪律、作风上存在的问题,提升党员的综合素质,增强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通过党建引领,大力推进马家村产业综合发展,结合镇党委政府的部署,他带领村两委班子确定了“抓好支部+X+贫困户模式,推进‘三变改革’”的发展思路,采取村集体流转土地,群众以土地入股分红的形式,重点抓好稻田养鱼、软籽石榴两大产业试点,2017年发展稻田养鱼70亩,2018年发展稻田养鱼150亩,软籽石榴150亩,试点成功后再大面积推进。为解决长效短效产业齐发展,避免产业过于单一的问题,马家村在继续抓好玉米、红薯、甘蔗、猪、牛、养、鸡等传统种养植(殖)产业的同时,还发展烤烟60亩,拐枣建园1100亩,栽植黄花菜80余亩,栽植油用牡丹近30亩,产业发展成为了马家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渠道。
扶志扶智,新民风为贫困户强筋壮骨
如何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确保脱贫成果可持续,是石书记经常思考的问题。在积极推进产业扶贫的同时,着力解决群众内生动力问题。一是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印发宣传资料,强调宣传“国家扶贫重在扶志,扶勤不扶懒”,要求贫困户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充分利用好各项惠民政策,依靠自己勤劳双手,建设美好家园,早日脱贫致富。二是带领全村党员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率先垂范,做好表率,在全村开展“新民风建设”,以新民风促脱贫攻坚,以新民风助群众致富。三是组织开展道德评议,召开群众大会,评选出脱贫攻坚中先进和后进典型,公开通报表彰,营造人人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四是组建马家村义务环境清洁队,70多群众自愿积极参加,定期不定期开展村域环境卫生整治,开展社会综合治理宣传督查。(王全洲 潘明立)
关口战区:宋坪村来扶贫的“李队长”
“你儿子也大了,马上就要说媳妇了,赶紧借这个机会,把你家房子好好地拾掇拾掇,到时候,不管谁家女子来家一看,到处亮亮堂堂、干干净净的,肯定都会同意婚事的!”宋坪村群众一听见这话,大多就都知道,这是村上新来的李队长到组入户来了。
李队长,全名李阳龙,40出头,旬阳县农村公路管理局行政股股长,今年2月底,他被任命为关口镇宋坪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时满怀信心地说,“有‘娘家’那么大的支持力度,我这个工作队长好当!”据了解,自从2015年7月起,县农村公路管理局就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精选组建工作队驻村帮扶宋坪村,先后投资800余万元项目资金,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倾力帮扶产业发展,赢得了干群一致的点赞。今年3月初,县农村公路管理局再投资100万元以上,通过改厨、改厕、改圈和建连户路、建休闲活动广场、建垃圾收容池,以及实施道路绿化、村庄亮化、庭院美化等为主要内容的“三改三建三化”,使村容村貌大大改观,人居环境有力改善。
“要搞帮扶工作就得和群众打成一片,给他们用心做事,真心帮扶,这样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工作过程中,李阳龙多次强调,有些村民对一些政策不理解、不支持时,要多一些耐心,多和他们沟通,只要沟通到位了,他们就理解了,只有他们理解了,工作也就好搞多了。在他的带领下,驻村工作队一班人通过调查摸底、制定方案、入户宣传、督促动员,使村民们也纷纷自愿筹资投劳,参与完成美丽乡村自建项目,共完成改厨改厕改圈60余户,外墙粉刷30余户,院场硬化40余户,建成连户路2条0.6公里;另外积极组织专业施工队,加快实施美丽乡村统建项目,完成太阳能路灯安装32盏,修补破损路面4000余立方米,青砖绿化池2000余延米,或栽植上月季花,或播撒了格桑花种子,村活动广场也完成了征地和图纸设计。
有一次,李队长到三组易世海家入户项目摸底时,李队长看到两位80岁老人,一个耳背眼花,一个腿病不便,他家4间砖木瓦结构住房正在维修加固,就给他家增加了硬化院场的项目计划。“人老了,也没有用了!”易世海老伴侯群英面对李队长感叹道,“‘水库’给我帮了这么大的忙,很想找个人,给他写个感谢信、表扬信什么的,可老汉耳朵背,我腿脚也不方便,一直是我的一块心病啊”。“这事没麻达,就交给我了”,李队长听到老人说的事,就满口答应了。原来老人说的“水库”是基层好党员王国库(小名“水库”),因为义务帮助易世海老人加固修缮房屋,所以老人心怀感激,一直想写封感谢信,但自己又写不了。李队长得知老人的心愿后,就下定决心要让“水库”的先进事迹上报纸、上电视,要让好人“水库”受到尊重,并成为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5月10日,他写的新闻稿件《给‘水库’写封表扬信》在《安康日报》发表了;5月15日,《旬阳新闻》也播出了“给‘水库’兄弟送锦旗”的新闻。一时间,村里群众手机微信上转发并播放最多的,就是关于“水库”的新闻视频,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也是关于“水库”的故事话题,到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一来二去,李队长和易世海老人还成为了忘年友,李队长听说老人正准备托人买些彩条布,订在木楼板下作为屋顶棚,起到挡灰的作用,就建议他将彩条布换成旧报纸,这样既节约资金,又与旧房屋环境协调,他非常愉快地答应了。随后李队长就将一大捆旧报纸送到了易世海老人家里。此时的“水库”,也正在延续着他的事迹,带领工人们帮助老人硬化着院坝场子。
李队长负责包联宋坪村三组,听说党书军二女儿已经在旬阳中学上学大半年了,而去年蜀河高中到关口中学上门招生时,收取的书费和学杂费还没有退给他们。李队长就联系了他在蜀河镇政府上班的同学,替他到蜀河中学去咨询下情况,后来听说,蜀河中学全额退还给他们的1180元费用。费用虽然不算多,可对于去年刚脱贫的党书军家庭来说,这也是不小的一笔钱。 “钱也不太多,想着退不了也就算了,没想到遇到李队长,还帮我办成了,真是太感谢他了”。党书军一家人很是感激。(徐晓)
金寨战区:花房村50股民分得“暖心红利”
近日,金寨镇花房村的村委会里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50名股民在这里将分得他们的第一份“红利”。
70多岁的老杨是花房村六组的村民,家里有三口人,儿子常年在外务工。虽然已过古稀之年,但是忙了一辈子的老杨却闲不下来,总想干点儿什么。用老杨的话说:“忙了一辈子,一天不干活身上痒痒”。
然而,花房村处于旬阳和白河交界处,山大人稀,土地稀薄,种植农作物收益微小。借着“三变”改革的东风,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为花房村村民找到了实现经济二次腾飞的新路子,老杨也成了“三变”改革的受益者,摇身一变成了“股民”。
“当了一辈子的农民,没想到现在还多了个洋气的名字'股民'”老杨拿着刚刚拿到的股权证和分得的600元“红利”露出了朴实的笑容。
“我主要是通过种植颠茄来入股。苗子由天源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免费提供,等颠茄成熟后也不愁卖,直接由合作社进行收购,一年一亩地光颠茄也能收入个3000多元”老杨高兴地说道。
“包帮干部还给我弄了一些“秦薯五号”红薯苗,这个品种比一般的红薯抗逆性强、产量更高、成熟周期短、出粉率还高。到时候人吃不完了,打成粉条,喂的两头猪也有吃食了。一年我们老俩口在家也能自力更生,儿子在外头奔,年底脱贫不是问题了”,老杨继续说道。
据了解,花房村党支部与天源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动员群众特别是贫困户积极入股,通过种订单式植颠茄等中药材,从种苗提供到化肥、技术指导,再到销售环节都由合作社来负责,确保了品质和销售,从而使基层党支部的服务功能与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紧密结合,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致富。(王青青)
- 上一篇:脱贫攻坚快报(第二百八十八期)[ 07-02 ]
- 下一篇:脱贫攻坚快报(第二百九十一期)[ 0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