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61期(总第二百八十六期)
旬阳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2018年6月28日
导 读
※金寨战区:爱心超市送温暖,扶志小屋正民风
※铜钱关战区:沙阳河村高山土豆喜获丰收
※双河战区:“跑腿书记”情满谢家村
金寨战区:爱心超市送温暖,扶志小屋正民风
近日,金寨镇花房村爱心超市迎来了首批积分兑换奖品的群众。负责管理该村爱心超市的驻村工作队干部和监督员忙前忙后,为陆续前来兑换奖品的群众登记台账、兑换奖品、答疑解惑。
“我用4个积分,兑换了一块肥皂和一块香皂”。贫困户张仁凤给身旁的其他群众“讲政策”,“你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院子摆得整整齐齐能积10分。发展一个产业还能积5分哩。”
“村上开会说了,不是贫困户的群众义务扫马路,帮忙照顾左邻右舍,做一件好事,也能得到积分,还是能免费兑换奖品。”几个群众一边等待一边聊开了。
该村的爱心超市积分管理办法规定,村民在脱贫攻坚、精神文明建设、道德模范和好人评选、综治维稳等方面获得荣誉的,受村、镇、县、市、省和国家表彰的,一次性分别奖励2分、5分、10分、20分、30分和50分。村民主动参加治安巡逻、抗洪抢险、森林防火和有见义勇为行为的,一次奖励积分5分。
花房村是金寨镇五个贫困村之一,也是2018年计划脱贫村。该村为有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认真落实“三会两榜一奖惩”扶贫扶志工作法。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规定贫困户、低保户不得置办乔迁、建房酒席。对好吃懒做、得过且过的贫困户上“黑榜”管理名单,成立帮扶小组帮教转化。同时,在包联单位县扶贫局和爱心企业旬阳县供销在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捐赠了价值2万元的爱心物资,支持该村建起了爱心超市。通过建立爱心超市,引导群众通过辛勤劳动、做好事实事来获取积分,以积分兑换奖品,提升广大群众的精气神,形成“诚孝俭勤和”的新民风,促使贫困群众转变思想,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激发内生动力,为拔“穷根”摘“穷帽”打下坚实基础。
“老人家,你积有12分,可以自由挑选一桶洗洁精或者10个晾衣架,你要换哪个?”驻村工作队员郭从勇大声问耳背的张广义老汉。“我先不换,等到有100分我再换。”“你怕是想攒个100分换电饭煲吧?老汉耳朵背但是账算清。”一旁围观的群众逗着张老汉,惹得哄堂大笑,小小的爱心超市洋溢着浓浓的扶贫情。(郭小强 龚成芸)
铜钱关战区:沙阳河村脱贫产业高山土豆喜获丰收
时下,正值农村高山土豆采挖季,铜钱关沙阳河村民大清早就扛起锄头和背篓去地里挖土豆了,一锄下去,拳头大小的土豆一个个滚爬出来,黄亮亮的跟金元宝一般,让人喜出望外。
“我今年种了2亩地洋芋(土豆),长得也好,一亩地就能挖4000斤,就按每斤7毛钱,也能卖5000多块钱,只要我身体好明年再种一些,尽量减轻政府负担。”贫困户阮国兵望着满地的土豆脸上笑开了花。
大家一边挖土豆,一边谈笑着,他们把挖出来的土豆堆成一堆,估摸着够一背篓装了就再换一个地方堆,离公路近的用户就直接用手推架子车将土豆运回家。虽然很累,却很满足。
种植大户龚世贵感激地说:“我今年不光种了5亩土豆,还有魔芋、甜杆,并且加入了村上的合作社,这多亏了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用心帮助啊,他们不仅给我提供技术指导还免费发放籽种和化肥。”
“今年以来,我们村上更加注重产业技能培训,几次邀请县农林科技局专家开展技术培训,运用理论讲解和实地操练相结合方式,通俗易懂好掌握,对村上产业发展帮助很大。今后,我们还要针对需求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学会科学致富,形成了产业发展链条。”支部书记陈平信心十足的给笔者介绍着。为了能尽快帮助贫困户把土豆销出去,让贫困户见到效益,增强村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党委政府联合旬阳邮政借助农村电商运营平台开展“助力农户脱贫爱心汇聚铜钱关土豆义卖活动”,解除贫困户“卖出难”的后顾之忧。
近年来,铜钱关镇不断探索,立足山水资源,巩固做好传统产业,做优做精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长效产业,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砥砺前行。目前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撑起脱贫致富的希望。(陈习芳)
双河战区:“跑腿书记”情满谢家村
“能拉家常、能协调关系,能干实事”在双河战区谢家村村民眼里,憨厚的“第一书记”徐华更应该形象地称为“跑腿书记”。今年53岁的徐华2017年8月被省委组织部从省林业厅法规科技处处长的岗位上选派到谢家村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以来,他深入调查研究,掌握村情民意,凝心聚力发展产业,力推建设沼气池、改厕、改浴、改圈的“一池三改”工作,使谢家村逐步走上了一条符合村情实际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谢家村地处双河龟山西南,全村约14平方公里,全村林地面积11260亩,耕地面积1912亩,水田面积250亩,山川塬兼有,人均耕地面积仅1.7亩,群众收入主要以种植经济作物和外出务工为主,共4个村民小组,306户1040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7户456人,占总人口44%。这里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落后,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徐华驻村的那天起,就背着水和干粮,从龟山脚下开始,骑车,连骑带推,走访近70户本村村民。他了解到,谢家村虽然离镇政府最近,但由于缺乏骨干项目和整体布局,集体经济薄弱,村里办公设施条件差,困难群众生活落后。徐华深知改善贫困户生活条件、发展产业的艰难和重要性。选择一个骨干产业,美化净化贫困户生活环境,找到一条稳定致富的路子,成了他实现户脱贫、村变样的最大愿望和决心。他多次向省林业厅、水利厅等省市有关部门汇报沟通,取得理解支持。为了实现帮扶脱贫目标,徐华扑下身子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与贫困群众交心、交友,为贫困群众战胜贫困鼓劲打气。在他的奔走努力下,该村饮水、村级道路、集中安置房建设相继建成,60盏亮化工程路灯;重点区域绿化健身文化广场等美化绿化工程正在推进;实施森林抚育工程,帮助全村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协调落实谢家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项目资金220多万元。
今年,在他的推动下“一池三改”工程,紧锣密鼓的启动了。与村“两委”研究决定,凡是实施“一池三改”的贫困户免费扶持能繁种猪1头,当年可产猪仔20个,预计带动增收每户10000元。这种“121”增收模式是降低农村群众的生活成本,增加农村有效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他一方面入户向大家宣传,让群众对沼气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方面动员自己包联户率先建起沼气池、进行了改建,然后组织大家学习,大家看到实施“一池三改”工程后的生活环境更好了,也更方便了,尤其是看到油光光的猪仔撒着欢儿在干净的猪圈里跑来跑去,大家都觉得确实好,后续“一池三改”工作迅速推广开来。看到贫困群众的一张张笑脸,作为第一书记,徐华深感落实一项工作的艰难和价值,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他觉得付出的一切都值。截至目前,全村“一池三改”工程统规统建两处18户,统规自建15户,总计33户建成投入使用,实现了“121”生猪养殖模式。
任第一书记以来,徐华跑上跑下,忙里忙外,在抓好稻田、玉米、甘蔗、猪、牛、羊、鸡等传统种养植(殖)产业的同时,还发展拐枣、软籽石榴、黄花菜、魔芋、板栗、豇豆等产业,培育群众脱贫致富的主渠道。
郁郁葱葱的盛夏,站在龟山顶上,护院整洁、产业有序、道路宽广、欣欣向荣的崭新山村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徐华任第一书记以来,全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群众坚定了脱贫致富、发展产业的决心。得到了当地广大干群的信赖,给全村户127户456名贫困群众迅速摆脱贫困带来了希望。(王全洲 彭和刚 )
- 上一篇:脱贫攻坚快报(第二百八十三期)[ 06-22 ]
- 下一篇:脱贫攻坚快报(第二百八十七期)[ 07-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