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快报(第二百八十期)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6-14 09:28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2018年第55期(总第二百八十期)

旬阳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2018年6月12日

 

导 读

城关战区:光伏产业促增收

神河战区:三强三抓,掀起二季度产业攻坚高潮

双河战区:企业“牵手”农户订单助力脱贫

 

城关战区:光伏产业促增收

六月,城关镇两岔河村民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改造房屋的、硬化道路的、管理果树的、整治环境的、收割庄稼的......忙得不可开交,而据他们讲,最近村里还出了个新“神器”,不需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耕作,在家晒着太阳就能赚钱!原来,村民们口中的“神器”是村委会屋顶的光伏电板。

近年来,城关镇抓住苏陕扶贫协作机遇,在宋家河、两岔河、李家台村分别建成屋顶式和地面分布式光伏电站3座,总装机280千瓦。电站结合“村社合一”和“三变改革”模式,采取“党支部+互助协会+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撬动资金215万元,吸纳368户贫困户成为村互助资金协会“股民”和光伏专业合作社“社员”。

两岔河村四组贫困户赵子治是第一个入股的贫困户,光伏合作社刚刚成立之际,赵子治就赶紧缴纳了300元会费加入村级互助资金协会,又从协会“借款”3000元入股合作社正式成为一名“光伏社员”。“这可是一项长期投资啊!我现在才入股钱就翻了十倍,后面还能年年拿分红,这么好的事情当然要积极参与!”经测算,两岔河光伏电站装机70千瓦,预计全年发电量7万度,年收益约6万元,前三年收入部分全部用于股民分红,人均收入476元,从第四年起,50%收入用于股民分红,50%用于还本付息,按照连续发电20年计算,每名贫困户可收入5400元。

如今,三个村光伏电板已同步并网发电。“今天阳光充沛,两岔河村电站一天发了344.2度电,收益292.5元,照这样下去一个月就能收益八九千元,农民们有得赚!”当手机客户端上实时检测出发电量和收益数额时,城关镇党委书记周优存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这本一次性投资,二十年收益的“阳光存折”,也为城关镇贫困户增收吃下一颗“定心丸”。(沈娜)

 

神河战区:三强三抓,掀起二季度产业攻坚高潮

六月以来,神河战区紧紧抓住二季度的尾巴,认真部署,干群同力,齐抓共管,通过“三强三抓”,掀起该战区二季度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高潮。

强技术,抓培训。日前,正处于烟草涨势正旺的时节,神河战区各战斗员抢抓时间节令,干群合力,跟随烟草技术员一同深入烟草大田。通过实地讲解与示范,与农户面对面的交流,齐心合力做好烟草的接膜、锄草、中耕等各项工作。

强产量,抓销售。二季度以来,神河战区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快速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利用闲置土地,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搞规模经营。经过县、镇领导的共同努力,引进“拾金子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结合神河的土壤土质及气候环境,以柳林村为典型发展野菜种植经济。采取自主经营种植,免费提供种苗和销售市场,统一购种,统一育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形成产销结合的良好发展局面。

强特色,抓示范。实现两不愁,增加收入是关键,发展产业是根本,要想实现产业增收,就要抓特色,因地制宜,形成规模,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神河战区根据年初制定的“18108”工作目标,着重建设黑沟千亩拐枣示范点、丰家岭黑沟一带光伏产业示范点、王义沟百亩拐枣土蜂蜜养殖示范点、夏家院村百亩油牡丹示范点、屋场村茶园茶场中药材示范点等8个示范点,打造特色样板,形成产业项目建设的亮点。(杜苹)

 

双河战区:企业“牵手”农户订单助力脱贫

“签了协议,心里踏实,干着也有劲儿”,在订单农业签约仪式上,眼看着企业与村合作社签下了豇豆订单种植协议的宁元青说,宁元青是平河村的贫困户,今年也种了一亩豇豆。

像宁元青这样种植豇豆的贫困户在双河镇有一百多户,户均栽植1亩,4个当年脱贫村村集体流转土地栽植300多亩,全镇共种植500亩。根据前期调研及农业专家介绍,豇豆在盛产期亩产可达3000斤,保守估计十斤晒干成一斤,每斤保底价回收价10元,短短三个月每亩收入可达3000元。贫困户种植的豇豆可自行出售给隆科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卖现收货款,实现增收,村集体经营种植的豇豆,优先聘用贫困户管护务工,一个人上工一天至少能赚工钱80元,待豇豆成熟出售给合作社实现收益后,全村贫困户均能实现分红。这些内容在豇豆种植协议上都有明确说明,除此之外,协议上还规定企业负责种植、生产、加工等技术培训,按产量给予籽种补贴,合作社负责组织收购并指导农户生产,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增加收入。就这样,一张订单为贫困户“订”出了短平快增收新路子。

六月仲夏,太阳火辣辣的,群众的干劲儿却丝毫未减,这几天,在望月、平河、竹园、谢家等村,走进乡间田野,我们能看见农人们头戴草帽,拿着薅锄,边挖窝子边撒种,抢时令赶紧把豇豆种到地里。当问起对这个新产业的看法时,正在地里种豇豆的刘发金说:“真是个大好事儿,不愁卖,我们心里么负担,就只管种好,长得多就能挣得多”。

除了豇豆,自2016年起种植的黄花菜,同样采取了“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方式,全镇一共一千亩,都已进入盛产期,亩产200—300斤,每亩收入大概5000元,所有种植黄花菜的村都建了烘烤炉,当天采摘当天烘烤,初加工后的黄花直接出售给合作社,合作社将各村散户、村集体种植的黄花菜回收后批量销售给定点合作企业,成功带动了一批贫困户逐渐鼓起腰包。近期,金竹、鲤鱼、三岔等村的黄花菜陆续成熟,只等采摘烘干出售给企业,订单包销让“小黄花”真正成了“致富花”。

如今,订单农业俨然成为双河群众心里的“香饽饽”,有机米、稻田鱼、软籽石榴等特色产业都在积极寻找订单,让订单助力脱贫。(高密)

【责任编辑:段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