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44期(总第二百六十九期)
旬阳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2018年5月16日
导 读
棕溪战区:产业扶贫成效初显
关口战区:建起林下绿色工厂
甘溪战区:桂花树村来了个“王队长”
——甘溪镇桂花树村驻村工作队长王国俊帮扶工作纪实
棕溪战区:产业扶贫成效初显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关键。棕溪镇姚沟村扶贫工作队注重因地制宜,坚持输血造血相结合、授鱼授渔共融入、村内村外两相宜,走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脱贫之路。
“见单点菜”,量身定制兴产业。驻村扶贫工作队在深入调研了解、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长短结合、突出特色、精准规划”的思路,科学制定全村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畜牧养殖(牛羊猪鸡等)、特色林果(拐枣、柿子等)、中药材(白芨、猪苓、柴胡等)、特色经济作物(红薯、烤烟、木耳等)等4大类特色产业明细“菜单”,让贫困户“见单点菜”,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产业,做到因组制宜、因户制宜,确保村有重点、组有特色、户户有产业。
该村二组贫困户丁鸣科,过去一直是烤烟种植大户,随着年龄增大,已无力务烟。驻村扶贫工作队根据该户实际情况,动员其发展力所能及的中药材种植、生猪养殖产业,今年丁鸣科共养猪4头,种植白芨2亩,猪苓、柴胡各3亩,预计年收入达5万余元。该村一组在家村民大部分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工作队因势利导,号召该组村民大力发展技术含量较低、投入不多、投劳较少的良种红薯产业,目前已发展50余亩,仅此一项就能增加收入25万余元。
“鱼渔兼授”,激发干劲谋致富。在入户走访中,扶贫工作队发现,全村105户贫困户,贫困原因各不相同,但最主要的是缺乏敢富、能富、善富的心劲、干劲与韧劲。很多贫困户“逢人就说穷,见利就想要”,工作队动员群众发展产业时,听到的最多的话就是“干不了、没钱干、怕赔钱”。这让工作队员们越来越认识到,扶贫必须先扶志,只有最大限度地挖掘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志气”立起来,才能真正下定决心“拔穷根”。
为此,工作队与村组干部、联户干部一道,进村入户,在院落、田间讲政策、说道理;同时,邀请产业大户、合作社带头人现身说法,用他们的技术经验、创业经历、致富成效感化、说服,先让贫困户“心”动起来,再行动起来。技术上,邀请县镇农业技术专家到村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手把手、面对面、点对点开展技术培训。销售上,与红薯收购企业签订购销合同,实行保底价收购,订单生产,解群众后顾之忧。
群众思想真触动,才能振奋自力更生的斗志,生发敢于致富的举措。2018年,全村共发展拐枣600亩、核桃200亩,养牛105头、羊300只、猪280头,种植良种红薯50亩、烤烟50亩、中药材30亩,实现了“家家有增收项目,户户有脱贫门路”的目标。
“走出去带回来”,鼓起农民钱袋子。发展劳务产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驻村工作队把有组织转移劳动力就业,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手段来抓,工作队员进村入户宣传动员,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引导贫困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收集就业意愿,提供就业指导。以苏陕协作就业扶贫招聘会为契机,坚持内外结合、灵活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积极为有外出务工意愿人员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岗位,变群众自发、自谋外出务工,为有组织、有引导的劳务输出。对贫困劳动力,根据其就业意愿、个人需求,邀请县镇培训机构到村举办培训班,有的放矢开展就业培训指导。通过参加招聘会、熟人介绍等各种渠道,向县内、镇内的本土用工企业推荐本村劳动力,让贫困户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该村二组贫困户柯常林夫妇,过去一直在家务农,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得知他们有外出务工意愿,村上推荐两人参加了县上的保安员和家政服务技能培训班。如今,柯常林在县供电公司当保安,妻子也到旬阳美莎影城做了服务员,夫妇两人月工资3500多元。
2018年全村外出务工430余人,分布在旅游、餐饮、家政、电子信息、建筑、厂矿等多个行业,预计外出务工人员年人均劳务收入可达22000余元。劳务产业使走出大山的村民擦亮了眼珠子、丰富了脑瓜子、挣满了钱袋子。劳务产业收入,已经占据姚沟村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屈崇伟 )
关口镇建起林下绿色工厂
关口镇南临汉江水,北接秦岭山系南羊山,保持着原始自然生态,生长着许多濒临灭绝的保护动植物。昔日有一部分农户依靠烧炭、伐木、守猎、采药等为生计,砍伐了成片树林、猎杀了野生动物、挖空了山里的药材,靠山吃山,山林可利用资源变得越来越少。近年来,随着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汉江水源地生态林管护、天然林保护等政策,伴随打工潮的出现,许多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山林植被逐渐恢复。而今,农村发展思路也正发生着变化,农户不再一味地从山上掠夺财富,而是悉心研究市场需求和当地气候特征、生物习性等,另辟蹊径,把森林资源当作上天赐予的天然绿色工厂,大力发展林下特色产业。
林下魔芋。镇人大代表、大庙村委会主任韩学和牵头成立了富成生态农业合作社,大庙村三组公路两旁就是合作社的林下魔芋基地,周围树林里共种植魔芋100余亩,带动全村发展魔芋230余亩。据合作社负责人介绍,林下小气候很适宜魔芋正常生长,发展林下魔芋有五大好处:一是不易腐烂,冬天树叶覆盖能起到保暖作用,防止冻伤;二是不用遮荫防风,由于魔芋喜阴,树林就成了魔芋的天然遮荫网;三是产量高,林下土质松散肥沃,富含腐殖质,是天然肥料,利于魔芋高产;四是能够优势互补,魔芋的播种、病虫害防治、施肥的过程,也有利于树木的健康成长;五是不争地,发展林下魔芋还能节约土地,不会出现其他产业用地相矛盾的问题。4月中旬,全镇魔芋产业技术培训会在该基地召开,来自各村的产业大户、合作社负责人、村组干部近四十余人,聆听种植经验分享,观摩了林下魔芋栽培现场。
林下天麻。“鹦哥嘴,凹肚脐,环状芝麻点,全身老姜皮”这是对名贵中药材天麻成品的形象描述,尤其是野生天麻更为稀少,但在关口镇多处高山仍生长着少量野生天麻。张岭村四组张乃仓、张乃库兄弟二人瞄准机遇,在屋后山上种植天麻50余亩,全部在野生天麻的生长环境下自行成长,其品质好,不愁销路,2017年销售后一盘算,投工划四五百元每天,今年兄弟俩的干劲更足了,又接着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专门培植菌棒,扩大种植面积,想带动更多贫困户种植天麻。
林下猪苓。猪苓是国内外享有盛名的菌类药材,特别是对糖尿病与癌症有一定疗效,用途日益拓宽,市场需求也逐年增加。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市场信息的灵通,人们对过去在山上挖药时遇到的“猪屎疙瘩”有了新的认识,作为一项致富产业大面积发展,张岭村张乃仓、张乃库抓住猪苓市场价格下滑,适合大面积发展投入的最好机会,近两年在树林种植猪苓100余亩。大庙村龚济庆与崔兴汉合伙栽植的猪苓已有四五年,开出了层层叠叠的白色猪苓花,在八卦山下茅坡农家乐的餐桌上,猪苓花成为招牌菜,鲜美的味道很受游客青睐。
林下重楼。重楼又名七叶一枝花,是濒危珍稀名贵药材,生长在高海拔的湿润荫坡。在关口镇大庙、泥沟、张岭等村的山坡,随处可见野生重楼,部分农户大面积规模化种植重楼。其中大庙村龚济庆远赴秦岭深山采挖重楼种苗,在八卦山下搭建帐棚,连续三年长期吃住山上发展重楼,现在种植面积已达20余亩,成为他脱贫致富的希望。但近期部分植株出现了黄叶、枯顶,难住了龚济庆。日前,镇农业综合站长、科技特派员邓茂林专程前往重楼基地,调查出现病症的原因,指导重楼病害防治。
关口镇海拔跨度1700多米,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这里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山上同时生长着獐子、飞狐、野山羊等保护动物,非常适合林麝等动物规模化养殖,部分农户已成功试种铁皮石斛、扣子七、盘龙七、八角七(一碗水)等国家保护植物。相信随着国家对林下经济的重视,扶持力度将会加大,关口镇的林下绿色工厂将越做越大,将成为助力脱贫攻坚、丰富旅游产品的支柱产业,使森林变得更加茂盛,源源不断地为农民创造财富,实现既是青山绿水,又是金山银山。(石振东)
桂花树村来了个“王队长”
——甘溪镇桂花树村驻村工作队长王国俊帮扶工作纪实
“人勤春来早,春耕备耕忙”,在甘溪镇桂花树村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户们忙碌的身影,或整地、或施肥、或栽植、或除草,呈现出一幅农耕繁忙的画卷。
“王队长,我今年栽了20亩烤烟,再把这些地翻好后打算栽点拐枣增加产业收入,你看这个想法行不?”桂花树村贫困对象曾明金充满希望的对田地边的驻村工作队长王国俊说道,对他而言,王国俊不仅仅是他脱贫致富的引路人,更像是值得信赖的朋友和家人。
王国俊,县农财局干部,2015年被选派到甘溪镇张家河村任扶贫工作队长,在他和县财政局扶贫工作队的大力帮扶下,2016年张家河村成为全县唯一一个顺利脱贫退出的贫困村。2017年根据组织安排,他又被选派到甘溪镇桂花树村任扶贫工作队长。刚过完年,当大家都还沉浸在节日愉快的氛围中,王国俊已开始谋划今年的脱贫攻坚工作。66户242人脱贫任务、9公里脱贫水泥路硬化、村内3处人蓄安全饮水工程、1座800M/4G基站建设......这些数据一一印在他的脑海里。
为精准落实各项扶贫政策,王国俊以组为单位,要求驻村工作队、包组干部,在村组干部的配合下,及时对全村所有贫困户和一般农户的基础信息、住房情况、居家环境及产业发展等信息进行了认真的摸底、核查和统计。
今年以来,王国俊组织驻村工作队、包组、包户干部及村组干部,针对在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逐户进行分析,制定长期扶贫规划和帮扶措施。对该村13户40人易地扶贫搬迁、11户28人危房改造积极协调、督促施工进度,并建立“两房”建设工作台账。贫困户袁治宪因选址困难,分散安置工作一直停滞不前,王国俊三番五次同村组干部与附近村民进行协调,最终妥善地解决了房屋重建的大难题。贫困户张会涛因资金短缺,迟迟不敢动工,王国俊与驻村工作队员、村组干部一起现场协调,很快联系好了工程队,终于解决了张会涛的后顾之忧。已年逾古稀的张继斌老人逢人就夸,“王队长真是一个好干部,有他在我们村驻村帮扶,真是我们的福气啊!”
桂花树村地处高山,行政区域范围大,农户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加之村组经济落后,全村至今仍有一、二、三、四、六组部分群众人畜安全饮水困难,四、五组之间无连组路,一、二、三、六组无连户路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但给村民的生活、农耕带来了极大地不便,也制约了该村的产业、经济发展。自担任扶贫工作队长后,王国俊首先考虑的如何解决全村群众的饮水问题。他来回在甘溪镇-旬阳县多方奔走,邀请县水利局技术人员勘察水源、规划设计引水方案。目前该村三、四、六组的引水工程已全面动工,修建小型水塔10余座,铺设引水管道20余公里。现在全村吃水难的问题解决了,但他丝毫没有松懈,为了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王国俊又带领着驻村工作队与村组干部一道,重新规划设计连村路3公里、连组路7.5公里,目前路基已铺设完工,村级道路拓宽维修工程也已全面开工。同时对村民提出的公共厕所、垃圾处理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已列入扶贫规划之中。通过积极协调争取,截至目前,共为该村争取项目资金达550万元。
为了彻底挖掉贫困户的穷根,培育新型经济组织,王国俊带领着县财政局扶贫工作队通过深入走访,经过认真调研,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成立了村级产业互组组织,以发展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的脱贫致富路子。同时细化产业奖补政策,确保各项奖补政策落实到位。为了打消部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他通过积极协调,鼓励本村致富能人杨官显流转贫困户闲置土地,发展金丝黄菊20余亩,使部分贫困户在获得土地流转租金的同时,还可以通过雇工劳动取得收入。同时引导贫困户在发展养殖业上做文章,让贫困户联合在外务工的成功人士返乡发展养殖业,扩大生态养猪、牛、羊、鸡等养殖规模。
扶贫先扶志。桂花树村一组贫困户王忠现,因妻子右腿先天残疾,同时患有冠心病、血管瘤、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不但没有劳动能力,还因为常年看病吃药使日子过得很紧巴巴。王忠现本人因此生活消极懈怠,终日哀声叹气。王队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了解了王忠现的家庭现状后,积极同村组干部商量对策,针对王忠现的实际困难,制定出了扶贫先扶志,精神扶贫和物质扶贫两手抓的扶贫策略。王队长一边积极帮助他们申请办理慢病救助、落实健康扶贫和居家环境改善等扶贫政策,一边详细讲解各项产业奖补政策,鼓励其发展各类经济产业。在王队长的大力帮扶和鼓励下,今年,王忠现养了9头猪(其中母猪1头)、栽植拐枣3亩、种植黄姜2亩、红薯5亩。现在的王忠现不仅成了村里的养猪大户,还发展了拐枣、黄姜、红薯粉条加工等特色经济产业。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不但彻底祛除了穷根,还树立了坚强生活、乐观进取的生活信心。
桂花树村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有70户226人,像王忠现这样长期以来由于家庭环境原因使他们意志消沉、不愿意与人沟通,更谈不上发家致富的贫困户还有很多。王国俊在入户走访了解完这些情况后,内心十分沉重,觉得这类人群的心理疏导非常重要。王国俊带领着驻村工作队,对那些不愿说、不善谈、没有长远发展规划的贫困户,他不厌其烦,一趟又一趟地来到这些贫困户家里走访,耐心地给他们讲解各类扶贫政策和脱贫致富案例,制定具体帮扶措施,协调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连续几个月的入户拉家常、解决实际困难,这些人的话匣子也打开了,啥事都找王国俊,他已成为他们最亲近的人了。现在这些贫困户不但生活问题得到了解决,见人也热情了,在王队长的真情帮扶下,也开始积极主动地寻求致富门路。
谈及下一步工作打算,王国俊笑着说:“我已经是五十出头的人了,头发也白了一大半,我会尽我最大的能力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希望这些贫困户能够在我们县财政局的帮扶下,日子越过越好,早一步走向脱贫致富路!”(潘先爱 刘田)
- 上一篇:脱贫攻坚快报(第二百六十八期)[ 05-17 ]
- 下一篇:脱贫攻坚快报(第二百七十期)[ 0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