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网站专题> 正文详情

2017成绩单:聚焦八大产业主推五种模式 兴产业促增收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2-01 13:01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2017年,旬阳县农林科技局紧紧围绕产业脱贫这个重点,聚焦八大产业主推五种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厚植持续发展潜力。

聚焦八大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因地制宜,按照“短期抓烤烟、畜牧、魔芋、优质粮油菜,中期抓特色林果改造提升和中药材(黄姜),长线抓油用牡丹、拐枣”发展路径,和“一村一(两)品、一户两(三)业、长中短结合”的原则,精准规划到镇、到村、到户、到地块,覆盖全县169个贫困村、13781户贫困户、38905人贫困人口。同时,以县上启动全民招商为契机,聚焦八大重点产业,精心策划包装了50个特色产业项目,面向社会集中推介,吸引社会资本集中注入,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在旬阳县特色产业扶贫项目推介及招商签约会上集中签约22个项目、17.44亿元。

主推五种模式,引导合作共赢。广泛推行“三变”改革、土地流转、园区务工、借鸡还蛋、订单生产五种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模式,促成53个合作社、20家龙头企业、51个现代农业园区与4000余户贫困户建立合作关系,带动贫困户新发展拐枣45929亩、油用牡丹8550亩、中药材5041亩、特色林果12170亩、优质粮油菜49890亩、烤烟2333亩、特色畜牧62162头(只)、魔芋24688亩。同时强化资源整合,对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帮扶培育,出台了拐枣、牡丹等产业奖补办法,制定了现代农业园区、家庭农场等认定管理办法。新培育市级龙头企业7户、市级示范合作社4个、家庭农场24家,新认定职业农民200人,新增市级现代农业园区7个,新认定县级现代农业园区16个,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长为带动产业发展的强力引擎。

强化帮扶指导,促进水平提升。充分发挥农林科技技术优势,全面落实“党支部+贫困村”、“党员+贫困户”、抓点示范等帮扶机制,在做好6个包联村扶贫工作的同时,落实13个党支部与21个镇结对包联,成立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指挥中心,选派169名产业脱贫技术服务干部和169个贫困村、贫困户结对指导,15名高级职称技术干部、40名技术骨干组成4个服务小分队分区域定期巡回督查,动员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近帮带贫困户产业发展。同时,分区域创建科技示范基地10个、产业技术实训基地11处,建设稻油、拐枣、油用牡丹、魔芋等示范20余处,推动地膜覆盖、测土配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广泛应用。县镇村三级贯通、贫困村全覆盖的产业脱贫技术服务体系正逐步形成。

培育特色品牌,厚植发展潜力。在产业特色鲜明、主体茁壮成长的基础上,将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作为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储备发展后劲的重点来抓。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实现了县级以上园区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全覆盖,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助推全县20个产品取得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无公害整县环评顺利通过。突出特色品牌培育,拐枣、狮头柑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拐枣王酒被新入选为陕西十大金口碑农产品。突出拓展销路,抢抓苏陕扶贫对接、校县合作等机遇,通过“订单进山、产品出山”的方式,为特色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畅通渠道,与常州市扬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西安外国语大学建立了特色农产品购销关系,太极缘、祝尔慷、庆丰三家企业销售特色农产品12.8万元。

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聚焦八大产业五种模式,坚持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抓产业脱贫,在抓产业脱贫中促产业转型升级,以76个计划当年脱贫村为重点,统筹推进全县贫困村与非贫困村。一是推进产业全覆盖。做到每个产业有龙头、有示范、有服务,到年底当年计划脱贫村产业脱贫户实现户均建成1亩特色林果园、稳定经营1个短期增收项目、紧密联结1个市场经营主体、人均增收1000元的“四个一”目标。二是狠抓主体带动。力争76个贫困村每村基本达到三有:有企业包联、有合作社组织、有园区引领。重点打造10个产业脱贫示范村,形成10个产业脱贫范例,树立旬阳产业扶贫品牌。三是跟踪帮扶指导。建立健全建立县镇村(职业农民)三级包联贫困户机制,完善技术干部包村联户制度,推进科技特派员驻村全覆盖,确保1个贫困村至少有1名技术干部包联、产业脱贫户至少有1名技术人员包抓,年度产业脱贫村整村培训1次以上、产业脱贫户接受技术指导不少于4次,产业脱贫户技术服务满意率达98%以上。

【责任编辑:段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