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9期(总第二百三十四期)
旬阳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2018年1月30日
导 读:
【一线调查】20万亩拐枣加快产业富民
【扶贫扶志】关口镇:腊月隆冬讲习所里热腾腾
【合力攻坚】晏坪村:这个“穷山坳”里的乡村振兴路
【一线调查】
20万亩拐枣加快产业富民
近年来,我县抢抓脱贫攻坚机遇,一手抓烤烟、黄姜、畜牧、粮油菜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保当年,一手抓拐枣、油用牡丹长效产业促转型、着力构建产业扶贫长效机制。2017年,全县新发展拐枣11.9万亩、其中贫困户发展5.29万亩,全县拐枣总面积达到22万亩,拐枣全产业链实现综合产值2.8亿元,跻身“全国拐枣第一县”。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拐枣?小拐枣能否成就富民产业?我县农业转型的路在何方?
“一县一业”选产业
我县地处南北过渡带的秦巴山地,山大沟深,基础薄弱,产业品种繁多,长期以来产业小、散、弱,特的不多、多的不特不优,农民致富缺乏主导产业支撑,产业转型势在必行!
拐枣,生长在秦岭以南,被秦始皇以“万寿果”命名,具有保肝护肝、开胃健脾、滋阴补肾功效。我县属拐枣最佳适生区,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管理简单,农户素有自酿“拐枣酒”习惯。全县保有面积10.1万亩、其中挂果面积3.8万亩,年鲜果产量4.2万吨,占全国拐枣总产量的80%以上。拐枣在种植、加工环节可吸纳大量劳动力,广辟致富门路,经济效益可观。据统计,盛产期亩产1500公斤、亩收益4000元以上,单棵树逢高产可达千斤。拐枣耐寒耐旱耐瘠薄,适生范围广,加之树冠高大,根系发达,枝叶繁茂,花期较长,大规模连片栽植和改造补植,能有效保护生态、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
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大力发展长短结合八大产业,率先决策将拐枣、油用牡丹作为促进县域产业转型的长效扶贫产业,“一县一业”发展、“一村一品”推进,走绿色化、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之路,打造全产业链条,使拐枣成为最具潜力的优势主导产业。
四轮驱动兴产业
为有效破解贫困户发展产业“五缺”难题,我县从行政推动、强村大户、政策扶持、配套服务等要素入手,补短板、破难题,靶向治疗,聚力壮大产业基地。
组织行政推动。县上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和副县长任责任副组长、产业脱贫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拐枣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全县拐枣产业统筹谋划、推进落实和检查督导。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研讨会、动员会、推进会、现场会,赴省会西安招商,推动校企合作。制定贫困村、贫困户产业脱贫“双五”标准,把拐枣纳入县对镇、对部门年度考核,形成合力。
扶持政策驱动。县财政每年筹资1000万元拐枣专项扶持资金,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拐枣产业的意见》《关于印发拐枣产业基地奖补暂行办法》《贫困村贫困户产业扶贫奖补办法》,兼顾贫困户、非贫户,推行“一业(村)两制”,用“输血”促“造血”。县农林部门整合退耕还林、涉林项目向贫困村倾斜,种苗、化肥、农膜免费供应,为拐枣产业注入“钱动力”。
强村大户带动。抓精准规划、产业布局到户到田,组织技术干部等多方力量,拉网式逐镇逐村逐户逐地块精准规划,实现拐枣产业在全县169个贫困村、有条件的1.63万户贫困户全覆盖。抓强村大户、高标准建园,组织全县贫困户种植拐枣59290亩,建成神河、棕溪、关口、仙河、小河、铜钱关6个万亩镇,王义沟、弥陀寺、黑沟等30个千亩专业村,城关龙王庙、棕溪隆家河、关口大庙等102个百亩示范园,带动全县建成基地22万亩。
配套服务联动。抓壮苗繁育、夯实产业基础,组织龙头企业育苗面积575亩、当年培育供应优质壮苗650万株。抓技术规范,从系统内遴选专业骨干,集中落实挖大坑、栽大苗、用良法“九字诀”,“三埋两踩一提苗”高质量造林。抓技术培训,采取集中示范、现场指导等方式,提供跟进式零距离技术服务,全县共培训133场次、6230人,发放技术资料1万份,强化科技增效。
三产融合强产业
小拐枣何以成就大产业?我县在山上建园区、山下建厂区,以“公司+园区+基地+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推动企业研发、品牌建设、三产旅游、精深加工、电商营销全产业链建设,打造承载拐枣产业体系的航空母舰,让企业、农户实现合作共赢,农民稳步脱贫。
率先发展的三家拐枣深加工企业趁势崛起,被称为“旬阳拐枣三剑客”,引领旬阳拐枣迈上三产融合发展新高地。吕河高新区太极缘公司联合陕西国家重点生物实验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科技大学、陕西省中医药大学成立了拐枣研究中心,制定了全国第一个拐枣浓缩汁和拐枣功能饮料标准,目前拐枣功能饮料、胶囊已投产入市,市场畅销。天正酿造公司是全国唯一一家野生拐枣醋规模化生产企业,生产的康熙牌拐枣醋被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十大金口碑农产品。金茂公司第一个获得了中国拐枣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在城郊龙头村流转土地2600亩、建成集产加销旅游观光一体化发展的拐枣园,一座普普通通的大山因此被改名为“万寿山”。三家龙头企业直接解决就业岗位210余人,让贫困户在家门口由农民变工人。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县发展拐枣合作社37家,直接带动贫困户2633户,拐枣年产值突破亿元大关,一串串拐枣成为区域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宣传推介放大“天然、富硒、太极城”品牌效应,“旬阳拐枣”已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并被评为2017年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公用品牌,拐枣果已出口远销韩国、日本、印度等东南亚国家,拐枣系列产品走出秦巴腹地,不仅进驻商场超市,还分别建立了自己的专属门店和电商平台。
县校合作,转化成果。目前,县农林科技局已与西南大学签订产业规划、品种筛选、标准化栽培、营养分析、功能性系列食品研发合作协议。县政府筹建的拐枣研发中心,新招聘5名研究生,与西南大学具体协作,拐枣品种选育和拐枣果、种子、枝、叶系统检测分析等研发项目已启动实施。与陕西农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开展合作,拐枣醋、酒液态发酵工艺改造等各项研发有序推进。
基地、研发、加工、营销齐头并进,引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我县规划到2020年建成规范化拐枣基地30万亩,借脱贫攻坚东风留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构筑县域经济发展新引擎。(冯自社 向甲斌 李增芝)
【扶贫扶志】
关口镇:腊月隆冬讲习所里热腾腾
1月29日,关口镇“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揭牌仪式在蒿塔村举行,通过“讲”,把党的声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到最基层,激发农民脱贫愿望。通过“习”,手把手教农民掌握农业种养技术,多形式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动作快,定位准,首个“讲习所”落地开花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对脱贫攻坚具有很重要的助力作用,为把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定位为帮促贫困群众“输血造血、富脑行动”的一个有效实体,全面启动‘讲’‘习’活动,切实帮助贫困群众富脑鼓包。关口镇制定《关于成立新时代脱贫攻坚讲习所的实施方案》,利用村委活动室、远教站点等阵地,在10个村成立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快速实现“讲”“习”全覆盖。
关口镇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按照有场地设备、有机构人员、有标识标牌、有师资力量、有教材资料、有规章制度、有经费保障、有成效展示“八有标准”规范化建设。镇党委书记担任“讲习所”所长,村两委负责人担任副所长,按照讲政治、懂政策、业务精的标准,严格择优选聘业务骨干、农技人员、农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致富能手、乡贤能人担任讲师,并列出“课程表”,每月定期开展讲习活动。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全面刮起“讲习风”
在阵阵热烈掌声中,蒿塔村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开始首讲。关口镇党委书记葛春艳就成立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目的及意义进行讲解,切实让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困户感恩党和国家的关怀,不断提振打赢极贫乡镇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学习课程表里有邓站长讲冬季林果园管护技巧和生猪繁殖养殖技术,到时候要好好听讲,做好笔记,来年把产业发展的红红火火!”蒿塔的龚永定信誓旦旦道。据了解,关口镇突出讲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农业产业实用技术和讲习新民风建设内容,并要求通过用白话、讲“干货”的方式,通俗易懂地向广大贫困群众传播党的好声音,培训农业生产使用技术,话语文明乡风民俗,在10个村全面刮起新时代“讲习风”。
手把手,面对面,“内外兼修”效果好
关口镇不拘泥于村委活动室固定课堂,采取“课堂式大集中、互动式小分散”方式,讲习所选择农民迫切需要学习的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院坝会、板凳会、群众会及深入田间地头等一线现场指导实践等为课堂,讲师示范的明白,农民看的清楚,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讲习,并采取提前预告和课后收集需求的方式,让村民自主选择想听的课、想学的知识,确保讲师“讲”到“痒”处,村民“习”出“兴”来。
为了充分发挥讲习所对脱贫攻坚的助力作用,关口镇在村级讲习所所在地相应选取1至2 个发展成熟的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作为实践基地,切实将讲习所实效转化为看得见的收益。可以预见,“听讲习去”将成为关口镇农民的要紧事。(宋博琳)
【合力攻坚】
晏坪村:这个“穷山坳”里的乡村振兴路
晏坪村位于旬阳县城以南,汉江以北,辖6个村民小组185户643人,贫困户91户344人,距离县城仅不到8公里却路水不通,基础设施薄弱,干部队伍匮乏、涣散,曾是城关镇“榜上有名”的“穷山坳”。而如今,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乡村振兴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穷山坳”振兴的“传奇故事”被当地人传颂。
“三农”队伍凝聚发展“向心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晏坪村立足于建好战斗“堡垒”,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进一步推动工作发展,选派数名精英干部驻村谋发展。
“以前听说过有个晏坪村工作难开展得很,心里多少有些没底”。新派驻的包村领导张永吉坦言,“但现在,许多村上乡贤能人也回来主动帮助村子谋发展,队伍班子强大起来,发展看到了希望”。旬阳县金地房地产开有限公司总经理、第二建筑公司副总经理朱典宪就是回村的“老乡”之一,朱典宪从小在晏坪村长大,对这片生养他的土地有着深刻的感情,为促进发展,朱典宪主动扛起晏坪村党支部书记一职,并拉动企业为晏坪捐助20余万元促发展。像朱典宪这样为家乡振兴返乡的还有旬阳县第二建筑公司项目部经理赵志全,旬阳县汇丰商贸公司格力空调技术指导员赵志社等。
“人家当老板多快活,现在为了村上的事情这么辛苦,你说我们能不支持吗?”当地村民感动不已,由此,“穷山坳”的发展逐渐有了“向心力”。
设施建设给农民吃了“定心丸”
2017年10月29日,晏坪村罗家垭至朱家坟岭4.8公里新修水泥路工程正式开工,当天,许多村民都自发来到施工现场,放炮庆祝。
“这真是我村天大的好事啊,还记得2017年10月18日那天,为了看到开幕式,我们十几个人硬是从早上5点开始,走了3、4个小时才赶到村委会,要是再下雨那山路连走都走不了”。第一书记陈睿感慨道。如今,两条长约11公里的道路已初具雏形,按照计划等开春天气回暖后着手硬化。从晏坪村到达县城仅需30分钟车程,工程全部完工后将缩短到15分钟。
2018年1月2日,笔者到达村委会时,恰逢几名热心的村民为驻村干部们送来一笼刚正好的馍馍,热腾腾的温度,干部群众之间其乐融融的状态,让人心生暖意。
产业兴旺激发“三农”新活力
晏坪村耕地少,村民收入主要来自务工,产业单一一度成为晏坪村发展的软肋。为持续增收,村两委紧跟全县产业发展布局,号召村民大力发展油用牡丹和拐枣种植。为了尽快建园,村组干部逐户动员,落实面积。同时,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积极向上争取种苗、肥料和各种扶持。
村民张安娥家原来种有8亩地黄姜,家中缺乏劳力,为了赶上时令栽植牡丹,村干部硬是地里守了一个多月,帮她整地挖黄姜。“黄姜犁出来的土黏得很,根本掰不动,他们把手都挖烂光了,那时候天气还热得很,连一口水都喝不上,不管多苦他们把这个花一定要给我们栽好”。说起整地的那几天,张安娥眼里泛起泪花。
从2017年10月开始,不到两个月,晏坪村就发展油用牡丹200亩,拐枣1100亩。晏坪村的发展变化不仅让村民看到希望,也让外面的人看到了商机。现在已经有两家企业和一个社会组织前来考察,准备在这里发展观光农业,建立户外运动基地。“穷山坳”走出了一条振兴路,晏坪村脱贫致富、振兴发展的道路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指引,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目标逐步迈进。(沈娜)
- 上一篇:脱贫攻坚快报(第二百三十三期)[ 01-26 ]
- 下一篇:脱贫攻坚快报(第二百三十五期)[ 0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