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7期(总第二百三十二期)
旬阳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2018年1月23日
导 读:
【脱贫一线】陈红星在白柳镇检查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开展情况
【春季攻势】关口镇启动2018年脱贫攻坚“十项工程”
【就业扶贫】从民生之本到富民之路——我县创新就业扶贫模式促万名贫困人口早脱贫
【脱贫一线】
陈红星在白柳镇检查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开展情况
1月21日,县长、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总指挥陈红星在白柳镇检查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开展情况,并到陈家庵村进行扶贫慰问调研活动。
在陈家庵村委会,陈红星看望慰问了奋战在一线的镇村扶贫干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进行了座谈交流,详细了解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推进情况。随机走访贫困群众,详细询问家庭生产生活、致贫原因,产业发展和干部精准帮扶等情况,鼓励他们坚定信心,克服困难,早日摆脱贫困,要求帮扶干部要持续用力,不断深化帮扶力度,拓宽帮扶途径,增强帮扶实效,巩固帮扶成果。
陈红星强调,各镇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省市县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增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春季攻势”的部署要求上来,发扬精准严实作风,狠抓春季攻势,为高质量完成2018年脱贫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要把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与谋划全年目标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对标春季攻势目标任务,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脱贫攻坚年度实施方案,重点开展好基础设施建设“三提升”、“两房”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工作。要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起来,持续推进“三变”改革,支持引导贫困户、致富能人、返乡成功人士,因地制宜,长远谋划具有地域特色、长短结合的脱贫产业项目,促进产业培育全面开花,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要充分利用春节农民工返乡有利时节,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大走访”活动,当好脱贫攻坚政策的“宣讲员”、扶贫扶志“发动者”、密切干群关系的“践行者”、农村纠纷矛盾的“调解员”,用真情实意打动群众,感召群众。白柳镇要立足城周地域优势,发挥比较优势,丰富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各村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协调发展。
陈红星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始终树牢“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盯紧道路交通、冬季取暖、森林防火等薄弱环节,再严责任、再加力度、再强举措,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政府办)
【春季攻势】
关口镇启动2018年脱贫攻坚“十项工程”
关口镇按照县委十五届四次全会总体部署,迅速启动脱贫攻坚“十项工程”,掀开了2018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序幕,结合省、市、县部署的基础设施建设“三提升”“两房”建设及特色产业培育等重点,统筹推进,确保开年攻势取得实效。
开展入户走访慰问,实施“暧心工程”。组织干部深入贫困户、困难群众、驻村干部进行走访慰问;以扶贫扶志、扶智为重点,做好政策宣传,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帮助谋划2018年增收措施;协调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积极化解矛盾;对残疾人家庭和因灾因病等特殊困难人群开展帮扶救助和送温暖活动;对在扶贫一线因公受伤、患病的干部进行重点慰问;巩固2017年脱贫成果,提升群众满意度。
加快“两房”建设进度,实施“安居工程”。以系统标注的不安全住房户为对象,逐户开展研判,确定解决方案,灵活运用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兜底保障住房、危房改造原址重建、修缮加固等政策,确保在 2018 年 9 月底前全部完成全镇所有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任务。目前正组织干部入户动员贫困户加快危改进度、签订移民搬迁三项协议,同步加快推进关口集镇移民(脱贫)搬迁安置区、蒿塔安置点等项目建设。
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实施“增收工程”。围绕拐枣、油用牡丹、烤烟、药材种植、生猪、牛、养、鸡养殖等“八大产业”,抢抓农时节令,加大特色产业培育力度,深化“三变”改革,大力推广“支部+X+贫困户”。当前正值烤烟面积落实、烟地整地关键期,该镇推行重奖严惩机制,夯实镇村抓烤烟责任,截止到元月中旬最新统计,全镇已落实2018年烤烟面积1368亩。
推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惠民工程”。精准编报2018年度贫困村路、水、电等项目,提前启动脱贫攻坚水泥路路基建设,安排专人办理项目用地、环评、安评等手续。目前该镇拟纳入2018年建设任务的道路已有5条启动了路基工程建设。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实施“扶志工程”。深入推进扶志帮困“破壳”行动,综合运用道德评议、“三会两榜”有效做法,结合“学兴当”会议、群众会、党员活动日开办“农民讲习所”,多种途径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定期评选表彰道德模范、自强典型,开展好媳妇、好婆婆。
推进教育扶贫,实施“造血工程”。开展社会扶贫捐资助学活动,落实各项教育补助政策,确保所有贫困户子女能够上得起学。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突出实用原则,把重点放在手足修复师、种养殖方面,增强发展“造血”功能,努力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
做实做优健康扶贫,实施“康健工程”。按时完成新农合基金、小额扶贫保险收缴工作,做到“签约服务”、一站式服务四重保障全覆盖。深入开展送健康扶贫政策、送医疗知识、送健康常识,免费健康讲座、咨询义诊、健康体检和发放药品“三送四免”活动,深入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健康促进行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短板行动、重点传染病专病专防行动、慢性病地方病综合防治行动、妇幼保健行动、农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全民健身普及行动“八大行动”,减少因病致贫增量。
全面整改存在问题,实施“补短工程”。重点围绕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以及政策宣传、规范程序、档案资料等软件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对标自查和查漏补缺,实行整改清单、过程跟单、结果销单“三单制”管理,建立整改台账,及时上报整改报告,补齐各项工作短板。
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实施“清洁工程”。深入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加强村组道路养护管理,夯实“河长制”责任落实,清除河道、沟道垃圾;建章立制引导群众做好村庄院落环境卫生打扫,确保村容村貌干净整洁。
强化干部作风建设,实施“提效工程”。从政治意识、规矩意识抓起,从严管理干部,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严肃上下班纪律、值班纪律、会议纪律,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加大监督执纪力度,严肃查处为政不为、失职渎职等违纪问题。(许铭)
【就业扶贫】
从民生之本到富民之路——我县创新就业扶贫模式促万名贫困人口早脱贫
隆冬时节,神河镇金河口社区的就业基地里,大棚香菇长势喜人,50多名贫困妇女正忙着采摘香菇,个个脸上挂满笑容。该基地是我县就业部门帮扶创立的,已吸纳136名贫困户就业。
我县大力实施就业扶贫“525”工程,即就业基地转移一批、技能培训赋能一批、三岗融合安置一批、大众创业带动一批、扶持产业吸呐一批“五个一”,推进“百千万”工程(100个就业基地、1000名创业能人、带动就业30000人以上)和“扶产业助就业促脱贫”(围绕产业+X扶持100家产业龙头企业、培育1000名产业带头人)两大工程,做到逐人施策规划到位、企业用工对接到位、全程服务跟踪到位、资金支撑保障到位、按月督查落实到位,确保“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2017年, 10462人通过就业实现了稳定脱贫,占全县当年脱贫总人数的77.7 %。
“劳务输出让我们脱贫有保障”
“月工资4000元!”今年36岁的仙河镇竹园河村贫困户武绍刚,从山西省河津市给家人和帮扶干部传来了喜讯。据帮扶干部介绍,武绍刚2017年3月通过劳务输出,在山西省河津市海华名园从事模工工作。“这下我们脱贫有保障了!”电话那头,能明显感受到武绍刚的感激之情。
我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劳务输出成为我县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我县借助已培育成熟的“旬阳建工”劳务品牌,通过政府搭台、商业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依托驻外创业协会和能人带动,运用劳务补贴和贫困劳动力交通补助等激励措施,在外出务工人员聚集的河北、山西、河南、新疆、甘肃、北京、深圳、西安等地建立了9个劳务输出基地;与在外旬阳籍企业进行劳务协作,在西安举办旬阳县特色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项目推介招商签约会,现场签约项目26个;与西安旬阳商会、延长集团橡胶公司等用人单位签订贫困劳动力对外定向输出协议4个,提供就业岗位5万余个。目前,已组织转移就业1854人。
双河镇贫困户杜永斌,通过县人社部门组织的手足修复师培训后,定点输出到陕西远元集团湖北分公司就业。经过半年的发展,现已是武汉片区经理,月收入过万元。“一技在身成就大事业!”谈起杜龙斌,其父亲杜永明一脸的兴奋和自豪。
就业创业培训和技能培训范畴。常年开设手足修复师、中式烹饪、种植养殖等专业培训,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10516人。针对有转移就业意愿的贫困家庭,开展“订单式+定点输出”培训,其中手足修复师培训实效最为显著,已组织培训27期,培训人数3000余人,签订意向就业合同2000余人,1300多人已走上工作岗位,包吃住保底月薪3000元以上,有11人自主创业开办了加盟店。针对有创业意愿的贫困户,该县持续开展“SYB”创业培训337人,大大提高了贫困群众就业创业的自主性、选择性;针对有从事农业生产意愿的,开展油用牡丹、拐枣种植、畜牧养殖等优势产业培训2934人。
“年近万元的收入,以前做梦也没想到”
刘贞平是吕河镇秦家塔村贫困户,夫妻俩和70多岁的老母亲都体弱多病,生活很艰难。该县就业部门针对他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公益特岗扶贫措施,让他担任村级公路清洁员。“就业扶贫给了一个‘好饭碗’!以前做梦也没想到。”每月600元的工资报酬让他家多了份保障。
我县灵活运用政策,探索出“公益岗+公益专岗+公益特设岗”三保险的兜底保障模式,将全县各机关、事业单位和财政拨款的社会组织编制外新增或退出补充的服务性、辅助性公益专岗,用于安置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注重因人置岗,设置包括农村环卫、水利设施看护、公益林管护、公路维护、敬老院护理及城镇化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公益岗位。通过兜底安置,彻底消除“零就业家庭”中的贫困劳动力。截至目前,全县通过公益岗已安置847名贫困劳动力,在60个当年脱贫村开发了231个特设公益岗和61个公益专岗,专门用于特困劳动力的安置工作,受到贫困群众的普遍欢迎。
王盛奎是双河镇平河村的一名贫困户,在创业关键阶段遇到资金周转不足难题,通过人社部门宣传的创业就业扶贫政策,申请到了50万元无息创业担保贷款,发展花卉10亩、野鸡2000只,年收益达150万元左右,吸呐贫困户就业20多人。
为了让更多像王盛奎一样的贫困户“想创业、能创业、创成业”,我县通过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实现创业促就业。截至目前,已为 314名创业户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6768万元,直接扶持创业人员750人,带动就业2590人。其中为贫困村发放贷款11745万元,为贫困户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08万元,带动468名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同时,建立在外能人信息库,引导1000余名在外创业能人推行“1带2”模式,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1539人。
“自从加入合作社,脱贫一下有了方向”
2017年12月6日,在神河镇金河口社区的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国桦合作社里,该镇黑沟村三组贫困户张乾军正在他所承包的菇棚里,小心侍弄他的“宝贝”。“自从加入合作社,脱贫一下有了方向!这不,等这批菇销出去,年收入十来万不成问题。”
我县围绕油用牡丹、拐枣等本地特色产业,以“扶产业助就业促脱贫”为路径,结合 “三变”改革模式,引导贫困户通过小额贴息贷款入股、土地入股等形式,开展就业扶贫基地建设,助推贫困户增收。
探索“基地+贫困户”“园区+贫困户”“社区工厂+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大户+贫困户”的“五+”扶产业助就业模式,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稳定就业。2017年建成就地转移就业产业园区(基地)15家,培育和发展“社区工厂”9家,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2755人。
对于仁河镇桥上村一组村民洪列芳来说,她是幸运的。2017年4月底返乡创业,得到了当地社保站就业窗口工作人员保姆式的服务,短短三个月,她的玉泉服饰公司便走上正轨,实现了赢利,员工增至32人。
2017年来,我县举办“就业援助月”、组织开展“就业精准扶贫”专场招聘会等大型公共就业服务活动4场次,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三送”活动,为贫困人员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实现就业1000余人。
我县针对低保家庭、残疾和建档立卡贫困高校毕业生实施就业援助,开展贫困大中专毕业生见习活动,见习期月补贴1200元,安置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182个。
就业需求在哪儿,服务就延伸到哪儿。我县设置了就业宣传栏,发放了《旬阳县就业创业脱贫政策汇编》、《就业岗位信息》等宣传资料。21个镇还建立了劳务输出服务站,为贫困劳动力提供政策宣传、职业介绍,做好办理就业失业证、签订劳务合同、参加社会保险、劳动维权讨薪四个节点保姆式代办。配备了305名村级就业服务信息员,专门负责就业创业宣传、信息采集和就业服务等工作。县人社局在“旬阳人社”微信平台开通“微就业”通道,在人力资源网开设求职招聘专栏,劳务就业招聘工作做到日常招聘天天有。(龚泽忠 张兆群)
- 上一篇:脱贫攻坚快报(第二百三十一期)[ 01-23 ]
- 下一篇:脱贫攻坚快报(第二百三十三期)[ 0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