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棕溪镇王院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正式成立,这也是全县成立的首个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作为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村,王院村从村情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土地承包、居住情况、收益分配等因素,让全村1033名户籍村民都成为股东,共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红利。
该镇在探索农村“三变”改革中,坚持与“支部+X+贫困户”发展模式相结合,把资源、资金向主导产业聚焦,向发展前景好、带动成效好的新型经营主体聚焦,探索土地、资金、劳务等多种入股方式,实现产业集约发展、园区规模壮大、群众稳定增收。
多形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晏开霞是陈河村一名在外创业能人。2012年,面对老家大量土地荒芜实际,在村党支部的全力支持下,成立了合作社,种植苗木。经过反复实践,银杏、紫薇、丁香等苗木试种成功,创新了丁香苗嫁接桂花的技法,使其更耐寒、耐旱、耐高温,适宜南北生长。合作社对会员作出庄严承诺,“一亩地栽植嫁接桂花苗600苗,投资6000元,五年后可收入3万元,十年后可收入10万元。”到2017年吸纳会员21户,每户入股5万元每年可分红5000元,目前留存的苗木价值1000余万元。
柯有苗是一名有思想、善经营的年轻退伍军人。在隆家河社区的积极帮扶下,成立了旬阳众友生态农业合作社,主要经营红薯系列有机食品加工。今年,扩建了厂房,添置了加工设备,与农户签订了订单合同,免费发放“玉薯808”红薯种,以每公斤1元的保底价格回购鲜红薯30余万斤。
近年来,该镇通过“引能人回乡、扶能手创业”等形式,积极探索“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1个、农业生态园区1个,帮扶带动全镇种植烤烟6850亩,建成拐枣园13000亩、核桃园1200亩、油用牡丹园2500亩、花椒园1000亩,大力发展养殖业,农户养猪存栏4100头、羊2800只、牛1000头、鸡35000羽,在全镇形成了“长中短结合、一村两三品、一户一两业”的产业建设格局。
多途径实现贫困群众增收
与村民互惠互利是旬阳太平专业合作社成立的初衷。今年以来,该合作社为扶持187户村民发展养鸡,每户免费发放鸡苗20只,免费发放价值7万余元的防草布,扶持栽植油用牡丹100亩,与贫困户合伙发展食用菌5万袋,增收效果明显。
旬阳宏发生态农业园区坚持养殖、林下魔芋、拐枣、油用牡丹等多元化经营,吸纳40余名贫困劳动力季节性从事锄草、施肥等田间管护和圈舍打扫、饲料加工等工作,年支付劳务工资27万余元。免费为30户农户发放2万斤魔芋种、5吨化肥和价值2000元的农药,扶持发展林下魔芋100亩。以低于市场价200元的价格向贫困户提供猪崽120多头,扶持发展养殖业。
脱贫攻坚,人人出力。积极动员社会各阶层力量参与结对帮扶,通过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贫困户闲置、零散土地,吸纳贫困剩余劳动力就业,免费提供种苗、畜崽等形式,让贫困户直接受益。
多措施保障园区群众双赢
夯实包帮任务。该镇按照“三包三定”方案,科学制定帮扶措施,严格落实包帮责任,将脱贫任务细化到村、到园区、到户,由科级领导任组长,带领相关单位业务人员抓好落实。制定出台了《棕溪镇脱贫攻坚工作问责暂行办法》,采取不定期督查和季度检查通报,半年总结评比,年终全面考核。同时,把脱贫攻坚任务完成情况作为镇村干部年度考核和评优树模的重要依据。
强化技术服务。统筹农业、林业、畜牧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采取一名专技人员包联1个贫困村、1个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定期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畜牧防疫,邀请市县农业方面专家来镇授课,现场答疑解惑,确保全镇农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壮大。同时,利用网络、微信群等平台,播发农业技术、市场动态等方面信息,方便各园区(合作社)负责人及时了解最新技术和市场行情。
实行政策扶持。该镇制定了《棕溪镇2017年产业精准扶贫奖补资金实施方案》,拿出157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奖补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单户奖补资金总额不超过5000元。产业发展长短结合,长效产业以拐枣、核桃、油牡丹、中药材等为主,单户奖补资金不超过3000元;短效产业以猪、牛、羊、鸡、食用菌、烤烟、魔芋等为主,单户奖补资金不超过2000元。发放小额扶贫贷款395户1831万元,用于支持贫困户产业建设。同时,对栽植油用牡丹、拐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和贫困户给予提供种苗、补助肥料、标准园奖励等补贴,实行以奖代补,鼓励园区、贫困户发展油用牡丹、拐枣等长效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 上一篇:县博物馆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12-19 ]
- 下一篇:旬阳农商银行创新金融扶贫“五动”模式[ 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