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快报(第二百一十七期)

作者: 发布时间:2017-12-06 17:27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2017年第131期(总第二百一十七期)

旬阳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2017年12月5日

 

导 读:

【探索实践】三联三增促三变——“三变”改革成为旬阳县精准扶贫“新引擎”

【脱贫一线】双河镇:行走在脱贫路上的“第五支力量”

 

【探索实践】

三联三增促三变——“三变”改革成为旬阳县精准扶贫“新引擎”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村“三变”改革让旬阳实现了股份相聚、产业相融、农户连心,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厚植潜力。

一变:让资源焕发生机

位于小河镇龙王滩村的旬阳县金田园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县第一个土地入股试点,已吸纳21户农户入股土地53亩,资金入股22户,20多万元,合作社社员达81户。今年6月5日,召开了“金田园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分红大会”,43户股东喜领首次分红款。

“土地入股比流转划算,资金入股比存款划算,就地务工比只耕种自家的土地划算,一家3人不离本村,一年能收入六七万元。”老社员吴高金对这种改变很满意。

村党支部书记宁国清说:“我们这里土地流转行情是每亩500元,贫困户以土地入股获取保底分红,收入最低每亩600元,仅龙王滩村就有14户贫困户变股东。”

随着今春全县首次引进的杨梅树苗抵达仙河,“235保底,505分红”,这种土地入股模式也让更多目光向这里聚焦,陕西宏豪农林旅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采用土地入股,分旱坡地、旱平地、水田,分别按照每年200元/亩、300元/亩、500元/亩的标准给付农户保底租金,经营达产见效后,按照年经营销售收入的5%给农户分红,并实行每年增加0.5%的标准逐年增加效益分红,截至目前,已吸收农户闲置土地1700余亩。

普普通通的土地经过入股焕发了勃勃生机,为了推动改革与主导产业建设同步进行,我县启动了“三变”改革推进油用牡丹产业基地建设,要求每镇选择1-2个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油用牡丹规模化建园的村作为“三变”改革试点,探索土地、资金、劳务等多种入股方式;并以油用牡丹和拐枣为重点,出台了产业基地建设奖补办法,根据贫困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镇村产业规模情况,给予不同标准的奖补,引导农村闲置土地向重点产业聚集。

二变:让资金向洼地聚集

酒香不怕巷子深,8月12日,是吕河镇秦家塔村桂花香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售鱼的日子,广州客商欧阳先生购买了7万斤鱼,打算通过检疫后直接卖到香港。

当日,合作社卖鱼45吨收入34万元。据秦家塔村村主任罗龙竟介绍:“从2016年4月社员投资39万元的5万尾鱼苗投放库区,2017年4月合作社第一次卖鱼20吨收入15万元,226个股东每股分红300元,这次每股分红700元,股本已经回来啦!”

两次卖鱼49万,226户农户变身股民,一组贫困户周昌青是今年第一个拿到红利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主动拿出2000元现金要求再续2股。截至目前,已吸纳全村340户村民入股,其中贫困户135户,每股股金1000元,合作社股民涵盖全村97.47%。

为了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合作社提取10%的收益作为公益金,用于后续发展,90%分给所有股民。利用优质的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垂钓、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美丽乡村游,洼地效应将吸纳更多资金注入,秦家塔村的改革还在继续。

如何让更多农民享受改革红利,我县计划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吸引集体资金、农民自筹资金、社会资金和金融资金等参与“三变”改革,壮大资金规模,形成改革合力,重点向产业脱贫聚集。将通过整合各级财政投入农村的生产发展、扶贫开发、支持村集体发展等涉农资金,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入股到试点镇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资金变股金。同时,县财政将设立“三变”奖补专项资金,建立股权扶贫机制,对“三变”改革实施效果好、带动贫困户增收成效明显的镇村和经营主体予以奖补;对于 “三变”改革10个试点村,将通过支农融资等方式每个村注入一定资金,设立扶贫股,每股1万元,每村最多不超过100万元。

三变:让人心“聚沙成塔”

今夏大旱,树苗、花卉受灾严重,棕溪镇陈河村宝丰专业合作社的树苗却长势旺盛,原因只有一个,21户社员主动挑水浇灌……

合作社凝聚人心的法宝就是“股东”这个身份。 2012年10月,晏开霞动员8户留守妇女成立了宝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明确社员以土地、人工及日常田间管理等折款入股,苗木销售后社员和合作社按照销售额1:1分红,即每笔销售收入社员分得50%,合作社分得50%。

2013年合作社发展桂花、银杏等苗木110亩。2014年又种植了200亩苗木。2015年销售第一批苗木收入24万元,8户社员户均分红1.5万元。2016年底,合作社又添新成员,全年总收入突破40万元,年终分红大会上17户社员一次性分红30.8万元,户均分红1.8万元。

在劳动中互帮互助,通过劳动获取比外出务工更稳妥、效益更高的收入,社员也把合作社的事情当做自家的事情干,在大家的精心照管下,现在留存的苗木价值达1000万元左右。

土地、资金入股经营谁监管,风险怎么防控?我县从摸清家底入手,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把握改革方向,探索建立契约化风险防控机制。在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基础上,以行政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对村组集体的资源、资产和资金进行清产核资,盘清村集体“三资”状况,建立健全管理台账,实行动态管理。通过认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建立产权交易平台、股权量化、组建集体经济组织、培育承接经营主体等系统化工程,让股份经营有章可循、公开透明,让经营主体和农户都打消顾虑、放心当股民。

立足县情,探索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我县已确定吕河镇秦家塔等10个村(社区)为县级“三变”改革试点村。同时,根据2017年贫困村退出要求,结合各镇实际,确定了城关镇两岔河等29个村(社区)为镇级三变改革试点村,2018年4月底前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模式和经验在全县推广。

通过改革将资源、资金向主导产业聚集,向带动产业发展成效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聚集,把广大农户增收的意愿和努力凝聚在一起,助推全县传统产业稳步发展,区域特色明显的魔芋、油用牡丹、拐枣新增面积分别达到1.2万亩、2万亩、8万亩的同时,森林覆盖率依然连年稳定在55.18%以上,实现了增效、增收、增绿同步走。(王元辉 彭红梅 王能锋)

 

【脱贫一线】

双河镇:行走在脱贫路上的“第五支力量”

今年以来,双河镇大力开展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交朋友活动,全镇626名党员干部与952户贫困户结对交友,累计协调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具体困难和问题1200余件,成为了脱贫攻坚村级“四支队伍”之外,行走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上的“第五支力量”。

活动中,镇党员干部小陈认识了一位“特殊”的朋友,大家都叫他老许。老许名叫许本奎,双河镇檀木村六组人,今年63岁,前几年因左腿患病导致三级残疾,治病花费了3万多元,两个孩子尚未成家,2015年通过群众代表大会评议进入建档立卡贫困系统。作为村里比较突出的贫困户,老许身残志坚,不等不靠,通过发展生猪、养鸡、种植水稻、蔬菜等措施增收。

为了让老许一家驶入脱贫致富的快车道,小陈每个月都要到老许家去上好几次,叙叙家长里短,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年初,帮助两个孩子参加“雨露计划”培训,5月两个孩子外出务工月收入达5000元。7月,帮助老许新建了猪圈,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得到了明显改善。9月,引导老许加入了村级互助资金协会,有了一项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10月底,老许主动向村组递交了贫困户退出申请书,兴奋地对村组干部说:“现在对贫困户的政策真是好啊,今年,两个儿子在外面打工挣到钱了,我有了大猪圈,也能多喂几头猪了,房前屋后的环境也大变样了,心里舒坦多了,对以后的生活也充满了信心,我特别感谢镇村领导和小陈对我的关心和帮扶……”

在结对帮扶交朋友活动中,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结对帮扶交朋友”成为了该镇党员“百分制”管理与脱贫攻坚帮扶相结合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研判各村(社区)实际情况,针对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和家庭基本情况,要求党员干部结合村级“四支队伍”,定期上门入户,加强与贫困户之间的沟通联系,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为此,该镇召开专题会议统一培训,采取党员干部和贫困户“一帮一”的形式结对交友贴心帮扶,建立结对交友台账,并将贫困户的脱贫成效纳入党员“百分制”考核管理当中,用真心真情与困难群众交知心朋友,真正与农民群众建立起相互尊重、长久信赖、牵挂牵盼的朋友关系。

一是真交友、促脱贫,精准帮扶。要求党员干部把结对贫困群众当成知心朋友,走进群众生活,找准致贫的根本原因,站在贫困户的角度想对策、找办法,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为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获得信任和认可。二是倾全力、争先进,党员带头。要求党员干部在结对交友活动中,敢拼、敢比、敢晒、敢亮,尽全力、干实事,力争在年底“百分制”考核中得分靠前、成绩优异,并通过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其他人共同进步。三是新民风、新思路,激发动力。以新民风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的途径,定期开展“道德评议”、“好媳妇、好公婆、文明家庭、致富能手、身边好人、优秀党员”等群众性评选活动,有效化解了各类矛盾,形成了“重诚、宣孝、崇俭、尚勤、倡和”的良好风尚,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四是动真情、用真心,群众满意。通过结对交友活动,摸准吃透群众需求和意愿,把群众当成亲人,把帮带工作视为家事,唠唠家常谈谈心,与群众零距离对接,推动脱贫攻坚工作重心下沉,有效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满意度。(双河镇党委政府)

【责任编辑:段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