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县:实施“五个一批”推动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

作者:包力 发布时间:2017-09-14 11:22 来源:人社局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旬阳县现有农村劳动力21.9万人,富余劳动力12.4万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86万人,其中普通劳动力3.32万人。针对贫困劳动力现状,坚持以实现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为目标,实施“五个一批”,推进“百千万”工程和“扶产业助就业促脱贫”两大工程,做到逐人施策规划到位、企业用工对接到位、全程服务跟踪到位、资金支撑保障到位、按月督查落实到位,确保“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

做到“三个精准”,建强基地输出一批。核清贫困劳动力底数,建立贫困劳动力基础台帐,精准规划到人、精准对接企业、精准结对服务,与江苏、西安等经济发达省市加强劳务协作,实施定向定点输出,建立陕西郑远元集团等贫困劳动力对外输出基地9个。在西安举办旬阳县特色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项目推介招商签约会,现场签约项目26个,总投资17.44亿元,与西安旬阳商会、延长集团橡胶公司等用人单位签订贫困劳动力对外定向输出协议4个,提供就业岗位5万余人。2017年全县转移贫困劳动力7022人,完成任务的117%,其中:有组织转移就业1563人,完成任务的347%。

探索“五+模式”,扶持产业吸纳一批。围绕油用牡丹、拐枣等特色产业,以“扶产业助就业促脱贫”为路径,探索“三变”改革模式,引导贫困户通过小额贴息贷款入股、土地入股等形式,增加收入。推动产业基地建设,探索“基地+贫困户”“园区+贫困户”“社区工厂+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大户+贫困户”的“五+”就业脱贫模式,吸纳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2017年建成就地转移就业产业园区(基地)15家,发展“社区工厂”9家,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2755人。旬阳县国桦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旬阳县绿富地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被确定为市级就业扶贫基地。

推行“六有标准”,技能培训赋能一批。实施“长中短班”品牌技能培训项目,对从事经营活动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开展中式烹饪、美豪服务等长班培训项目;对转移就业意愿的,开展手足修复师、旅游服务等中班培训项目;对从事农业生产意愿的,开展油用牡丹、拐枣种植,畜牧养殖等短班培训项目。推行“六有”标准(有产业发展项目、有实训操作基地、有培训教学大纲、有乡土人才授课、有培训过程记录、有培训效果评价),探索“油用牡丹(拐枣)+X”的农业产业技术套餐制培训和“技能扶智+新民风扶志”培训模式。2017年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3184人;大力推行“技能培训+定点输出”模式,开展手足修复师培训9期805人,贫困劳动力就业486人;开展优势产业培训2180人,其中培训贫困户1750人;开展创业培训199人,完成任务的133%。

突出“两大保障”,大众创业带动一批。推进“建设百家就业扶贫基地、培育千名创业能人、带动万名贫困劳动力就业”的“百千万”工程,突出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两大保障,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政策支持上,出台了《就业脱贫工作实施意见》《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方案》等1个意见8个方案。资金投入上,加大对旬阳高新区、中昱创业长廊等平台的创业帮扶力度,2017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517万元,其中为贫困劳动力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06万元,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131人;认定小微企业12家,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1400万元,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560人;建设返乡创业基地3家,旬阳富源返乡创业基地被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认定为“全国就业扶贫基地”。立足旬阳在外创业人才众多的优势,建立在外能人信息库,引导1000名在外创业能人推行“1带2”模式,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1539人。

实行“三岗融合”,公益岗位安置一批。实行公益性岗位、就业扶贫特设公益岗、公益专岗“三岗融合”,将“三岗融合”安置贫困劳动力工作与单位目标责任考核、工作经费、公益性岗位指标分配“三挂钩”。对“三岗融合”安置贫困劳动力落实不到位的,县脱贫办扣减考核分值,财政部门扣减相应工作经费,人社部门扣减公益性岗位指标,退出的公益性岗位指标优先分配到安置任务完成好的镇或部门。2017年全县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156人;就业扶贫特设公益岗安置贫困劳动力180人;面向贫困劳动力开发就业扶贫公益专岗110个,9月底前遴选招聘到位;全县累计兜底安置贫困劳动力446人。征集见习岗位安置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182个。

【责任编辑:贺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