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求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近几年来,随着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方式的转变,但随之而来的是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垃圾越积越多,呈批量化、毒害化的趋势,已经危害到农村生态安全,严重影响农村人居环境,阻碍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成为我县“十三五”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以铜钱关镇金盆湾村垃圾处理为视角,反映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提出我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为解决我县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提供对策建议。
一、金盆湾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金盆湾村隶属于铜钱关镇(原赤岩镇),距集镇中心5公里,距县城市区45公里,属巴山山脉中高山地区,海拔在550-1100米之间,辖8个村民小组,635户,2086人,耕地面积2746亩,主要以烤烟、畜牧、莲菜、劳务为主导产业,居民生活方式与我县广大农村类同,超半数农民已搬迁至通村道路两旁居住,村落以同姓聚居为主,相对分散半集聚状态。
按照是否有害和用途,金盆湾村居民生活垃圾包括以下四大类:一是可回收垃圾。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等,通过综合处理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二是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菜根菜叶、果皮、骨头等食品类废物,经微生物发酵处理可生产沼气和有机肥。三是有害垃圾。包括农药瓶、油漆桶、废电池、灯管灯泡、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塑料袋、农膜)等,这些垃圾需要特殊安全处理。四是其他垃圾。包括建筑垃圾、渣土、卫生间废纸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其中玻璃瓶无论是重量比和体积比均在50%左右;塑料袋、塑料瓶、地膜等“白色”垃圾占20%左右;厨余垃圾占20%左右;其他垃圾占10%左右。
在垃圾的产量上,金盆湾村人均每天产生垃圾0.5-0.8千克左右,全村635户、2086人,每周产生的垃圾总量最多可达12吨。针对日益增长的垃圾总量,目前金盆湾村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首先,对于厨余这类垃圾,有畜禽的喂食畜禽;其次,可回收并有益的垃圾,但因回收价格低廉和回收人员上门回收次数少,只有少数居民会卖给废品回收站;再次,由于农民对垃圾危害缺乏充足认识,对于不可回收垃圾在处理时显得极为随意,习惯性地随意丢弃至林间、道路旁、房前屋后或者进行焚烧,有些地方的沟渠甚至已经被垃圾堵塞,垃圾围村的事实正在步步紧逼、不容小觑。
二、金盆湾村垃圾污染主要原因
近年来我县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可圈可点,农村环境卫生大为改善,但由于我县地域跨度较大,农村垃圾集中处理难度大,“垃圾靠风刮”的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金盆湾村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和处理方式只是全县多数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的一个缩影。造成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和处理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境治理责任缺失。由于传统城镇二元结构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点常常在城镇,农村是环境保护的真空地带,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管理体系严重缺乏,城镇垃圾向农村转移倾倒,这是当前农村环境治理上的典型病症。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金盆湾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村中并未修建生活垃圾堆放池或堆放桶,也无专门人员收集和清运垃圾;即使有基础设施的农村,由于政府重规划、轻管理,垃圾处理设施形同虚设、流于形式。三是资金投入力度不足。长期以来,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镇,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农村地区没有充足的资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入垃圾分选、沼气发酵、高温堆肥、卫生填埋等处理技术。四是农民环境意识薄弱。当前农民主要关心如何提高经济收入,对生活地方的环境保护漠然处之,没有认识到垃圾围村的危害,环保意识不足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环保能力的欠缺,而这种欠缺又会加重农民保护意识的缺乏,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互动效应。
三、金盆湾村生活垃圾治理对策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属于农村居民的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当前经济条件下,政府无法实现全覆盖、免费的供给。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具有准公共产品特征,同时缺乏完整的产业链,因此资本回报存在不确定性,这就导致市场资金流入农村垃圾处理行业缺乏基本的动力。我县各镇距县城偏远、山大沟深,集中处理成本高、难度大,要破解“财政投入大、安全隐患多、政府包袱重、常态保洁难”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局限,笔者认为,我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可探索“户分类、村转运、镇处理、县监管”模式。第一,农户对各自生活垃圾进行粗分类,转送至垃圾处理池集中处置;第二,各村建垃圾中转站,成立保洁小组,负责垃圾池垃圾的细分、收集和转运至中转站;第三,各镇规划修建垃圾填埋场,将垃圾中转站内垃圾转运至垃圾填埋场统一处理;第四,县上实行统一标准、统一监管,健全机制,定期检查,严格执法。
旬阳要美,农村必须美。垃圾围村不仅会降低农村的宜居度,还会对农村土壤和水体造成严重污染。结合金盆湾村实际,笔者认为我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可以通过新的政策体系支持构建新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探索“因地制宜、市场运作、分类收集、村民自治”模式,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
(一)因地制宜,建设收运设施。农村垃圾收集设施和转运设备的一次性投入费用太大,怎么才能节俭实用?探索“因地制宜、三个统一”的做法。一是打破镇、村组行政区域界线,统一布局垃圾收集设施。根据农户分布,按照“方便农民、大小适宜”的原则,对相对集中的农户,以邻近的3—15户不等,修建大小不一的联户定点倾倒池,对山区分散农户,发放编号垃圾桶;在村下游通村道路旁宽阔带建垃圾中转站。二是依托公路串联线路,统一安排转运车辆。根据道路分布现状,将村中转站按线路进行串联,以铜钱关镇为例,如林家沟村、七里村、黄泥坪村、金盆湾村以西向东形成垃圾收运线路,康坪村、水磨村、连桥村、双河口社区以东向西形成垃圾收运线路,统一安排垃圾车每天收集村中转站垃圾。三是力求节俭实用长效,统一设计收集设施。按“经济、实用、长效”原则统一设计垃圾池规格材质,修建联户垃圾池和村垃圾中转站,按串联线路统一配置垃圾转运车,中转站配备6-10个垃圾桶。
(二)市场运作,竞标选择承包。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保洁费用筹集后,怎么公开透明用好费用,达到每天收集和常态保洁目的?探索“项目管理、市场运作”的做法。将村级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实行项目化管理,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采取公开竞标形式,确定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公共区域常态保洁承包人,承包人与村委会签订承包协议,明确工作职责、费用支付、安全保障、社会保险、违约责任等。承包人再根据实际需要组建保洁清运队伍,自购环卫压缩式垃圾转运车辆。
(三)分类收集,实施两次减量。根据农村垃圾的组成特点,怎样才能实现大幅减量,减少转运处理成本?探索“两次分类、源头减量”的做法。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宣传教育,指导村民和公开竞标承包人正确分类处理垃圾。首先,要求农户按四类进行初分类处理:一是厨余等有机垃圾喂食家禽、堆肥或建沼气池;二是建筑垃圾就近处理;三是可回收垃圾自行出售;四是不可回收垃圾就近倒入联户定点倾倒池。其次,要求承包人二次分类。即承包保洁的人将联户定点倾倒池中的垃圾在收集转运的途中进行二次分类,将可回收垃圾变卖,有机垃圾堆肥还田后,将剩余的不可回收的剩余垃圾运至村中转站。最后,由串联垃圾车将村中转站的垃圾转运至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四)村民自治,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在垃圾收集过程中,谁来发动群众、谁来筹资收集、谁来监督保洁?探索“群众主体、三方监督”的做法。一是由村两委为主,充分发挥群众参与。村干部通过广泛宣传,召开大会、入户做工作,在群众中强化“自己产生垃圾自己收集”的观念,增强群众在垃圾收集上的主体责任意识。二是按照村民自治法有关规定,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筹集承包收集费用。镇和村两委在发动群众基础上,引导村民自愿确定交纳垃圾收集费,每个农民每月缴纳1-2元不等,不足部分由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县财政补助解决。三是建立三方监督互动管理机制,形成村组干部、承包人、村民三方监督的互动管理办法。村组干部既监督村民,又监督承包人;承包人监督村民按要求初分类和定点倾倒,监督村组干部管理好村民;村民监督承包人及时清运,监督村组干部尽责管理承包人,确保保洁到位、分类到位、减量到位和清运到位。
我县农村发展面临“先污染后治理”的严峻现实,破解垃圾围村,等不起,慢不得,必须加大创新力度,加快补齐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短板,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在全市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上一篇:我省将实施地震安全与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2-09 ]
- 下一篇:移民局在节点广场放置环保便民垃圾箱[ 0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