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www.tbet88.com > 理论调研> 正文详情

发展特色产业 助力脱贫攻坚

作者:吴治强 发布时间:2017-05-27 08:59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过上好日子、富日子,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最大的梦想。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中国尚有7000万人口处在贫困线以下,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最大难题和最艰巨的任务。201511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

县级是脱贫攻坚战的最前沿阵地。旬阳县地处秦巴山腹地,境内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土质瘠薄,农业、农村发展长期受制于立地条件,贫困户增收掣肘,贫困面广、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实现脱贫,增收问题是关键,而解决增收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发展产业。如何发挥贫困户主体作用、“集成”产业优势、增加贫困户收入、如期实现脱贫目标,直接影响着农村的协调持续发展。旬阳南北过度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旬阳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适合农业发展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旬阳县的决策者,立足县域实际,确定了“强烟畜、扩芋菜、兴林果、稳粮油”的农业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在探索实践中,旬阳县大手笔规划农业产业,激发产业规模效应,围绕贫困户增收大做文章,把特色产业作为斩断穷根的利器,大力培育油用牡丹、拐枣等后续特色产业,成功打破自然条件束缚,助推贫困户增收步入快车道。2016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产值24.13亿元,增长3.9%;实现增加值13.22亿元;全县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8608元,增长10%。(见图1

   

           1:近三年农民收入增长柱状图

收入结构中,人均工资性收入4906元,占到人均纯收入的57%,家庭经营性收入2668元,占到人均纯收入的31.2%,劳务经济和农业产业创造出的价值在农民收入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凸显。(见图2

(图2:农民收入结构分析图)

   

二、解析山区贫困户增收的难点

(一)产业集约化程度低,投入与产出利润空间小。通过不断探索,我县确立了符合县域实际相对稳定的以种养业为主导的农民增收渠道,但是投入欠缺、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缺乏品牌支撑等问题依然存在,加之随着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扬,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

(二)收入结构“一业”独大,稳定“三角”尚未形成。从全县农民收入的数据看,工资性收入占去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半壁江山,其主要来源于劳务产业,其中一部分是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农民就近务工或就地创业的收入;另一部分则是大规模自发性劳务输出赚取的薪酬。据统计,十一五以来,全县每年有近10万人的劳务大军活跃在国内大中城市,劳务收入超过20亿元。但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不高,就业形式单一,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无法有效调控。

(三)山区基础条件差,产业发展滞后,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加之县级财力有限,对产业发展基础配套支持力度有限。

因此,以烤烟、畜牧、劳务三大产业为支柱,以特色林果、设施蔬菜、魔芋种植、水产养殖、牡丹、拐枣为后续产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才是实现我县贫困户增收的治本之策。

三、产业规模化,是贫困户增收的“突围”之路

(一)“土里刨金”使传统产业焕发活力。

1、推进烟草产业稳健发展。烟草在旬阳县已经有30年的种植历史,从1974年从四川引进晒红烟,到到1981年从河南引进烤烟试种成功,再到 1992年旬阳烤烟种植面积首次突破10万亩、烟农收入过千万元,旬阳县烟草产业的发展几经波折。经过30年自强不息的发展,旬阳已经成为西北烟叶第一县、国家优质烟叶示范基地县、陕西北烟南移重点基地、陕西烟叶标准化示范县。但在近一两年国家控烟政策及烟叶市场紧缩大背景下,我县烟草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处在“生命攸关”的危险期,如何挺过危险期、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做精产业、提高质量是关键。

一是集约化经营。调整普遍发展烤烟的旧做法,集中精力培育100亩以上生产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种植大户,把扶持政策等有限资源向大户集中,贫困户可在大户的引领下以自己有限土地入股,或就近到大户打工,提高全县烤烟集约化经营水平。以上烟集团、福建中烟、山东中烟、陕西中烟相继在旬阳县建立烟叶原料基地为契机,把持续提升烟叶标准化生产水平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力促良种化生产、集约化育苗、平衡配方施肥、精细化田管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达到100%

二是提高生产质量。在巩固种植规模的同时,从播种、育苗、移栽、田管、烘烤、交售每一个生产环节入手,适时跟进技术指导。建立完善烤烟镇级服务站、村级技术员、村民小组大户指导的技术服务体系,层层把关,提高烟叶质量,提升烤烟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是跟进技术服务。建立籽种、化肥、烤炉补贴扶持机制,并全额帮助烤烟大村、大户建设道路、水窖等基础设施,在技术、管理、服务、扶持等方面形成一系列标准化、规范化、适用于旬阳烟叶产业化发展的方法措施和运行模式。
      2、扶持畜牧产业提质增效。畜牧养殖由来已久,最初的畜牧养殖仅是家家户户养一两头猪、几只鸡、几头牛的自给形式。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大和农民产业意识的提高,才真正把畜牧养殖作为一项产业,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布局。2016年,旬阳县猪牛羊出栏76万头,畜牧产值实现12.6亿元,畜牧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要继续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就要不断扩大养殖规模,走大村大户带动战略,扶持引导有实力的能人,兴办大规模养殖企业,实现科学化、规模化养殖。

一是有重点的培育强村大户、规模企业,在政策、技术上给予倾斜支持。二是鼓励畜牧养殖大户、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畜牧产品附加价值和市场竞力,以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代替粗放分散的“遍地开花式”经营。三是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与畜牧产业相关的饲料加工、屠宰、肉品深加工等产业,形成相对完整和稳定的畜牧产业链条,以抗击市场波动影响。        

(二)“精做嫁衣”促特色产业彰显魅力。

1、增加贫困户工资性收入,培育发展劳务产业。旬阳县每年有近10万人在外务工,劳务输出在今后一个时期仍然是旬阳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点,但随着科技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用人需求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转变。要保持劳务大县的优势就必须在技能培训、市场培育上做文章。

一是依托万人培训、阳光培训、雨露计划、农民创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在贫困户中遴选有条件的对象,以校企联合办班、以镇为单位分片办班和集中办班为主要模式,强化跟踪帮扶培育,提高贫苦群众劳动技能水平。同时开展专项技能培训,使更多的外出务工者掌握一到两门技术,变“体能型”为“技能型”,增强劳务核心市场竞争力,打造劳务品牌。

二是建立劳务基地,变无序输出为有序输出,变分散输出为集中输出。结合本县外出务工特点,通过县企对接、东西洽谈等多种形式,广泛建立劳务输出基地,组织有条件的贫困户劳力由序输出,增加收入。

三是引导贫困户劳力参与本地基础设施建设,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契机,引导贫困户劳力就地转移。

2、挖掘地方特色产业潜力,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为农民持续增收培育新的增长点。旬阳特色农产品狮头柑、樱桃、核桃、牡丹、拐枣、花椒、油桐等品质颇佳,但长期以来,由于经营分散、缺乏包装宣传,使这些特色产品藏在“深闺”,未能发挥产业效益。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依托互联网,引导地方名优农产品走向县外市场,是壮大地方特色产业的“破冰”之举。

一是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把扶持项目向特色产业聚集区集中,发挥项目的聚合效应,彻底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为特色产业规模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温床”。

二是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抢抓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机遇,以政策引导,社会融资,项目带动的方式,全面推进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广阔,实力强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把特色林果、特色养殖、设施蔬菜等产业向园区集中,提升科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水平。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建设一个园区,做优一批产业,带动一方百姓。

三是推行互联网+贫困户。抢抓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机遇,依托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平台,探索“电子商务+农业产业化”模式,整合县内特色农产品资源,认真挖掘遴选具有发展前景的农特产品,组织农村经纪人、种植大户、农业团体依托平台开展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的信息渠道、流通渠道顺畅合理,促进农业产品向农业商品转化,推进“种、养、加”一条龙和“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围绕特色产业,塑造品牌,延伸综合效益。以新特优和产品深加工为支撑,主打绿色、有机、无公害品牌,以商标注册、无公害认证等法律手段为保护,规范品牌发展;深入挖掘品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档次,全力打造一批能代表旬阳农业最新成就、最高标准的名优产品。

(三)“龙头引领”发挥产业内在张力

龙头企业是扩大产业规模、发展现代农业的引导者。一个产业的背后,没有企业的支撑,发展必然走进“死胡同”。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大力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借助企业的力量,引领产业迅猛发展。通过多年的培育,目前,旬阳县内涉农企业近20余家。但根据当前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企业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龙头引领力量略显单薄。一是特色林果相对分散,急需深加工企业聚合、包装、集中对外销售;二是生猪养殖规模急剧扩大,建立肉品深加工企业势在必行;三是企业经营项目单一,原料种植到生产加工到市场销售的产供销产业链尚不成熟。要打破诸多瓶颈,实现产业的良性循环,就必须在招商引资,拓展企业经营空间,建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上寻求突破。

1、积极招商引资,吸引企业落户。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做好地方优质资源、优质项目包装推介,让更多的客商了解旬阳特色产业和产品,把商机主动展现给商家,增强项目吸引力,使更多有实力的大企业落户旬阳。优化投资环境,从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企业优惠政策,跟进服务,解决企业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促进落地企业在最短时间内投产运行。

2、做好深加工,增加附加效益。打破传统农业思维模式,跳出农业抓农业,以工业化理念指导农业发展,选择优势产品为突破,做好生产、加工、储运、包装各个环节一条龙服务,打造市场上的珍品和稀有品,通过对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使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

3、建立产业组织,搭建农户与企业桥梁。大力推行农户+协会(合作社)+企业的产业运作模式,充分发挥专业组织在聚集产业优势、引进培育新品种、开展技术培训、灵通市场信息、开拓销售市场方面的作用。农户与协会签订销售订单,协会紧密联系企业,企业以投入形式扶持农户,构建起良性循环的产业发展体系,使企业在循环链中壮大,协会在循环链中受益,贫困户在循环链中增收。

产业发展了,贫困户增收了,脱贫攻坚才能取得胜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如期实现。

 

 
【责任编辑:贺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