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脱贫攻坚能否实现首战告捷?看县委书记怎么说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6-12-30 14:56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编者按】安康市给旬阳明确提出:要在2018年率先实现脱贫摘帽。面对旬阳169个贫困村,30149户85873人的贫困人口,旬阳能否实现脱贫攻坚首战告捷?通过一年的脱贫攻坚实战,结合刚刚完成的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我们有过困惑和迷茫,有过畏惧和担忧。12月1日,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主办的《陕西工作交流》第53期全文刊登县委书记梁涛署名文章《脱贫管理项目化 多元驱动党群忙》,通读全文,一定会给每一个干部带来深深的思考和收获,也一定会给每一个干部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指明方向。

 

脱贫管理项目化  多元驱动党群忙

旬阳县委书记 梁涛

陕西省旬阳县地处陕南,是典型的西部国家级贫困县。全县还有30149户贫困户,85873人贫困人口,贫困率达到22.9%。如何扶、如何富是脱贫攻坚战役的核心目标。旬阳县立足问题导向,以中央“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统领,运用项目管理学理论,综合施策、多元驱动,坚持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同步推进,确保2018年全县所有贫困户脱贫摘帽、稳步致富,有效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脱贫攻坚指示落地实处。

脱贫管理项目化,“二维码”上见实绩

旬阳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用“项目管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综合运用计划、指挥、组织、协调、控制五大职能,使脱贫攻坚工作的质量、时间、成本实现最优化。制定旬阳县脱贫攻坚人口计划、帮扶措施计划、人均纯收入增长计划,制作脱贫攻坚矩阵式组织示意图、指挥作战示意图、进度横道图,挂图作战,有效组织和实施帮扶计划。同时夯实县级领导包镇、部门包村、一般干部包户,定目标、定措施、定责任的“三包三定”责任清单,以健全问责、督查、评比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机制,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实行脱贫攻坚战役管理的全面项目化,破解“最难啃的骨头”,把脱贫工作走在前列、落在实处。在全面落实“三包三定”责任制的基础上,切实强化对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三支队伍的管理,率先建立脱贫攻坚信息管理平台,为每个贫困户建立二维码,开通干部帮扶手机APP,全面推行干部包帮过程“电子纪实制”,对帮扶过程实行痕迹化管理。干部每次入户帮扶后将入户时间、帮扶具体工作摘要、帮扶影像等信息资料以及工作日志电子版及时上传,通过手机扫描贫困户“二维码标识”,贫困户信息、帮扶干部信息、帮扶措施、入户次数、工作日志、与贫困户的影像等资料一目了然,县镇指挥机构随时随地掌握干部帮扶动态。自5月正式开通以来,全县10418名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帮扶20余万次,干部平均入户20次以上,每月达2次以上,实现工作纪实和影像信息详实记载,全面推行扶贫工作的过程化管理模式杜绝“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扶贫,让精准扶贫落在实处。

扶贫先扶志,“道德评议”转思想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群众是脱贫的主体力量,群众思想通不通直接关系到脱贫效果。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旬阳县向贫困户深入宣传中省市脱贫攻坚的新精神、新要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通过宣传教育、技能培训使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让他们的心热起来、手脚动起来,主动投身到这场战役之中,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为切实解决部分群众“等靠要、比闹逃”的问题,旬阳县委聚焦脱贫攻坚开展“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道德评议,以村(社区)为单位,由群众推选老党员、老干部、道德模范、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乡贤精英组成道德评议委员会,动员群众进行说事论理,评出贫困户脱贫致富先进典型和后进典型,并在公示榜上亮晒,接受群众监督和评判;县电视台开办“讲理说法”栏目,剖析典型案例,让“坐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后进典型受到警示,让无理缠闹的农户心服口服。同时,对后进贫困户,采取“一人一案、一事一策”办法,制定帮教方案,落实责任人,通过谈心说教、思想疏导、解决困难、帮助发展等方式,助推脱贫。截至目前,全县聚焦脱贫攻坚开展道德评议1228场次,评议出脱贫致富先进典型1646人次、“等靠要”争当贫困户后进典型1237人(件)次,帮助转化后进群众1124人,凝聚了群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思想共识,刹住了“等靠要”争当贫困户的歪风邪气,为全面实现脱贫摘帽战役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综合施策,多元驱动党群忙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脱贫攻坚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必须系统谋划、科学推进。旬阳县委在推进中,选派169名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选派592名干部组建169个脱贫工作“突击队”,在全县安排10418名县、镇、村干部,对30149户贫困户实行结对帮扶全覆盖,扎实解决贫困户自身脱贫难的实际问题;县上出台《关于鼓励干部安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旬阳县脱贫攻坚工作问责暂行办法》,稳军心、严问责、重激励、聚活力;包帮干部进村入户,送政策信息、帮扶物资、精神食粮,规划产业,指导建房,以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责任感,尽非常之责、用非常之策,盘活各种资源要素向贫困户集中,使党员干部、群众凝神聚力、共奔小康,领导干部忙督促检查,党员干部忙联村包户,群众忙养猪养鸡又养羊、修路修桥又建房,理顺机制体制,旬阳大地处处呈现出热火朝天的脱贫攻坚场面。

基础设施“项目供给制”。基础设施建设是扶贫工作的基石。为有效解决一线战斗员既要落实工作又要争取项目“分身乏术”的影响,旬阳县紧盯贫困村的路、水、电及移民搬迁等项目,采取“自上而下申报,自上而下供给”的办法,由各镇申报贫困村项目,职能部门结合规划核定,县脱贫攻坚指挥部下达任务清单,实行基础设施“项目供给制”,将项目直接供给到脱贫攻坚需要的地方,有效避免了“争”带来不公平、不和谐、有缺漏;避免了“跑”分散基层精力,影响到户帮扶;避免了“偏”导致项目不精准、“大水灌”。今年累计供给到村项目1053个,其中交通项目216个,水利项目90个,电力项目39个,住建项目61个,总投资近26亿元。

住房扶贫“社会帮建制”。解决安居问题,是完胜脱贫攻坚战的头等大事。旬阳县危房贫困户达13761户,将近全县贫困户的一半,其中169个重点贫困村有C级危房户4782户,这些贫困户绝大多数都是搬不离、移不走、建不起的贫困户。旬阳县立足问题导向,以陕南移民搬迁为抓手,探索实行“社会帮建制”,由原来的分散修建变为政府主导、集中发力,由贫困户填写代建或改建住房承诺书,镇村按照“控面积、控投入、控质量”的要求明确代建或改建方式。在实施“小集中”移民安置点、“交钥匙”工程、危房改造等项目中,采取“百队建百村”方式,即每个贫困村组建一个施工队,全县组建169个施工队全面组织实施贫困户住房建设,镇村负责施工价格和质量管控,实行统一入户实测丈量、因户制定建设方案、统一专业队伍施工、统一扶持补助政策、统一建房质量标准、统一建立档案资料的“危改模式”,做到贫困户危房改造全覆盖,不空一户,不漏一人。截至目前,共计投入资金1.46 亿元,启动4980户15971人不安全住房项目建设,其中陕南移民572户1945人、交钥匙工程1377户4682人、五保集中供养401户401人、村内小集中472户1605人、梯次搬迁142户483人、排危重建864户2938人、加固维修1152户3917人,极大地改善了贫困户居住条件,稳定了发展基础。

产业扶贫“大户帮带制”。通俗地说就是:“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穷人能人都跟着产业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将企业资本、技术、管理、市场优势和贫困村的土地、劳动力、特色资源优势深度融合,贫困户以信贷资金入股、土地经营权流转入股、以工代赈等方式参与,在养殖、烤烟、蔬菜、果业、拐枣、油用牡丹等优势产业中推行“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大户+贫困户”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全力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承接产业转移、项目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洼地”,将传统产业向园区集中,延伸产业链条,引领县域经济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全县已投放贴息贷款13224万元,2228户贫困户申请了扶贫贷款8196万元,33家县内外企业和600多个能人大户带动54个贫困村、3000余户农户参与产业建设。

劳务扶贫“定向牵线制”。针对贫困户创业就业信息不畅、技能不专问题,实行定向输出、定向培训、定向托底、定向帮扶“四个定向牵线”。依托县、镇、村(社区)三级公共就业平台和培训基地,开展免费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求职登记等服务,通过劳务公司、职介组织、劳务能人带动的多轮驱动,为贫困家庭劳动力牵线搭桥,促进贫困家庭劳动力有组织对外输出,拓宽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渠道。每个贫困村建设两个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增收模式。今年以来,培训贫困劳动力3234人,定向培训手足修复师1000人,463人签订就业协议,152名贫困家庭大学生托底安置,提供暑期大学生见习岗位150个。

教育扶贫“全面保障制”。为确保“适龄儿童一个都不能少”,县财政当年配套540万元,对贫困户幼儿学前教育免保教费,并对学前一年贫困幼儿给予 750元的生活补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小学、初中学生每年分别给予1000元、1250元寄宿生在校期间的伙食补助;普通高中就读的贫困生每生每年免1600元学费,并享受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年2000元;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免学费,并享受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年2000元和扶贫一次性资助3000元;贫困大学生实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让每个贫困户的孩子都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健康扶贫“药品供给制”。对贫困户家庭成员中患有高血压病、冠心病、重性精神病、心脑血管病后遗症、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肺结核、癫痫和肾病综合征等10种慢性病,每种病保障免费配送10种常用基本药物,按照“一病一方案、一人一处方”的原则,为贫困患者提供开方取药和慢性病管理“一站式”服务。同时,对7种Ⅰ类门诊慢性病报销比例提高10%,达到80%,对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参加合作医疗由财政全额出资代缴,县级公立医疗机构设置不少于10%扶贫病床,免收贫困户挂号费、床位费、诊断费和注射费,住院贫困户在新农合中提高10%的报销比例,彻底解决贫困群众“有病没钱医”的根本问题。截至目前已有2万余名贫困群众享受这项惠民政策,年度内将为贫困群众减轻医疗负担4000余万元。

社会扶贫“全员参战制”。开展“千企联千组”,引导县内企业、旬阳籍在外成功企业人士和县外企业,自愿至少包联一个贫困组,实现企业与全县1834个贫困组结对包联“全覆盖”,发挥企业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优势,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培育、市场开拓等多种形式到贫困组投资兴业,吸纳社会扶贫资金6787万元。农商银行依托精准扶贫推出“产业贷”“建房贷”“扶智贷”和“健康贷”等新产品,发放贷款资金9513万元;县健兴魔芋食品有限公司筹资在所帮扶的金寨镇珍珠村启动千亩魔芋基地建设,以“公司+基地+产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与90户贫困户达成产业扶贫结对,惠及300余人;陕西中弘建设有限公司帮扶的赵湾镇华山村采取“单位+贫困户+公司”模式引进土豆良种进行帮扶,有效破解了贫困户产业发展难题。

扶贫成效“综合评估制”。建立贫困村、贫困户有序退出机制,把知情权、选择权、决策权交给贫困群众,让贫困户直接参与方案制定、项目建设和效果评估全过程。开通社情民意调查热线,采取抽样调查、实地核查、村随机抽取贫困户组织开展群众问卷调查等方式,运用大数据对脱贫攻坚情况进行科学分析,评价脱贫效果。同时把脱贫攻坚每项具体目标、任务、措施细化量化到省委“三项机制”要求之中,同党员干部任务落实、绩效考核与奖优罚劣、职级晋升、提拔重用挂钩。截至目前处理问责脱贫攻坚安排部署搞变通、打折扣、工作不力、不作为等行为32起,其中处理科级领导干部5人,一般干部12人,村干部21人,严肃追责问责,倒逼责任,形成震慑,不断激发党员干部推动脱贫攻坚任务落实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责任编辑:徐斯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