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已至,夏收夏种正当时,走进双河镇,在集镇、农业园区上班的农民却依然按部就班,“家里麦子拾掇好了吗?”,回答都是一样的,“农机合作社真省事,机械下田,一小时能抵全家人忙几天,我们现在插秧都结束了”。
双河镇西岔河流域,清澈的溪流沿山势逶迤而来,谢家、卷棚等几个村的稻田就分布在河流两侧,渠相通、路相连,青禾成行、白鹭翩然,靓丽的民居点缀其间。据村民介绍,整个西岔河流域连片水稻种植面积有3000多亩,这些秧苗是隆科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用设施大棚培育的,按照生产订单,合作社还将为他们提供统一的技术服务、病虫害防治和产品回收,“收麦插秧都是龙口夺食抢时间,这么大面积,隆科合作社忙得过来吗?”村民又提起了另两个名字:张友智、曾孔宽,他们分别是西岔河流域友智、利民两个农机合作社的理事长。
“我们利民农机合作社不仅自己购置了联合收割机、拖拉机、插秧机、旋耕机,还调运了20台微耕机推广给村民,前几天农忙时,我们这里的几个合作社也搞合作,在大雨前保住了乡亲的收成,自己也在家门口挣了钱。”作为双河流域成立的第三家农机合作社,曾孔宽对这种合作社与农户、合作社之间三方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和前景充满信心。
在合作社的带动、推动下,双河镇西岔河流域的水稻生产早在两年前已经实现了从育苗到生产加工全程机械化,友智农机合作社被认定为市级示范社,隆科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被命名为国家级示范社,承建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内年产2000吨稻米加工厂正式投产, “隆科绿园”富硒大米在第22届杨凌农高会荣获后稷奖,产业覆盖面也逐步延伸到双河、仙河、蜀河等镇,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农事劳动中解放出来,有的外出务工,有的就近在园区、集镇就业,家庭收入翻了番,小洋楼一个比一个漂亮。今年,县农机局再次聚焦双河西岔河流域,把这里作为示范区倾力打造,计划将全程机械化生产范围扩大到5000亩。
农业生产季节性强,花大价钱购买的农机具农闲时岂不是搁生锈了?甘溪镇秋林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长斌有办法,“开得动的农机跨村、跨镇、跨区作业,挪不动的烟草育苗大棚、烘烤房在空茬期用来发展食用菌,物尽其用,赚的钱还多一份。”不出远门就有活干、有钱赚,合作社所在的桂花树村农机手迅速发展到70余人,率先在全县实现了烟草初加工机械化,在全市建成首批烤烟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食用菌生产基地规模也发展到20万袋以上,“高水田”牌木耳、香菇已经打入南方市场,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在1.2万元以上。
农民持续增收关键在于通过发展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农业产业现代化首先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旬阳作为地处山区的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引试推广旋耕机、微耕机等先进适用农业机械20余种,水稻全程机械化、烟草初加工机械化范围迅速扩张,玉米、油菜薄弱环节机械化正加快推进,数以万计的农民走出农田实现了二次就业。以魔芋、粮油、林果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园区和加工企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太极缘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建成国内第一条拐枣浓缩汁生产线,吕河瑞康油用牡丹产业园区建成陕南首家牡丹花茶加工厂,甘溪仕翔现代农业园区建成万吨有机肥生产线。
2015年,全县农机从业人员达0.6 万人,农机服务专业户129户,农机专业合作社13个,农作物机耕面积达34.8万亩,粮油、魔芋、蔬菜等产业高效发展,助推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22.96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44.04 %,农民人均纯收入8383元,达“十一五”末的2.87倍。
- 上一篇:旬阳县公安局在帮扶村开展畜牧养殖及防疫培训[ 06-07 ]
- 下一篇:李家河村春茧喜获丰收[ 06-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