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路上的“双哑户”

作者:时革新 发布时间:2016-05-12 09:03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仙河镇竹园河村二组的彭义刚,你们可要做为典型宣传。”县人社局负责竹园河村的包帮干部由衷地称赞。
    彭义刚现已年届六旬,自幼哑巴,且左目失明24年。妻子是聋哑人,更是个“病怏怏”。家中还有一个87岁老母亲,已是风烛残年,每行动一步都很吃力。就这样一家三口在聚焦脱贫攻坚深化道德评议会上,却让所有人树起了大拇指。

不等不靠的好典型

    “这家可是不等不靠的好典型,自强不息的好榜样。”说起彭义刚一家,村支书栗时静大加称赞。
    当来到彭义刚住在山顶的家中时,土木结构的房子墙体四面都已裂开,属D级危房。问及家中享受了哪些扶贫政策,他的老母亲连声说“党的政策好呀!”。原来三人都享受低保,老人还有养老金。当得知村内在建的“小集中”为其解决住房问题时,一家人听明白后激动得热泪盈眶。望着家中残破的家具,简陋的条件,问他们还需要什么帮助时,老人说:“够了,够了!”彭义刚连连摇手,并带我们看门前菜园里的时蔬,连比带划表示趁自己能动得了,还种着四五亩地,放了三头牛,妻子在家养了一头猪,家里能自给自足。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见过住着高楼大厦却千方百计争取扶贫资金的“投机者”,见过不事劳作为争取低保而胡搅蛮缠的“钻营者”。而这一家真正的“可怜人”,却能靠着勤劳的双手,不等不靠,自食其力。因为他们知道“生活,是自己的事。”、“自救者,天恒救之。”

这是一家好人

    一路上,和乡邻们提起彭义刚一家,熟识的人纷纷表示“造孽人”,“这是一家好人”。对他家的善行义举更是交口称赞。
    “村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只要他知道,去帮忙一定是走的最迟,最实心的一个,嘴不会说,但心眼好。”
“农忙时,你只要喊声一声,“三个哑巴”都来帮忙(一个人加两头牛),半天的小忙从不要钱,邻里之间也不收钱。时间长了,按小工算每天六七十块。”
    “人家老母亲教得好,家风好,虽然残疾,孝顺得很,有个女子嫁出去,每隔十来天都会回来几天,帮家里干些活。”
    “邻里好,胜似宝”“帮人一把,情长一寸”。正是因为彭义刚能为邻里着想,不遗余力地帮衬别人,邻居们也乐于帮衬他家。
    几十年来,彭义刚从未向村上提过一次困难。不仅如此,村上的修路、拉水、拉电等公益事业,需要群众投工投劳的,两口子比谁出的力都多,重活累活抢着干。
    县委梁书记说:“我们帮贫困户,特别要帮那些不等不靠的人,帮那些自强不息的人。”如果说党的扶贫政策是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船帆”扬风助力的话,那么道德评议就是“指南针”,为这艘“船帆”顺利前行指明方向。我们镇村组只有用好这一行之有效的思想武器,才能真正激发广大贫困群众自主致富的内动力,将主要精力“精准”地花在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群众身上。

【责任编辑:贺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