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花开的季节,我们来到棕溪镇的田间地头,体会3万人民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激情、困惑与梦想。
疾病迟滞了他们脱贫的步伐
她只有22岁,她的病龄却长达5年!她矮小而清瘦,神情有些呆滞。她的手指已不能活动、手背发亮、满是无法愈合的创口。她的胳膊僵硬、变黑变粗、满是让人无法直视的褶皱!她累计因病花费35万元,后期治疗费用难以估计!她叫陈亚梅,旬阳县棕溪镇敖家河村三组村民,一个22岁的花季少女。系统性硬皮病改变了她的生活!这是一种由于血管异常、结缔组织硬化和萎缩及自身免疫异常导致的疾病,初期表现为上肢表皮病变,严重者则会危及消化系统、肺部、肾脏、心脏!
这原本是一个富裕的五口之家。她的父亲陈孝光曾是村里的致富能人,开办的养猪场兴盛时存栏300多头,年收入10多万元。可是因为疾病,陈亚梅不得不结束大学生活开始漫长的治疗。父亲无法再继续养殖,边带着她治病,边和母亲在小镇里开了一家小饭馆维持生计。为了看病,花光了积蓄,也借遍了亲戚朋友。一家人就这样从富裕户变成了贫困户。
“如果不是孩子的病,我们的日子还能将就过。”40多岁的陈孝光哽咽着说。为了不让孩子看到,他转过身去,用手捂着脸,泪水从他粗糙的指间滑落。他说,包帮的干部已经帮他家申请了低保。又争取了5万元产业贴息贷款,他要把养猪场重新办起来。
“得了这样的病,怕不怕?”我们问亚梅。
“不怕!有父母管我,有亲戚管我,有政府管我。”她回答的声音很小,但满眼闪着亮光。
“有政府管我!”离开陈亚梅的家,一路上我一直念叨这句话,我的心沉甸甸的,我的肩上也沉甸甸的。老百姓多么相信和依赖我们,我们何以回报?
陈亚梅的家对面,就是敖家河村活动室,村脱贫攻坚工作队办公地点就在这里。我们在村活动室的墙上看到一组数据: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5户333人,其中因病致贫49户156人,占到贫困户的47%;因残致贫37户120人(这里的残疾除意外伤害、先天性因素之外,很多是由于久病不治致残);全村因病因残致贫比例达到了82%!!!49户,每一个户名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在困难中与疾病抗争的辛酸故事!
他们永远跳动着不甘贫困的心
在敖家河村二组,我们看到一个叫薛玉前的贫困户正在建房。他家有四个人,母亲视力三级残疾、妻子肢体三级残疾、女儿在外务工。他的三间土坯房已经不能住了,正在原基重建三间砖混结构的房屋。
“60平米要花多少钱?”我们问。
薛玉前扳着指头算 :“2000块砖要5千块,90个工要1万3千块……也就4万多块钱吧。”
“钱从哪里来?”同行的驻村第一书记孙鹏接着问。
“我自己家里有7千多块钱,亲戚那里能借万二八千的,村里搭手帮忙在信用社贷款一万,政府还能给我补助两万块钱。差不多能盖起来!。”薛玉前继续说:“要不是遇上国家扶贫这好政策,我是不敢盖的。”他满脸的兴奋,临别还不忘招呼我们下个月到他新屋坐坐。
村干部说,脱贫攻坚的政策宣传之后,像这样马上行动盖房的有十多户,群众的积极性很高。
我们到村里的时候,正遇上一组在开群众会议,今天群众会议的议题是2.5公里通组路的硬化问题。大家围坐在组长祝仓保家的院子里,气氛很热烈。
“这路要是不修,我儿子娶媳妇都是个大问题。一看我们这乱怂路,谁还来?”
“前几年我们都把机会错过了,这一次要再是错过了,不知道还要等到猴年马月。”
“我们为啥贫困,我看就是两条,一是思想落后;二是交通落后。越穷越傻,越傻越穷。几辈子都翻不过身。”
群众你一言,我一语……
会议很快形成了一致的意见:全组群众把打底子的钱凑齐,今秋烟叶调运结束了就开始整修公路!!!院子中间的大红纸上,凡是自愿捐资修路的,都写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些签名,签出的是他们的承诺,也签出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希望。
“脱贫攻坚的政策就像是导火线,把群众的热情点燃了。全镇三个2016年脱贫村规划了5条13.7公里的水泥路,群众已经打好底子了,就等铺面子了。”和我们同行的蔚道文边走边聊。
一个乡镇干部的夙愿
蔚道文是棕溪镇的党委副书记,他包联的姚沟村是2016年整体脱贫村,他说姚沟村和敖家河村情况很相似,脱贫攻坚的任务很重。
蔚道文的老家在旬阳县构元镇,毕业之后就一直在棕溪镇工作,算起来已经25年了,和许多本镇干部一样,他们对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有着特殊的感情。虽然老家和单位只是一江之隔,他却很少回去,根本顾不上。他的父亲患胃癌,唯一的弟弟又不幸因矿难去世。父亲每个月的化疗费用一万多块钱,家里还有一个上大学的儿子。对包联的贫困户,他慷慨解囊。他的月工资加上媳妇打工的微薄收入,也就5000多块钱。他不得不举债生活.
“从未想过退缩吗?”我问他。
“没有退路!尽孝是当儿子的责任,以前弟弟活着的时候,家里的事情我几乎不用操心,可是现在……”说话间,我看到他眼里泛动的泪花。
“搞工作是干部的责任。我们在棕溪这个地方呆了几十年,还有这么多父老乡亲生活这么穷困,我们心里有愧。现在遇上这样的好政策,我们就是累死也是值得的,更何况一个共产党员最基本职责就是落实党的政策!”他说的很慢很轻,却句句让我血脉贲张。这就是我们这场战役最前线的战士!有了他们,何惧不胜?
脱贫攻坚难在哪儿?如何破解?
从村上回到镇政府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镇脱贫指挥所的干部刚刚开完产业政策培训会,因为错过了吃下午饭的时间,就和我们一起在机关食堂吃面条。
“当前脱贫攻坚最难的事情到底是什么?”我们边吃边同镇党委书记王能建聊了起来。
“有两件事情最难。一是因病致贫问题。二是房屋危改问题。我们用足用尽了当前的健康扶贫政策,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难题。全镇有2105户贫困户,其中因病致贫的是850户,这个比例太大了。我们非常着急,这个坎如果过不去,我们很难真正实现脱贫的目标。住房问题也是一个老大难,全镇有821户需要重建或者改造,情况各异,也很复杂。我们建设了三个集中安置点,但是一道菜远不能调众口味。有很多户条件太差了,原地重建没有钱,小集中搬不出来。如果给他安排交钥匙工程,他以后的生活来源都是问题。目前,我们是举全镇之力,多方面想办法来破解这两个难题。”
“当然,乡镇的财力和能力有限,这些影响全局的突出问题还需要上级政策的支持!要解决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问题,根本上还是要靠医药卫生改革!比如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比如将门诊费用纳入合疗报销范围,比如将大病和慢性病的报销比例提高、将合规费用的目录适当扩充等。要解决住房问题,在千方百计增加贫困户造血功能的基础上,还得加大政策兜底力度,政策配套要切实到位。”王能建充满信心地说。
离开棕溪,已是深夜,街道上依然灯火通明。干部们的办公室还亮着,他们依然在忙碌。中心广场的大妈们跳完了舞还没有散去,她们聚在“亮晒作”牌子下面聊得很欢实。
父老乡亲们,油菜花开的季节,我们来过。等到菜籽油飘香的秋天,我们再来与你们分享走出贫困的喜悦吧。
- 上一篇:仙河镇“五个突击队”勇当脱贫攻坚急先锋[ 04-08 ]
- 下一篇:白柳镇:狠抓四大关键聚力脱贫攻坚[ 04-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