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不可怕,精神贫困最可怕,提高贫困对象的自身发展动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桐木镇在对全镇1113户2914人贫困对象的调查中发现,部分贫困户由于精神贫困导致发展动力不足、致富成效不佳。因此,该镇在开展各项帮扶措施之前,对症下药实施三大“精神扶贫”行动。
“扶”思想认识贫乏。在同贫困户沟通脱贫措施时,个别群众总会询问政府有什么资金、设施等方面政策,而忽视了自身发展的思路和方法方式,这导致贫困户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面对发展养成了等、靠、要的错误思想。现如今,扶贫工作由“输血式”转变为“造血式”扶持,从思想教育入手,理清“造血式”帮扶思路,强化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的培养,引导贫苦户拔掉人穷志短的“穷根”。贫苦对象中,有一部分是在家照顾老人孩子的留守妇女,针对她们缺技术的现状,桐木镇沙沟口村村主任华永贵带头发展产业,成立了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号召在家的贫困妇女从事简单的食用菌装袋工作,让她们在照顾老人、小孩之余兼顾发展生产,通过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
“扶”风俗习惯落后。走进贫困户的房屋,我们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的贫困户家庭环境存在落后、杂乱的现状。例如有些需要医疗救助的贫困户,表面看是因病致贫,但背后原因是其长期不注重个人卫生,不注重自我保护,从而引起一些疾病,导致越贫越病,越病越穷。所以我们在关注其生活穷困的同时也应当引导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从美化环境、改变个人卫生习惯入手,拔掉不良习俗的“穷根”。桐木镇石板沟村按照村规民约内容要求,定期开展环境卫生大检查活动,集中整治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禽畜乱跑、柴草乱放、污水乱泼、内急乱拉、棚舍乱搭、农具乱摆、道路乱占、衣物乱丢等脏乱差行为,引导贫困对象养成讲究个人卫生习惯做起。
“扶”道德文明失衡。孝敬老人、团结邻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仍有一些贫困户存在不孝敬父母,不赡养老人、不团结乡里、不友善待人的行为。为什么存在老人养育多个子女却无人赡养他的问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美德不强求每人都要做到,但是在对待自己的父母时,务必记得责任与义务的同行。为什么存在群众集资修路有人唱反调的问题?想致富先修路,在阻碍了别人发展步伐的同时也斩断了自己的前行道路。众人拾柴火焰高,无论是家庭发展还是集体发展,万众齐心必定事半功倍,但如若有一人在中间帮倒忙、拖后腿,必定增大了成事的难度。培育文明乡风村貌,拔掉不良风气的“穷根”,弘扬传统道德文明。桐木镇青山村的杨德华,身有残疾却胸怀爱心,自立自强承办了快递业务,用劳动换来的收获关爱留守儿童、资助贫困学生,将爱传播给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他就是我们身边的“陕西好青年”。
通过精神上的“脱贫”,我们看到了群众的改变。原来坐在家里等救济,现在主动发展产业,增加家庭收入;原来污水横流,垃圾满地,通过环境整治,脏乱差彻底改变;原来东家长西家短,现在地里干活互相搭手。发展的大环境变好了,大家脱贫的动力更加足了,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今后的生活必定焕然一新!
- 上一篇:金寨镇“三个三”助力脱贫攻坚政策宣讲会[ 03-22 ]
- 下一篇:白柳镇“五个一”夯实干部帮扶责任[ 03-22 ]